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遷徙 ◇
作者:一七令      更新:2022-09-12 09:48      字數:3184
  第145章 遷徙 ◇

    ◎忽悠大法真好使◎

    這事一經傳開, 立馬鬧得沸沸揚揚。

    包括燕京城在內,所有人都在討論那位格外幸運又格外神秘的采參人。這故事並非空穴來風,因故事中那主人公姓甚名誰、家住何方、靠什麽營生, 說一一說了清楚, 也可查證。

    後又有些人跳出來,道自己與那故事中的某某認得,在何處見過麵, 又談及他如今得了這筆意外之財後如何富貴,總之——如今百姓中間就沒有不羨慕這個人的。

    世人愛財, 這是人盡皆知的,哪怕像蕭瑾這樣坐擁一國的皇帝也會因為銀錢不夠而煩惱,更不必說一文錢掰成兩文錢話的普通百姓了。

    有那些愛冒險的, 已經借著官府召人開荒遼東一帶的風,早早地就報名去了, 攜家帶口的想要去發一筆財。不是他們想要闔家都去,而是官府說了,隻有闔家過去,才會給送房子跟開荒的農具。

    哪怕到時候發不了財, 他們也不吃虧, 去了那兒怎麽著都有房子住, 有地耕種,雖然地方貧苦了些, 房子也不會是什麽好房子, 但是好歹有個盼頭。

    最大的盼頭, 就數那野人參了。

    還有些謹慎的, 抱著安土重遷的念頭, 既想要人參, 又不肯拋棄故土,最後多方打聽,才得知遼東一帶的許多山上確實長著不少野人參,隻是不好挖。

    還有便是,那地方水土適合種人參,若是家種,同樣能養得好。

    這當然也是蕭瑾散布出去的。

    東北那一塊的確有野山參,但是蕭瑾也不打算讓人過度開采。眼下是不得已拿這個當作噱頭把人給引過去,等一年之後,他就準備徹底禁止百姓上山采摘人參。不是蕭瑾小氣,野山參這玩意兒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長出來的,若是全都進山采,要不了多久便會被采得精光,等三五年後滅絕了,他哭都不知道找誰哭去。

    那地方適合種人參也不是誆他們的,等他們到了時自然會明白。但人參也不是誰都能種的,說來說去,最保險的還要數種地。

    要是都給他去種地,那自然最好了。

    半月中,一批又一批人被這人參給迷住了眼,選擇去東北闖蕩。

    蕭瑾對此洋洋得意,常拿這件事兒跟馮慨之他們炫耀。

    馮慨之沉默地聽完他炫耀之後,忽然來了一句:“聖上,您打算什麽時候回宮?”

    蕭瑾:“……”

    會不會說話,不會說話可以不用說,他在外頭瀟灑地正高興,這時候說回宮未免太過掃興。

    蕭瑾敷衍地道:“再說吧。”

    馮慨之也知道他正在興頭上,若非必要,他也不想說這樣掃興的話,但是張丞相那邊已經來了好幾封信,話裏話外都是催促聖上趕緊回去。這仗都已經打完了,是該回去好生料理朝中事了。齊國的這幾塊地方雖好,但是夏國才是他們的根基,總不能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吧。

    馮慨之唉聲歎氣:“不是微臣想催您回去,是朝中那些大臣都盼著領回去,您畢竟是一國之君,長久不回去是什麽事兒呢?”

    蕭瑾也知道這是自己躲不不過的一件事兒,他隻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後拖:“好了好了,朕知道了,會仔細考慮的。你寫封信給張丞相,讓他不要著急,朕心裏有數。”

    馮慨之默默道,您有數才怪呢。

    今兒若不是他提起來,聖上斷不會想起回的事情。

    蕭瑾的確如此。

    他這段時間在外頭玩耍玩不亦樂乎,早就忘了從前在宮裏過的是什麽日子了。自由自在的日子過多了,人也就貪心起來了,想要一直如此。

    無奈他的臣子不同意。

    沒辦法,蕭瑾隻能將回宮的事情提上日程。

    再之後,蕭瑾重點輕點了一下自己攻打齊國過後四處搜羅的金銀財寶。這次他可算是賺大發了,遷移東北一事後,竟還剩下一筆錢。

    這筆錢暫時也沒有什麽急的用處。他跟司徒恭的確攻城了,每到一處便打一仗,但實則兩人心中都有所計較,不會把自己日後的地盤給弄壞了,最多也就隻損壞了城門,餘下皆未動。不論是燕京還是山東,亦或是東北一帶,原先是什麽樣,如今大抵還是什麽樣,要修繕的地方也不多,替蕭瑾省下了好大一筆開支。

