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變化
作者:張薇薇李雲睿      更新:2022-11-20 09:20      字數:1417
  第609章 變化

    這幾年,張家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首先是栓子,雖然因為剛開始戰亂,蒙古人攻勢迅猛,搞的人心惶惶,各方都停擺不前,導致了院試的日子遲遲未定。

    好在等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科舉第一時間恢複了。

    收到院試的消息後,栓子第一時間回了鬆山縣,拿了個案首回來。

    緊接著,第二年的鄉試,準備充足的栓子又一舉拿下,考中西南省的解元。

    十五歲的解元,令張清遠自豪不已。

    然後就是今年的會試,在張清遠的建議下,栓子沒去參加。

    張清遠認為,首先,栓子才十六,十六歲就不說中狀元,單單考中進士,也算是年少成名,在這麽小的年紀就當官,並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栓子的目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進士,而是狀元,想要在全國範圍內的優秀學子中拿下狀元太難了,不是說書讀透了就可以,就算張清遠自己把該教的都教了,也得栓子自己有閱曆有內涵,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深度有思考,不是空口白話、誇誇其談。

    所以張清遠的想法是,先緩一緩,等戰爭結束後,讓栓子出去遊曆,增長一番見識再回來,這樣把握會大一些。

    畢竟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不能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隻能讀萬卷書再行萬裏路了。

    栓子當然沒什麽意見,因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陳明,也拿了鄉試解元,使得原本信心滿滿,覺得拿狀元問題都不大的栓子立馬穩重起來,確實如老爹說所,該再沉澱沉澱。

    然後就是張清遠了。

    依然在翰林院低調當差,但名聲比之前更盛了。

    上層圈子就不用說了,不說康平伯府的人脈,就是一起討論算學那幾個人,無一不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主要是在學術圈子打出了名號。

    雖然因為戰亂的原因,京城大部分宴會都取消了,但文會還是偶爾會舉辦的。

    參加了幾場文會的張清遠,因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加上每次參加都有獨到見解,名氣逐漸大了起來。

    當然,距離大儒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薇薇倒是沒什麽太大變化,還是每天跟著池萱學習,各方麵的技能都在穩步提升著。

    然後有事沒事跟著池萱,女扮男裝出去逛逛,或者在宋允菲的邀請下,去伯府玩一玩,順便認識認識其他武將的女兒,又或者偶爾跟著李若蘭參加夫人們之間的聚會,文官家的女兒也認識了不少。

    而棟子小朋友呢,總算在李若蘭盼星星盼月亮下開啟了蒙學生涯。

    還會每天早上跟著池萱練練功夫,六歲的小男孩長得又高又壯,沒人敢欺負。

    總算閑下來的李若蘭因為戰亂的關係,想要大幹一番的決心被打了回去,除了感歎著英雄無用武之地,也隻能每天跟池萱聊會,順便寫寫各種計劃書,坐等戰爭結束。

    偶爾也會去牙行看看,了解京城的房價波動,雖然戰爭結果未可知,但準備必須要充分。

    如果說最開始擔憂蒙古人打到京城,侵占中原的話,在得到顧雲睿成功守住蒙古人進攻的消息後,李若蘭瞬間放了心,第一時間趁著人心惶惶,京城房價大跌之際,將那間心儀的三層店鋪買下。

    不是她眼光獨到,而是能運用手中安逸多年的北方士兵,在蒙古鐵騎的衝擊下頑強抵擋住,就說明顧雲睿此人,謀略過人,相信隻要給他時間,一定會將蒙古人打敗的。

    這幾年,張家還有一件大事。

    就是在去年,劉靜香的女兒滿一周歲,小飯館也重新不溫不火地開起來之後,張家在張老漢的主持下,正式分家了。

    其實本來該分的就分完了,現在無非是正式分開,各過各的了,李若蘭這邊也不再負責其他兩家的衣食了。

    至於老兩口,當然是跟著老大了。

    然後在李若蘭的提議下,每月初一十五,一大家子會湊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怎麽說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