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影視工業化之工業導演和虛擬人物
作者:名不可簡      更新:2020-04-01 02:00      字數:2189
  想要製作電視劇,前期準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招募導演。

  可是選誰做導演事情就變得有些困難了,傳統導演雖然懂得拍攝,可是他們不懂如何展示工業能力。

  就不如說,打鐵。將作營裏的鐵匠要打造橫刀,該如何拍攝呢?難道就拍一群人在那裏敲敲打打,給幾個鏡頭展示一番忙碌的場景就可以了嗎?

  或者說,給個特寫,展示鐵匠們的勞作之辛苦?

  其實這樣的鏡頭,完全展示不出將作營的工業能力。

  為什麽有些鐵匠打造的橫刀質量更好,而有些鐵匠打造的就是廢品,這都是需要通過鏡頭來展示出來的細節。

  這些細節,那些影視學院畢業的導演能夠展示出來嗎?答案顯而易見,並不能。

  可是想要展示這些細節,總不能拍個對比實驗鏡頭吧?

  其實詢問專業人士,就會給出很好的解答,看爐火的溫度和鍛打的工藝。

  在同一個鏡頭裏,像是畫卷一般,將一把橫刀出世的所有流程和工藝都拍攝進去,就可以了。

  從原料到成品,分層次,從遠到近,或者從左到右的將所有的流程在同相對很短的時刻全都展示出來。

  或者作為主角出場的背景,給展示出來,同時配上說明。當然不是字幕說明,而是通過那些鐵匠來展現出來。

  這樣一個鏡頭,考驗的不光是導演的功力,還有對工業能力的掌控力。

  對此,一名傳統的電視劇導演肯定做不到了,必須給他配上幾名技術導演才行。

  這就是嵌入工業導演,他們給整部劇嵌入的是工業能力,是支撐人物成長或者劇情發展的支柱。其實業內有武術導演,那麽再出現個嵌入工業導演也不奇怪。

  如此嵌入,恐怕整部劇就不僅僅是文化產品了,而是充滿了工業細節的生產能力展示品了。

  劇集播出的時候,找些人帶帶節奏,在找些不同領域的專家解讀一番,不信引不起大眾的好奇心。

  那可是相當於全景展示,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啊。

  也就不枉費,花費那麽多錢,來填充支撐農業社會的各項物質基礎的細節了。

  導演組的能力標準選定之後,緊接著就是演員的選擇了。

  兩部劇總共六十集,不灌水的六十集,就是那種稍微快進,就可能漏掉劇情的實打實的六十集,所需要的主要演員也不在少數。

  如果請大牌演員,那麽天價的片酬,將會耗掉大比的資金,很可能影響電視劇的整體製作水平。

  可是如果不請大牌演員,又怕沒有影響力,觀眾不喜歡看。

  剛開始,還困擾著大家,可是當一名技術人員說了一句話之後,他們才發現,原來解決方案是如此的簡單。

  海量的大數據幾乎收集了人類所有的表情動作,隻要找一些替身演員,負責動作捕捉,那麽主要人物的頭像,都可以通過大數據換臉來解決。

  而且,這些虛擬人物的表情,將會非常的到位。因為基於大數據分析之後,什麽樣的心裏活動,該有什麽樣的表情,什麽樣的性格特點改用什麽樣的麵孔,都可以完美的展現出來。

  相比於傳統的選演員,簡直方便太多了。

  都是成熟的技術,隻要稍加升級,運用起來,簡直不要太方便。

  而且到時候,主角全是虛擬生成的人物,也是個不錯的宣傳亮點。

  得益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還有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用虛擬人物,已經不能算是一個成本高昂的新技術了。

  隻不過,選擇虛擬人物來做主角,還是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核心觀點隻有一條,那就是虛擬人物展現出來的感情,沒有真人的層次感。

  對此,張有道問道:“我們拍攝這些影視劇的目的是什麽?”

  目的是什麽?難道不是為了宣傳工業思想,並順帶著賺錢?

  這是標準答案,也是他們的目的。

  可是當張有道問出來的時候,並沒有一個人這樣回答。

  隨後,張有道對眾人解釋道:“我們這部劇的賣點是文明之間的對比,而不是演員的演技,隻要能將故事講清楚,就算合格了。

  通過這些劇集,最主要的是展現不同時代的文化現象和文明程度,而不是人類之間的感情世界。

  還有你們要記住一點,現代觀眾看劇是不帶腦子的。尤其是經過這十多年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還有海量垃圾信息的洗禮,大眾的審美等級,已經下降了很多個層次了。

  願意細細品味一部作品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有時候稍微含蓄一點他們都看不懂,直接告訴他們答案就可以了。

  你們不要將觀眾想的多聰明,根據我們以前的調查,進入信息社會之後能夠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總人口呈現下降的趨勢,人雲亦雲之輩,占據了網民中的絕大多數。”

  此番言論一出,大家的士氣遭受了一些打擊,他們辛辛苦苦、絞盡腦汁的思考,如何為他們呈現完美的故事,卻被告知,稍微有點複雜的東西觀眾就看不懂了?

  這不是和那個十幾年前,某某某說的觀眾都是垃圾,是一個道理嗎?

  其實後來發現,他說的並沒錯,大眾審美的水平確實不夠,隻是當時被人挑破了大眾並不算高的審美上線,大眾不願意接受罷了。

  畢竟大家都以為自己和別人不同,自命不凡,高人一等呢。

  虛擬人物那種直觀簡單的情緒宣泄,可以預見,一定會引來許多自以為高明的人士的批評和諷刺。

  不過,網絡時代,惡評都能當做正麵材料來宣傳,也就不算什麽了。

  隻有人類再次覺醒之後,才會發現,曾經無知的那段泥濘的歲月。

  就好像百家爭鳴之後,中華民族的人性占據了發展的主導地位一樣,絕大多數的人類終於擺脫了和牲口一樣的命運。

  那可是一次了不得的覺醒,稱得上是,民族進步史上的一大飛躍,從懵懂無知的野蠻人走向文明人的時代,之後就有了真正的農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