    戰後重建沒這個必要,蕭瑾便將心思放在了書院裏頭。

    說起來,他一直想在各地開設書院跟武院,但因為經費有限,並未辦得多好。

    說來說去還是錢的問題。這回總算是有了一大筆盈餘,若是不用完實在是可惜,於是蕭瑾大手一揮,將這筆錢全都砸進夏國的教育大計之中,並點了禮部尚書韓仲文全權負責此事,另在之前各地未中進士的舉人裏頭選取文先生跟武先生,盡數放到學院中充當夫子,替夏國經營好這科舉大業。

    蕭瑾還給這些官府開設的學院定了極低的束脩,就是貧寒家庭,咬咬牙也是可以上得起學,讀得起書的。

    可束脩低,便容易入不敷出。就他們手頭目前的錢來看,這些學院撐個兩三年的運作是不成問題的,至於往後如何,那就隻能往後再說了。總之這些學院不能倒,便是拆東牆補西牆,強行穩住這些學院,那也是值得的。如今還不能覆蓋整個夏國,等日後有錢了,再慢慢填不上。

    這畢竟是一個向上的通道。

    對於原先齊國之地,蕭瑾也盡量做到了一視同仁。

    書院造得很快,因為都是用之前原有的屋子改造的。各地書院建好之後,蕭瑾從夏國境內抽調了一部分舉人來教授文武之道,又下令在民間招募有識之士,讓他們去書院授課。

    這些授課的夫子也是有品階的,隻是品階不高,除了教書也沒有別的職務。

    但好歹,也算是夏國正經的一個小官兒。

    還真有齊國人願意當這個夫子。他們從前是齊國人,然齊皇已經沒了,齊國皇室男丁也死完了,徹底沒了念想。為了往後生計,向夏國投誠才是明智之舉。

    來的都是當地的讀書人,武師傅倒是也有,隻是很少。

    不過怎麽說,教書的班子是湊齊了,蕭瑾隻能寄希望於他們真能教出棟梁之材來。

    王從武對齊國人一向防備心很重,見蕭瑾如此任用齊國人,便道:“聖上您就不怕這些齊國人包藏禍心?”

    蕭瑾糾正他:“齊國都已經忘了,他們如今可不是齊國人,是夏國人。”

    王從武這話也讓蕭瑾想起來,估計夏國人有不少還抱有這樣的偏見,回頭他得下一封詔書,好好警醒一下夏國人,順便安撫安撫新得的百姓們。

    然而這種說辭依舊說服不了王從武:“齊國剛被滅國,這些人是否有二心,咱們也不知道,聖上您還是不要把他們想的太好。”

    蕭瑾笑著說:“隻是讓他們去教個書,又不是讓他們入朝為官,他們縱有異心,又能做得了什麽呢?何況每個書院裏頭還有夏國的舉人,你信不過他們,還信不過這些舉子嗎?”

    王從武擰著眉頭。

    蕭瑾繼續說:“提防肯定是要提防的,但若是將他們劃入夏國之後還將他們視為外族之人,對他們百般歧視,豈不是逼著他們有反心?到時候更會鬧出許多事端來。比起差別對待讓他們心生怨恨,不如放開了手,看看他們能不能教出好學生來。若是能,再提拔提拔他們也在情理之中。日久天長之後,他們自然也知道夏國跟齊國是不同的,朕有這個自信,讓他們最後隻效忠於夏國。”

    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才是蕭瑾努力的目標。他不指望國家有多強大,但是心一定要齊。

    王從武還真被勸動了幾分,最後決定作罷。

    當然最主要的因還是,這些人不過隻是當了教書先生,若是別的,他不會這麽輕易罷手的。

    蕭瑾在燕京開始掃尾的時候,蜀國皇帝朱庭玉也正在水生火熱之中。

    跟林檀鬥了這麽久,朱庭玉一有些力不從心了。正當他想著要用什麽法子鏟平林家軍,結果齊國那邊竟然不聲不響地就沒了。

    沒了!

    偌大一個齊國,說沒就沒了,那可是號稱擁有百萬之師的齊國,風風光光了這麽多年,就連蜀國都不敢得罪它,如今轉眼就不見了,怎不叫人膽寒?朱庭玉也顧不得林檀了,管她是封了城主還是又稱了王,朱庭玉每日最要緊的便是打聽齊國的事情。

    蜀國偏僻,消息也相對滯後,他是陸陸續續才聽說了齊國的近況。

    得知齊皇身亡的時候,朱庭玉隻覺得唇亡齒寒,得知齊國皇室一個男丁都不剩時,朱庭玉更加憂懼不安。他不知道這是夏國皇帝下的令,還是燕國皇帝下的令,亦或是這兩個人狼狽為奸。總之,朱庭玉怕了。

    唇亡齒寒啊,朱庭玉總擔心他最後也會落得齊皇的下場。

    那林檀背後,不也站著夏國嗎?可見夏國滅他之心不死,他們與夏國之間早晚都是有一場惡戰的。

    這可如何是好?

    朱庭玉這幾日絞盡腦汁想對策,就想破了眼前這個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