第四百六十五章 和親使團
作者:吉日      更新:2020-08-21 00:57      字數:3215
  盧懷慎聽罷不由愣住了。

  盧若良禁不住大怒,這分明是趁火打劫,這樣的行徑與來俊臣沒有什麽兩樣。

  “怎麽?舍不得?”盧小閑奚笑道,“你不是口口聲聲說,可以為盧氏家族付出一切嗎,現在需要你付出了,怎麽不說話了?”

  盧小閑站起身來,正色道:“實話告訴你吧,所謂的盧家家主,在你眼中可能是無上的榮光,在我這什麽都不是。自己想好了,要想拯救盧氏,就得付出。想明白了,隨時可以來找我!告辭了!”

  說罷,盧小閑轉身離開,隻留下盧懷慎與盧若良麵麵相覷。

  回到自己的府上,盧小閑理了理思路。

  來俊臣強取盧氏女是經過武則天認可的,這也是武則天打壓五姓七望士族的手段,盧小閑哪有什麽本事讓武則天改變主意。之所以向盧若良提出那麽苛刻的條件,就是為了讓他知難而退。他很清楚,大家士族對名分看的比性命還重,讓盧若良讓出家主之位,比登天還難。

  範陽盧氏,和他又有什麽關係?

  ……

  聽完了武則天的決定,武延秀整個人像傻了一般。

  一瞬間,時間仿佛凝固了。一瞬間,時間又仿佛飛逝了。武延秀渴望的愛情,還沒來得及開始,就這樣靜悄悄地結束了。昨天的驚喜和甜蜜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嚐,可它轉眼間就這麽快地消失了。

  短暫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之後,武延秀才感到天塌地陷般的痛苦,它們鋪天蓋地的席卷而來。

  看著武延秀踉踉蹌蹌的離去,武則天不由歎了口氣。

  昨天,武則天算是同意了武延秀的請示,答應他先與李裹兒訂婚。可聽了武三思進宮陳述,武則天又改變了主意。

  武三思說的沒錯,不能所有的好事都讓魏王府占了。武承嗣死後,將來武氏這一大家子人,還得要武三思來領頭撐著。基於這一點,讓武三思的嫡長子與安樂公主聯姻,的確比安樂公主嫁給武延秀作用要大的多。

  更何況,就算武延秀與安樂郡主定了親,也得三年後才能成親,如此聯姻的效果並不明顯。

  思來想去,武則天最終改變了主意,決定將安樂公主許配給武三思的嫡長子武崇訓。為了強化這種聯姻的效果,武則天同時做出了決定,將武三思的方城縣主武玲嫁給李重潤做邵王妃。

  至於武延秀,在武氏家族的整體利益麵前,隻能做出犧牲了。

  ……

  有時候,毀掉一個人隻需要一場失戀。不得不承認,感情上的創傷對任何一個全心投入其中的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災難。

  武延秀不吃不喝連續五天,雨天跑去淋雨,回來生了場大病。病好了,武延秀不再尋死覓活,卻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折磨自己,酗酒,一個活力十足的年輕人就這麽被逼成一具行屍走肉。

  與武延秀選擇折磨自己不同,李重潤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表達不滿:抗爭。

  李重潤堅決不願娶武玲過門,哪怕是陛下欽定的也不行。在李重潤心中,裴環才是他的王妃,是他人生真正的伴侶,他不能容忍別人替代裴環的位置,更何況還是武氏族人。

  為此他不惜絕食明誌,任憑李顯與韋氏磨破嘴皮勸說,根本就沒有用。

  一天。

  兩天。

  三天。

  對於李重潤的忤逆,武則天哪能容忍,她大發雷霆,根本不管他的死活。隻要自己在一天,還輪不到李重潤說了算。哪怕李重潤真的餓死,武則天也不能容許他挑戰自己的權威。

  一邊是強勢的陛下,一邊是執拗的兒子,李顯與韋氏心急如焚卻也無可奈何,隻能整日以淚抹麵。

  聽到這個消息,太平公主懊悔不已。她沒想到自己當初在李重潤心中種下的種子,竟然這麽快就破土發芽了。她太了解自己的母親了,想讓她讓步簡直比登天還難。

  可是,李重潤這麽執迷不悟下去,隻有死路一條。好不容易才將李重潤爭取過來,她可不想李重潤這麽快便失去了作用。

  於是,太平公主進宮去見了武則天。也不知她用了什麽辦法,最終武則天改變了主意,將方城縣主武玲嫁給了太平公主的兒子立節郡王薛崇簡做王妃,此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武則天之所以這麽快做出了改變,並非是她向李重潤妥協了,而是一個更大麻煩擺在了她的麵前,她沒有時間和精力與李重潤再這麽耗下去。

  武則天的確是遇到了大麻煩:突厥使團到達洛陽,突厥使團的團長不是別人,正是老熟人暾欲穀。

  突厥使團此次洛陽之行的使命很簡單:默啜可汗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李顯,希望李顯前往突厥迎親。

  默啜派人來和親,主動與大周交好,如果不答應,他們肯定會以此為借口惹事。

  這可是個大事情,怎麽辦?

