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包包子  先到先得。
作者:研研夏日      更新:2022-10-04 22:07      字數:3614
  第19章 包包子  先到先得。

  第二日一早,紀婉兒又在卯時醒了過來。

  這個時代晚上別說娛樂項目了,一點光亮都沒有,每晚睡得也就早。睡得早,醒得也早。

  在前世,紀婉兒絕不會這麽早起床,這對她來說痛苦至極,但是現在,她沒有絲毫不適。

  起床之後就去做豆腐腦,做鹵子。

  因為昨日賣得好,到最後有些不夠賣的,紀婉兒就多做了一些。

  雲霜和子安起得同樣早。

  尤其是雲霜,她比紀婉兒醒得還早一些,一聽到紀婉兒開門了,立馬就跑了出來,圍在她身邊,幫她幹活。

  “雲霜,你可以不用起這麽早,多睡會兒。”

  “我睡飽了。”

  為了早些賣吃食,紀婉兒幹活速度非常快。

  等到全都弄好裝車,紀婉兒用盤子裝了四個雞蛋餅去了書房。

  “相公,我跟雲霜和子安要出門,不一定什麽時候回來。你要是餓了就先吃餅吧。吃不飽的話,等我回來再做。”

  蕭清明先是看了一眼香噴噴的雞蛋餅,又看向了紀婉兒。

  出門?去哪裏?

  蕭清明腦海中蹦出來這個問題。

  很快,他意識到自己竟然好奇紀婉兒的行蹤,趕緊斂了斂思緒,收回來視線,看向了麵前的書。

  “哦,知道了。”

  聲音頗為冷淡,能看出來他不怎麽在意。

  蕭清明對她一直都是這種態度,紀婉兒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勁兒的地方,放下盤子,轉身離開了書房。

  等紀婉兒三人離開家,蕭清明的視線又看向了門口。

  她最近幾日又開始出門了,也不知道到底去幹什麽了。

  紀婉兒並不知蕭清明在看她,三人走時,有說有笑,開開心心的。

  此時天蒙蒙亮,村裏幾乎看不到人。倒不是說大家都沒起,而是早起的人都去地裏幹活了,晚起的還沒出門。

  今日去鎮上比昨日少了幾分忐忑,多了些期待。

  去的路上,紀婉兒給雲霜和子安一人一個小餅。她倒是不怎麽餓,她怕餓著孩子了。畢竟還在長身體,餓著了就不好了。

  剛擺上沒一會兒,就有人過來了。

  因著豆腐腦比較新奇,有兩三個人圍著紀婉兒在詢問。

  又過了片刻,昨日那位中年男子也過來了。他瞧著前麵幾人隻是在詢問,並沒有買,便道:“快,先給我來一碗。”

  正詢問的幾個人扭頭看了過去。

  “抱歉哈,好多年沒吃過了,有些著急。”中年男子笑著道。

  “你吃過這種吃食?”有人好奇地問。這還是他們第一次見呢,竟然有人吃過了嗎。

  “對,吃過,我早年在京城吃過幾回。”中年男子解釋。

  “京城?這吃食竟然是京城傳過來的嗎?”

  “原來是大地方的,怪不得我沒聽說過。”

  說著話,紀婉兒已經把豆腐腦盛好了。

  中年男子接過來豆腐腦,道:“哪裏傳來的我就不清楚,我隻是在京城吃過……哇,好香,這位娘子好手藝!”

  說著,中年男子攪拌了一下,吃了一口豆腐腦。

  “好吃!”中年男子評價,“這味道竟比我在京城吃的還好吃。又嫩又滑,這鹵子做的真好。”

  中年男子像是一個免費的廣告,他這麽一說,還在猶豫的眾人紛紛要了一碗。

  要不是真的不認識這位中年男子,紀婉兒會以為這人是特意過來給她打廣告的。

  “再來一碗!”中年男子吃了一碗又要了一碗,“餅也要倆。”

  今日紀婉兒依舊送了餅,中年男子吃過一個非常喜歡。

  “娘子手藝真好!你這是祖傳的手藝,做了多年了吧?也太香了。你這鹵子裏放了好些東西,我竟吃不出來放了多少調料。又鮮又香!”

