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底氣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3724
  第157章 底氣

    農事班的學子們在外辛苦忙碌一整年,如今終於圓滿完成任務歸來,林立文自是要先給大家放個假。

    當然在放假前,林立文也沒忘記先把他們的嘉賞給發了。

    雖說之前大家早就算過了,對嘉賞銀錢的數目更是清楚。可真等銀錢發放下來的那一刻,眾學子們麵上的笑容便怎麽都壓抑不住了。

    待到銀錢發完,林立文還又給眾人發了糧食等福利。

    因著這次福利發得有些多,林立文便早早的就給大家安排好了佃戶駕著牛車送他們歸家等事情。

    那些個農事班的學子們,揣著沉甸甸的銀錢與各種福利,按照較為相近的地址自發自覺的組成一組坐上同一輛牛車。

    “你們那一組怎就能完成的這般好。”佃戶在前麵趕著牛車緩緩地前行著,後麵坐著的三個學子此時已經聊了起來。

    雖這三名學子的住家相隔的比較近,但是當初分組時,他們卻並未在同一租裏。

    “是呢,你快與我說說你們那一組的種植……我們彼此交流一下。”另一名學子直接這般言道。

    隨後,這三名農學班學子便就自己這一年在各自官田裏的種植情況,相互進行了一番交流。

    一直待到牛車行駛到一名學子家所在的村莊時,瞧見下麵行駛的居然是一條寬敞而又較為平整的馬路時,大家突然就停止了之前的話題。

    “咦,這路比去年時竟然寬敞了許多。”一名學子更是因此驚訝的言道。

    “這路是修寬敞了些。”原本一直安靜的趕著牛車的佃戶,這時突然接話說道。

    雖說農事班的學子們是有一年未曾歸家了,但逢年過節應發他們的福利,林立文都有安排莊子上的佃戶駕著牛車給學子們送到其家裏去。

    “路修好了,地裏種的東西才好運出去。”佃戶還又這般言道。

    “地裏種的東西?”學子好奇的問道。

    “各種糧食啊,甘蔗啊,水果啊……這兩年價格都還挺不錯的。”佃戶樂嗬嗬的這般言道。

    “那挺好的。”學子們聽著也很是高興。

    他們雖是在農學班裏上學,拿的是薪酬,但是這年頭誰家還沒個十幾畝的地啊!所以地裏的農作物能賣得起價格,對他們來講,那絕對是一件好事。

    然後待到牛車穩穩的停在一座農家前,牛車上的一名少年便一邊從上麵拿著東西下來,一邊衝著虛掩著門的屋子,歡快的大聲喊道:“爹,娘,我回來了!”

    隻是喊是喊了,虛掩著的門裏卻一直未見著有人出來。

    “竟不在家?莫不是去地裏勞作了?”少年嘀咕道。

    “應是這樣……”另一名學子言道。

    然後同坐的兩名學子也都跳下牛車,幫同窗搬運牛車上的東西。

    “四郎,你回來啦!”這時一道驚喜的聲音突然響起。

    隻見被喚做四郎的學子家的隔壁屋裏,此時走出來一上了年紀的老婦,她剛在屋裏聽到外麵有人喊門,便才走出來瞧瞧。

    “二嬸。”四郎忙笑著喚了老婦一聲。

    老婦見著他大袋小袋的往下來,便主動說道:“你爹娘阿兄他們都去了鎮子上的作坊做事,得天擦黑時才能歸家。”

    “什麽作坊?”四郎一臉的茫然。

    “他們去的是糖坊……”老婦簡單的與他解釋了一遍。

    他們這村子這兩年甘蔗種植的比較多,所以去年年底,鎮子上的一家人便辦了一個製糖坊。

    而如這種鎮子上的小作坊,招人通常都是一陣一陣的。

    最開始的時候,糖坊要的人也不多。但是在前些日子甘蔗進入成熟期後,糖坊那邊能收來價格較去年更為便宜的許多甘蔗後,立刻便大批量的招工了。

    此時水稻已經收割完畢,地裏的農忙基本過去了,於是村子裏好些人便去那裏尋短工做了。

    且他們這鎮子上,如今除了糖坊,還有米粉坊,各種果醬坊……

    要說這個果醬坊啊,也是去年年底鎮子上才有的。是商者們為了節省時下因運輸不便而導致的路途上的各種耗費,他們便索性在一些果木較多的地方,開辦個小工坊。將當地收來的水果,如柰和梨子等這一類的製作成果醬後,再運輸回去。

    畢竟在製作果糖時和一些點心裏所需的一些配料,所用到的果子也需得先將其做成果醬才可。

    在這般情況下,即便這些個工坊的規模都不算大,但需要招的工人便也不少。

    “銀錢給的也不少呢!”老婦還言道。

    要知道在過去,百姓地裏糧食不夠食用,他們自然就無能力再去消費別的。所以在市場經濟這一塊,拋開跟民生必需品這一塊的其餘商品,消費的主力軍便是貴人們。

    但貴人們再是如何的有錢,他們在數量上是遠遠不如普通老百姓的。

    商者們為了掙來更多的銀錢,他們便隻能想盡辦增加其中的利潤,比如改善商品的品質等等……其實要單論這種做法的話,本身並非是壞事。但對時下來講,便會導致一種必然的結果。那便是商品越發的講究,品質更進一步的提升……都會造成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於是普通的老百姓便越發消費不起。

