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回首百年》
作者:名不可簡      更新:2020-05-14 17:10      字數:2701
  回首百年,我們民族到底都做了些什麽,其實是非常值得回味的東西。

  晚清時期,因為受到西方帝國主義強大工業產能的降維打擊,使得我們國家傳統的工商業模式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從而引發了一係列的嚴重社會問題,甚至演變成了文化自信的問題。

  當然,經曆了二百年不遺餘力的文化迫害,想讓“奴才”重新擁有獨立的文化自信,那也是白日做夢。

  “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時隔五百多年再一次響徹神州大地,也是時代的召喚。

  隻可惜,內憂外患實在太多,先輩們終究沒能實現口號中的目標。從而導致了文化危機的徹底爆發。

  整個民族從內到外,幾乎全都被格式化了一遍,才重新獲得了獨立自主的機會。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就此斷絕,從而走上了另類的發展道路。

  隻不過,在這片養育我們成長的土地上,外來的文化終究抵不過傳承的力量,本土化改造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轟轟烈烈的工業建設大潮從此在神州大地上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一座座現代意義上的工廠拔地而起,一個個超大規模的城市陸續出現。

  就這樣,百年時間一晃而過,隨著外來文化本土化改造的越加徹底,讓我們驚險的邁過了一個又一個西方社會曾經出現過的危機。

  終於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恢複了龐大的財富製造能力。

  細細數來,這就是我們民族通過工業能力的建設,所達到的效果。人口規模從四萬萬五千同胞倍增至十四億的規模,讓整個民族的規模擴大了三倍還多。

  這就是工業時代的我們,所創造的輝煌。而且還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養活如此多的人口,此間成就足以令古人欣慰。同時還擁有了保護所有的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的武力。

  現如今,絕大多數的民眾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恐怕以上,這才是我們民族這些年大力發展工業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

  當然,這個偉大成就的背後並不都是燦爛和光明,他所麵臨的問題是前所未有的龐大。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或者說是走入科技發展的瓶頸期,信息產業異軍突起,為我們開創了另外一個視野。

  能夠讓我們從更多途徑獲得精神享樂的東西。

  這就出現了另外一個觀點,工業時代滿足了我們人類對物質的需求,信息時代,則滿足了我們人類對精神的需求。

  簡潔而又方便的文化產品,占用了我們最多的業餘時間。

  原本,因為需要進行工業化,整個民族都進行了格式化,從而導致的精神文化傳承斷絕的空白還沒填補,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兩三代人的思維方式完全迥異於傳統文化傳統,導致對我們數千年來所孕育的文化的理解錯位,甚至完全不能理解什麽是傳統文化。

  鬧出的笑話,更是一個接著一個,付出的代價更是一個比一個大。

  整個社會出現了許許多多相互對立,乃至相互仇視的理念。也完全體會不到什麽是文化自信了。

  口號雖然喊得響亮,可是從小到大的教育模式並沒有出現相應的改變,所教授給年輕人看待問題的方式,並不是我們民族對待問題的方式。

  整體性被完全割裂,看待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從方法的角度,而沒有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對我們數千年曆史的解讀,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許許多多曆史問題,被扭曲解讀,讓我們懵懵懂懂,像是一個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感覺及不踏實。

  聰明人背井離鄉遠赴西洋者比比皆是,故土難離的精神內含,衣錦還鄉的從容淡定,都已經不知所謂了。

  中庸之道,被人拋棄,義利之辯,更是充滿了二元對立的色彩。

  這些理念方麵的衝突,在我們絕大多數人還在餓肚子的時段裏是不會爆發的,但是肚子總會被填飽,所謂“倉稟足而知禮儀”是一個我們必須麵對的問題。

  曾經的禮儀為何,大家都有共識,可如今為何,大家卻難以描述。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統之爭,極為殘酷。古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百家歸儒,百家歸道,這才有了千年共識。

  可如今,道之何在?卻沒有幾個人知道。

  “道”和“術”之間的爭論,從來就不是小問題。發展科學技術,需要大力弘揚術的作用,他能夠在短短幾十年內,讓我們解決生存危機。

  隻不過,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我們該幹什麽,該怎麽幹,卻成了難題。

  因為,“術”好學,“道”難尋。

  在科學技術普遍陷入發展瓶頸的時代,沒有了道的駕馭,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建康發展。

  其實這個道理,古人比我們更加關心。

  想想也是,為何我們古代的士大夫們喜歡論道,難道是因為他們缺錢嗎?肯定不是。

  在王朝繁榮時期,其實普通百姓們的獲得感並不比現在的百姓差,甚至要更多一些。

  那麽他們為什麽要坐而論道呢?我想這恐怕就和思想文化有關係了。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精神需求。

  用各種娛樂方式填補精神世界,並不是現在人所特有的東西,這些方麵,我們並不比古人來的高明。

  甚至在有些理念和思想層麵上,我們還是落後的。

  當然,談上麵這些並不是要讓我們知道古人如何如何,而是要引出另外一個話題,那就是在信息時代我們該做些什麽,該怎麽做,才能重新將格式化過的民族,接續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承序列之上。

  恐怕思維方式的扭轉,就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畢竟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製度,乃至內容解釋,完全和我們的文化傳承背道而馳。

  幸運的是,我們的民族並沒有在工業時代掙紮過多的歲月,隻不過被西方思維方式禁錮了兩代人而已,新世紀出生的年輕人,重新擁有了強大的自信。

  這是我們恢複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一些人擁有“以天下為己任”心態的學者最需要傳播中華文化的學生。

  信息時代,讓教育模式發生了轉變,文化理念的傳播,再也不會局限在一個小小的講台上。

  信息時代,我們該幹什麽,能幹什麽,其實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

  通過信息時代迅捷的知識傳播手段,盡可能多的影響一些年輕人,讓他們重新沐浴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中成長,長出我們民族需要的碩果。這就是一些新時代的仁人誌士應該做的東西。

  文明的消亡從來都是伴隨著極其殘酷的事件發生的,如果不能抱住自己的文化,那麽距離民族消亡也就為時不遠了。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點都沒錯,這個並不因為我們能夠填飽肚子,不受外敵入侵,就不危險,反而是更加的危險了。

  中華民族代表的含義是如此的厚重,絕對不是簡單的解釋就能夠解釋清楚的。

  放眼全球,已經有多少個文明已經消亡在曆史的長河中了,中華文明曆經坎坷延綿不絕,並不是說不會消失。

  經過格式化的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消亡的邊緣,如果不能夠將我們的文化重新架構起來,那麽距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這也是信息時代,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

  用中華文明的思維方式,來製造和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各種文化產品,這才是保證我們民族延續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