  這是紀婉兒的秘密配方。這裏可用的調味劑太少了,前幾日去鎮上時,她就買了不少調料,研磨成粉狀,混合在一起。

  中年男子一共吃了兩碗豆腐腦,一邊吃一邊稱讚。在他吃的時間裏,有六七個人跟著他買了。

  兩碗豆腐腦,三個餅子,中年男子吃飽了。

  “明兒你們還來吧?”走之前,中年男子不放心地問。

  “來,隻要不下雨,一直來。”紀婉兒道。

  “嗯,那就好。我明兒早上還來。”中年男子道。

  中年男子走後,這一波吃豆腐腦的人潮就退去了一些。

  紀婉兒看了看麵前的豆腐腦和餅,想了想前世聽過的那些話,換了個宣傳語:“快來瞧一瞧看一看,買豆腐腦送雞蛋餅。雞蛋餅數量有限,先到先得,晚了就不送了。”

  這話還是很有效果的,剛說完,立馬就有路過的人好奇地過來看了一眼。

  “免費的雞蛋餅還有嗎?”

  “有的。”

  “買豆腐腦就送?”

  “對。”

  豆腐腦的樣子很好看,味道也好,再加上一大堆食材的鹵子,隻要過來看就有人想買。

  今日雖然多做了幾碗,但卻比從前賣的還快一些。

  “餓了嗎?”雲霜和子安都搖了搖頭。

  因為早上吃了個小餅墊墊肚子,他倆都不大餓。

  紀婉兒也不餓。

  “你們若是不餓的話,不如咱們去買些食材回去中午包包子?”

  一聽可以吃到紀婉兒包的包子,兩個孩子都很開心。

  “好!”

  隨後,三人推著小推車去了菜市場。

  他們今日來的不算晚,菜市場裏的人挺多的。紀婉兒買了些韭菜香菇木耳,蔥薑蒜。又去買了一大堆調料,她打算研磨成粉,包包子的時候用。雞蛋當然也是要賣的,如今雞蛋用的快了,得多買些。

  最後,他們來到了賣肉的地方。今日兩家賣肉的都在,紀婉兒兩家都問了問。果然,她確定了一件事,上回那個賣肉的騙了他們。大骨頭本就是賣一文錢一斤,甚至,如果肉買的多了,還能送。

  紀婉兒果斷選擇了另一家。

  她割了半斤肉,免費得到了兩根豬骨頭。

  回到家裏,還不到巳時,紀婉兒先把麵和上了。

  “咱們中午包包子,早上先吃些墊墊。”

  紀婉兒燒了一鍋雞蛋湯,熱了饅頭,配著鹹菜吃了。

  吃飽飯大家回屋歇著了。紀婉兒拿出來荷包數了數銅板,比昨日還要多幾個,近四十文,她在牆上寫上了。

  這樣還是不太方便,要是能寫在紙上記賬就好了。可惜紙筆特別貴,她用不起。

  在屋裏休息了一會兒,紀婉兒帶著倆孩子出門了。

  剛出門,就遇到了隔壁的滿兒。

  滿兒一聽他們要去山上撿柴火,也跟著來了。

  不多時,幾個人抱著柴火下山了。

  滿兒把她撿的柴火也給了紀婉兒。

  柴火雖然不是什麽稀罕東西,但聽說在縣城這東西也是要錢的,好像是一文錢一捆。

  “你拿回家去吧,這些柴火夠了。”紀婉兒道。

  滿兒搖了搖頭:“不用了嫂子,我家柴火多著呢。”