    所以出色的商品在時下並不是沒有,隻是它們都成了貴人階級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

    老百姓莫說享用了,便是連見都未曾能見到。

    然這樣的經濟市場,在林立文看來,它是病態的。

    貴人們數量過少,普通百姓們又消費不起,那麽商品的生產量便不可能跟得上來。這時候,人力這一塊,便也越發的成為了最不值錢的東西。

    這時候,林立文便隻能把手裏的各種技藝大肆的送出去。

    他給出去的這些技藝確實都是一些極好的技藝,單隻看前期京中貴人們的追捧便可知曉。商者們追逐利益,瞧見了裏麵的商機自然就會動心。

    而林立文給的越隨意,得了他技藝方子的人便越多。

    這些人在得了林立文給的技藝方子後,除了自己享用外,當然更是要拿著它們去掙來銀錢的。

    也別看貴人與貴人同處一階級,商者與商者又同處一階級,但實際上,他們彼此之前是絕對有競爭關係的。

    再者林立文這技藝給的也不止是商者與貴人,老百姓也學了去。所以便是前麵兩個階級肯商談妥協,達成某種一致,也架不住普通百姓裏也有人會製作。

    而這若隻是一個兩個的百姓,他們或許還能有手段控製。但因著林立文給方子的大方隨意,他們便是想控製都不成。

    等到這些人競爭起來了,再想如以前的商品那般的奇貨可居自是不可能的了,走量才是這些商品的必然歸宿。

    這量一走,原材料的需求自是大大增加,百姓地裏的產出便都能售賣出去。而在人力這一塊,它的需求量自也是跟著增加不少。

    偏人力跟原材料不一樣的一點便在於,短時間內,人口的增長是不可能大幅度攀升的。

    而市場便是這樣,不管是哪一樣,當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時,它才能越發的值錢。

    鎮子上如今便是這樣,因著好幾個工坊都同時要人,工錢這一塊自是不能給的太低。

    所以若不是老婦如今年紀大了,腿腳有些不便,她其實也想去尋個短工做的。便是力氣活她做不來,可是清洗果子與切塊熬煮等活,老婦自認還是可以的。

    如老婦說的那般,一直到天擦黑時,四郎的家人們這才趕回了家中。

    “四郎回來啦!”

    家裏人見到四郎歸來,自是十分高興的。

    一群人圍著四郎自是關切的詢問了好一番,四郎一邊回答著,一邊也高興的將這次得的嘉賞銀錢與學堂發的福利拿了出來。

    “這一次竟這般的多!”四郎他娘驚歎道。

    四郎他爹也高興,還言道:“他娘,你替四郎將銀錢收起來……”

    四郎的哥嫂站立在一旁,是既高興又羨慕。

    因著朝廷有凡是家中有二子以上者,皆要分戶另過的新政令,如今他們家也是這般分戶了的。

    四郎的兄長在成婚後另立了一個戶口,那麽這次四郎賺回來的銀錢與福利,原則上來講是歸四郎的。

    隻他未成婚,父母幫忙先收著。

    “爹,我聽隔壁二嬸言道你們今日都去鎮上做工了?”四郎問道。

    四郎他爹:“去的糖坊做事……”

    “那糖坊前些日子來村裏收甘蔗,言道需要一些工人。我詢問了下工錢,覺得比別的作坊略高些,便去了糖坊……”說起這事,四郎兄嫂臉上的笑容立刻便深了些。

    四郎好運,去了林大郎開辦的農學班學本事掙大銀錢,但如今他們也不差了。地裏的糧食產得多,果子也能賣得個較好的價格不說,如這般農閑後還能去鎮子上的作坊裏做短工掙銀錢。

    還有婦人娘家的幼弟,與四郎一般年紀大的,如今也去了城裏的一家鋪子裏做夥計。

    現在這夥計也不是原來的那般做法了。

    要知道過去的夥計,想在鋪子裏尋個活做,頭兩三年是別想往家裏捎回什麽銀錢。能碰上個心善的好掌櫃,吃食上能好些便很不錯了。

    若是碰上個摳門又惡毒的,簡直是白送去給人糟踐使喚。

    但即便如此,在過去這般的夥計,還得需要找好關係才能將人送進去。畢竟那時候地裏糧食不夠,溫飽都是大問題。能送出一個孩子去做夥計,便是掙不來銀錢,最起碼在外麵餓不死。

    家裏麵也能因此省下一個人的口糧。

    所以還是如今這世道好,地裏糧食產量上來夠吃了,家裏人自是舍不得再將孩子送去鋪子裏受這般的磋磨使喚。

    畢竟那些個夥計也是人,同樣的父母生養下來的孩子,他們也並非無人心疼的。隻是在過去,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他們沒有反抗的底氣。

    然後這麽一來,便輪到那些商者們著急了,不得不把夥計們的待遇大幅度的提高。如過去那般磋磨使喚的事情,那更是少了許多。

    所以說到底,糧食才是老百姓最大的底氣。

    說起這糧食,家中人自是十分關心四郎這次官田育種試種的事。

    且也不止他們在意,好些人聽聞四郎歸家了,第二日也跑來他們家裏打探詢問了。

    見大家都極為關心小麥與水稻新品種育種試種一事,四郎便將他知曉的,撿著能說的便都與大家說了。

    “新糧種竟這般的好?”

    “抗倒伏這一塊確實不錯。”

    “那我們明年是不是都能種植上這些新糧種了?”

    “應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