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考題 ◇
作者:一七令      更新:2022-09-12 09:48      字數:2847
  第150章 考題 ◇

    ◎無理的要求◎

    回家途中, 孔夫子與劉夫子雖並行一側,但卻許久都不曾說話。

    兩個人都覺得尷尬,昨日晚間那般言之鑿鑿道自己必定不會參加科舉, 但是一轉眼就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食言而肥了。

    但總這麽尷尬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快分別時,劉夫子率先解釋了起來:“我今日過去, 實在是趕巧。也沒有什麽別的意思,不過是想見識見識下過的科舉與齊國有什麽不同。”

    說完, 劉夫子暗搓搓地看了對方一眼。

    孔夫子也顧不上他們倆之前的摩擦了,也連連點頭道:“我亦是這麽想的。”

    劉夫子立馬笑了一聲,意識到自己笑得太燦爛了, 又趕緊收斂了一點,很是正經地說:“學院裏有那麽多的學子想要來參加科舉, 可見這科舉還是由他可取之處的,並跟山長所說那麽不堪。咱們這些做夫子的,總要給自家學生探探門路,孔先生說是不是?”

    這話說的冠冕堂皇, 實則沒有一個字是真的, 然而孔夫子卻一臉讚同:“劉先生所言極是。”

    不過是借驢下坡, 這兩個人誰也不介意真話假話,隻要解了眼前這個困境即可。

    隻要兩個人都認同這說法, 那麽不管他們心裏怎麽想, 都能有個台階下。

    孔劉二人互相看了對方一眼, 生平頭一次覺得對方如此順眼。分別後, 兩個人雖然還有些尷尬, 但腳步卻比之前輕快了不少。甚至還又在心裏暗暗比較起來, 既然都參加了科舉,那這一回他們就得比試成績了。從前在書院裏頭比來比去,誰也不服誰,如今在考場上見真章也未嚐不可。

    距科考還有幾日,兩位夫子家去之後一切可推掉的人情往來都推掉了,一門心思隻想著溫書,隻想著如何壓過對方一頭。

    不知不覺,二十來日功夫一晃即過,燕京的鄉試也終於如期而至了。

    劉夫子自從搜身驗身後,便一直在打量著貢院。以木板隔開的一個個小隔間,既逼仄又壓抑,裏頭的考生若有什麽小動作幾乎是一覽無餘,這貢院的擺置跟當初齊國的並沒有什麽兩樣,想來齊國也是直接照搬照抄夏國的科舉,又無創新,才顯得相似。不一樣的是,夏國的考場更顯肅穆,每個考生旁邊都站著一個持刀侍衛,膽小的若是進來了,怕是會嚇得連筆都拿不穩。

    時間一至,貢院中鳴了幾聲鑼,便開始發題了。

    貢院中另有一處屋子用簾子遮住,裏頭隱隱能看見坐了幾位大人,聽說還是朝廷那邊派過來的,來頭不小。

    來頭不小的韓仲文想著這回的考題,替這些考生們捏了一把汗。

    因為這次考試他們聖上橫插一腳,加了些不似尋常的策論題,用聖上的話來說,便是這科舉要選出真正聰明的,而不是隻會背書的。韓仲文希望這處貢院裏多少出點聰明的,否則他回去連逼婚都沒底氣。

    另一邊,孔劉二人將考題拿到手上一看便皺起了眉頭,不是因為別的,隻因為這考題實在是太雜了一些,方方麵麵都有,涵蓋範圍之廣,遠不像他們想的那麽簡單。

    裏頭還有一問,問得是心腹手下若有功勞,卻被查出貪汙該如何論處。類似這些題目還有許多,問得刁鑽,很有些棘手了,孔劉二人原本是信心十足的要拿一個好成績的,可眼下卻有點拿不穩。

    同樣陷入沉思的還有貢院的其他考生。他們從前也不是沒考過齊國的科舉,不過那次基本上是給那些貴人們充數的。齊國的考題為難普通百姓,夏國的考題比之還要難,又或者說,是比較靈活。它考察的不僅僅是基本功紮不紮實,還有人夠不夠聰明,懂不懂變通。

    麵對這樣靈活的題目,眾人評價不一,有人支持理解,甚至覺得這些比那些靠死記硬背就能答出來的題可要好上千百倍,起碼普通人也有機會答好;另有一部分卻覺得荒謬,無法忍受,甚至都已經不滿到想要當場離開。