  紀婉兒笑了笑,沒再推辭,想著一會兒包好包子給隔壁送幾個過去。

  麵快醒好了,接下來就是調餡兒了。

  紀婉兒先把早上買回來的大骨頭處理了,放在鍋裏燉上,這才開始調餡兒。

  她打算包些素餡兒的,再包幾個肉餡兒的。

  素餡兒的就做韭菜雞蛋的、素三鮮餡兒的,肉的話做白菜豬肉餡兒。

  不說別的,雞蛋用油一炒,那香味兒能飄好遠。

  韭菜的味道也比較重,兩者混合在一起,讓人從家門口路過就知道這家在包韭菜包子。

  蕭家的屋子四處漏風,坐在書房的蕭清明自然也聞到了。

  他不自覺咽了咽口水,心想,今日中午又有好吃的了,對午飯,又有了一絲期待。

  紀婉兒把炒好的雞蛋分成了兩份,一份跟韭菜混合在一起,就韭菜雞蛋包子。一份跟剁碎的香菇木耳放在一起,做成素三鮮餡兒。

  她統共買了半斤肉,做純瘦肉的做不了幾個就沒了,還是做成了白菜豬肉的。

  白菜包包子最麻煩的一點就是白菜要出水,包之前要把白菜裏麵的水擠幹淨。擠幹淨水之後,她把白菜和剁碎的豬肉混在了一起,攪拌。

  包子還沒包,三個孩子的眼睛就已經直了,臉上明晃晃的寫著兩個字,想吃!

  滿兒咽了咽口水,道:“嬸子,你調的餡兒好香啊,我娘咋做的沒這麽香。”

  紀婉兒笑了笑,說:“我做飯少,比不得你娘的,不過是多放了些調料。”

  “真香。”說著,滿兒又咽了咽口水。

  三個孩子不會包包子,幫不上忙,但他們也沒去別處玩,就蹲在廚房門口,時不時往廚房裏麵看一眼。

  滿兒終歸不是這家的人,她看了幾眼之後,悄悄跟雲霜道:“小姑姑,我可真羨慕你,嬸娘做飯也太香了。”

  雲霜回過頭來,說:“三嫂做飯也好吃。”

  “這幾日我在家裏時不時就聞到你家做飯的香味兒。”

  雲霜笑了笑:“嗯,嫂嫂做飯很香。”

  滿兒之前一直覺得小姑姑很可憐,她嫂嫂不光不給她吃飯,還打她。現在她覺得可憐的人變成了自己,啥時候她娘也能做這麽香的飯啊。

  人真的是不經念叨。正想著呢,耳邊就響起來她娘的聲音。

  “我一猜就知道你在這裏。”

  “娘。”

  “三嫂。”

  “娘要套被子,你過來幫幫忙。”

  “哎,好。”站起來時,滿兒忍不住往廚屋看了一眼。

  既然來家裏了,肯定是要打一聲招呼的,孫杏花走到了廚屋門口,吸了吸鼻子,道:“清明媳婦,蒸包子呢,這麽香。”

  紀婉兒回頭看了一眼,站起來,道:“嫂子。”

  “嗯,你忙吧,我叫滿兒回家。”

  “吃了包子再走吧?”

  “不用了不用了,早飯剛吃完,不餓。”

  這裏一般都吃兩頓飯,早飯吃的晚,晚飯吃得早,中午不吃飯。

  說著,孫杏花就領著滿兒回家去了。

  一出門,孫杏花臉色就不好看了,她瞪了一眼女兒,道:“你看到人家包包子了,還不趕緊回家,在那裏幹啥?你就差這一口飯?”

  這時候家裏都窮,誰家要是有點好吃的,多半是要把門從裏麵銷上,偷偷吃的。

  畢竟,若是來了鄰裏,你不夠分的。若是不給,又顯得小氣傷了和氣。

  大家若是恰好遇到了,大多借口離開,不會讓主家為難。

  也隻有那厚臉皮又嘴饞的人才會故意賴著不走,這種人是會被人拿出來背後說嘴的。

  女兒在想什麽,孫杏花一眼就看出來了,但她不想讓女兒成為這樣討人嫌的人。

  滿兒咬了咬嘴唇沒說話。

  孫杏花點了點女兒的頭,道:“你個饞丫頭,下回有點眼力見兒,別幹這麽沒出息的事兒。看到人家有好吃的就趕緊回家,聽到沒?”

  滿兒垂著頭甕聲甕氣地說:“嗯,我知道了,娘。”

  人窮誌不窮。

  孫杏花雖沒讀過書,但卻一直都是按著這個標準教導女兒的。

  瞧著女兒的反應,孫杏花歎了歎氣,還不是窮給鬧的,啥時候有錢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