  武則天立刻召集朝廷大臣商議。

  和親曆來是中原王朝安撫少數民族、維護邊境團結的有效方法之一,之前曆史上也有過成功的先例,譬如西漢時的“昭君出塞”就曾使漢匈之間有過長達六十年的安定。

  在和親一事上,朝臣們意見也形成兩派。

  反對和親派以郭振為代表,他認為默啜一定會背約,不可依仗和親,應當做好防備工作。

  而主張和親者則是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他認為隻要滿足突厥要求,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在朝臣爭執不下的的情況下,狄仁傑卻沒有發表意見。按理說,狄仁傑是首輔宰相,他的意見至關重要,但他卻始終一言不發。

  郭、田二人在朝堂上爭得麵紅耳赤,武則天製止了二人爭吵,權衡利弊之下決定采取閻知微的和親意見。

  雖然有不同的意見,但武則天已經定了調,和親勢不可免。可接下來,在和親的人選問題上又有了爭執。

  狄仁傑堅決反太子李顯前往突厥迎新,他的理由很簡單:萬一默啜可汗用心險惡,扣下太子然後打著他的旗號,搞滅周興唐的陰謀,這就得不償失了。

  狄仁傑一直沒有說話,就是為了現在表明立場:無論如何堅決不能讓李顯前往突厥。

  對狄仁傑的意見,武則天深以為然。當年,李敬業叛亂,打的是李顯的旗號,李貞叛亂打的也是李顯的旗號,契丹李盡忠發動營州之亂,打的還是李顯的旗號,可見李顯還是很有號召力的。

  萬一突厥真的扣下李顯,以李顯的名義進攻大周,可太有殺傷力了,這不是武則天想看到的。

  既然李顯不能去,那派誰去呢?

  有的大臣提出,可以派相王李旦去突厥。

  忠於李唐的大臣一聽便不幹了,這哪能行。

  太平公主也急了,開什麽玩笑,有李旦在她還可以與李顯相抗衡,若李旦去了突厥,那她隻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太平公主的理由同樣簡單:自古未有大周親王娶夷狄之女者,再說,派一個親王去娶他的公主,突厥默啜未必會答應。最關鍵的是李旦也當過皇帝,若是默啜把李旦扣下,搞滅周興唐的勾當,這殺傷力或許比李顯的更大。

  對太平公主的建議,武則天表示讚同。他的兩個兒子都不能去突厥,絕不能給突厥任何可以利用的借口。

  既然李顯和李旦都不能去突厥,那隨便派一個郡王便是了,可問題是突厥人能同意嗎?和親使團還在等著朝廷的回複呢。

  看來,隻有先摸清突厥人的態度,再做下一步的打算了。

  於是,郭振被武則天賦予了一個特殊的使命:由他代表朝廷,與突厥和親使團會談。

  就在武則天為和親人選而頭疼時,住在四方館的暾欲穀迎來了一個熟人。

  “王先生,好久不見了!”暾欲穀主動打招呼道。

  在營州時,暾欲穀與王先生有過合作,而且合作的相當愉快。若不是因為他們倆在幕後推動,以李盡忠和孫萬榮的能力,怎麽可能打的大周毫無還手之力。正因為如此,王先生出色的謀略給暾欲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見與不見,那要看雙方有沒有合作!”王先生一語雙關,“有合作自然是要見的,就譬如現在。”

  瞅著麵前這個神秘的王先生,暾欲穀心中不由感慨萬分。他們雙方有過合作,不排除下一步繼續合作,可是王先生到底代表的是哪一方,暾欲穀到現在也沒搞明白。

  暾欲穀派出了無數人員,甚至不惜動用聖水宮的力量,深入大周腹地打探王先生的底細,可最終卻隻能無功而返。他現在唯一能斷定的,王先生是武則天的敵人,除此之外他一無所知。自己在明處,而對方卻在陰暗的角落裏讓你無跡可循,這種感覺真的很不舒服。

  “哦?”暾欲穀不動聲色的問,“這麽說,先生認為我們現在又可以合作了?”

  王先生點頭道:“那是自然,否則我也不會主動來見吐屯大人了!”

  “請賜教!”暾欲穀做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