    不過觀察了一番守在門口那群不好惹的帶刀侍衛,這蠢念頭還是先壓下去比較好。

    一群人隻能埋頭苦寫。

    這一上來便是鄉試,眾人的學識差別可想而知。

    夏國科舉雖然已經辦了兩次了,不過這兩年間事物繁雜,科舉也沒有什麽大的變動,仍是鄉試加殿試。蕭瑾倒是很想在這相識前麵再加一道考試,但一直沒有空布置這些,隻一拖再拖,拖到了現在。

    如今版圖擴大,是再也拖不得了。他打算等這次科舉跟武舉結束之後便做做調整。

    各地的鄉試都在辦,不知燕京一處,就連臨安府的鄉試都已經正式開始了。

    誰都想掙頭名,可是各地的頭名隻有一個,便是卯足了勁兒也未必可行,這事兒歸根到底還得看運氣。

    考試足足有三日,待眾考生出了考場之後,神色都顯得蒼白無力。不少人出來之後碰到熟人都會忍不住地搖頭,覺得自己這次肯定是不中用了。

    不過經過這一場考試,他們多少摸清楚了新朝廷的路子——那就是沒有任何路子。

    孔劉二人也是碰了麵,見麵之後神情凝重,且看到對方後也知對方答得肯定不好。

    本以為是無望了,誰想放榜之後,兩人皆在上頭。

    這倒是奇了。

    不過看到兩人皆在末尾,想著應該是情理之中。

    這畢竟是一樁喜事,哪怕山長得知此事後對他們破口大罵,將他們當做賣國賊一般準備將他們逐出書院,他二人也不曾後悔,反而更堅定了去臨安城參加殿試的決心。

    與他們來說。這也未嚐不是一次人生際遇。成與不成,其實已然清楚明了了,但是去臨安城親眼看看本朝都城是什麽樣的,比這次的殿試還要讓兩人期待。

    似他們這樣想的還有許多,殿試在歲冬。

    據說本該是明年春上的,但因為朝廷實在是缺人手,給提前了。

    於是過了鄉試的舉人片刻都不敢耽擱,連忙收拾行囊踏上了進京的路。

    韓仲文問順利回京複命了。

    蕭瑾見燕京一帶確實沒出岔子,暗道這老小子走運,真出現問題他肯定還得降罪的,誰讓他先前使壞呢?

    不過這老小子辦事倒是挺有一手,原先看他固守中庸之道,以為是個做事平平之人,不想卻有真才實幹,往後倒是可以多重用一番。

    隻要他別提成親的事。

    絕了挑刺兒的心思,蕭瑾遂吩咐起了別的:“殿試在即,各地的舉子也即將進京,此間種種還得韓愛卿多費點心。”

    韓仲文怔了怔:“此次是科舉在前麽?”

    蕭瑾點了點頭:“國內才剛安定,將士們才剛論功行賞了一番,如今還不急著用人,往後拖一拖也使得。”

    如今要緊的,是收攏人心。

    殿試便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借著進京,可以讓這些各地趕來的舉子,尤其是燕京等地的舉子們了解臨安城。但凡來過臨安城的人,沒有一個不會對這裏流連忘返。

    他的臨安如此美麗富饒,又被治理得井井有條,放眼天下有哪個城可比得?

    隻要看一眼,蕭瑾便篤定他們會折服於城內風光中。

    此外,還可以借著殿試,好好宣揚一下夏國的治國安邦之道。

    所以此次殿試題目需得斟酌再斟酌。

    蕭瑾小機靈是有的,但是大智慧卻未必有,殿試的考卷他還是沒本事出的,隻能寄希望於真正的有識之士。

    譬如韓仲文。

    蕭瑾心思一動,忽然道:“此次殿試的考題,也由韓愛卿全權負責。”

    韓仲文一想,不過就是出份試題罷了,又不是什麽難事,便立馬答應了。

    不想蕭瑾接著又說:“不過這考題你還得仔細掂量,需得彰顯我夏國的國情國策,彰顯出我夏國的包容仁善。”

    韓仲文腦袋已經有些木了。

    蕭瑾還在那兒提要求:“再有,你還得讓這些應試的舉子們對夏國真心實意地認同和擁戴,最好是那種觸及靈魂的觸動,韓愛卿能明白朕的意思嗎?”

    作者有話說:

    韓仲文:不想明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