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上朝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4052
  第87章 上朝

    永興帝賜下的這個宅子,整體其實已經全都裝修好了的。隻是因為長久無人居住,再加上賜給林立文後的這兩年,宅子也一直是空置的,故需要好好的修繕整理一番才能入住。

    店家又瞧見這宅子較好的地理位置,才將林立文往平日所接待的那一等級官員上去對待了。所以他之前給出的裝修方案,便有點偏中高檔次。

    好在,店家很快便按照林立文的要求給出了新的方案建議:“大人,京城冬日頗為寒冷,房間裏若裝上火地或者火炕都很不錯。”

    林立文:“臥房裝火炕,側廳裝火地。”

    店家愣了會,才笑道:“好的,大人。”他本來聽林立文口音,還想著他應該是南方人,怕是不清楚火地和火炕是什麽,還正想等林立文問起的時候好生解釋一下呢,卻沒想到林立文自己就懂這兩者的區別。

    然店家更絕沒想到的是,眼前這個連房子裝修錢都掏不起的人,就是那個教會眾人修火地和火炕的林大郎。

    林立文也沒有要解釋這些的意思,之後倆人就宅子的其他裝修細節又商定了一番,確定暫時沒什麽問題了,林立文就交付了一些修繕訂金。

    知曉林立文是要趕著住的,店家這邊也趕緊派人過去開工。

    宅子較好的地理位置,便決定了當初最開始修建它時的第一任屋主人很是下過一番功夫的。而林立文又不準備大修,除開必須要入住活動的幾間屋子外,其餘都隻做了簡單的清理,就花不了多少時間。

    至於剩下幾間需要裝置火地和火炕的房間,修葺的速度也很快。

    因為隨著火地和火炕的出現,一些敏銳的商家嗅到這其中的商機後,於是京中這幾年一些商鋪裏,也開始售賣起了製作火地和火炕的成品土坯和磚塊。畢竟土坯和磚塊這類型的東西,製作好後隻要能稍微仔細些去保存,是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的。

    且這些土坯和磚塊還有好幾種尺寸,完全能夠滿足大部分人家修建火炕和火地時的需求。

    “你們這法子真不錯。”林立文都忍不住誇道。

    “冬日太冷了,地又凍得硬邦邦的,不好搞啊!”正在盤著火炕的漢子便解釋道:“有時候還會碰上像大人您家這樣的,修建得比較著急……”

    林立文笑著點頭:“是的,沒錯。”

    漢子也衝著林立文咧嘴一笑。

    看他這笑容,林立文心情也很好。

    最後不到一日的時間,幾間屋子的火炕和火地就被盤好了。

    林立文按照京城時下習俗,臨走時便贈送了給他家修葺房屋的兩個漢子,一人一封小紅利與用小籃子裝著的六個蛋。

    隻是當天下午,回了店鋪後的兩個漢子就被店家問了。

    按照店裏規矩,主家給的打賞都是給去做事的工人的,店家一般不會拿走。店家現在也隻是一時好奇,如林立文這般貧窮的官大人會賞賜些什麽東西。

    果然就跟店家之前預測的一樣,兩個紅封裏邊包的銀錢並不多。莫說拿去跟那一片的官大人家的獎賞來比了,便是城中一些富戶人家給的打賞也比林立文給得多些。

    至於那籃子裏麵裝著的六個蛋,店家瞧了眼:“這是三個雞蛋和三個鴨蛋?”

    一漢子回答:“是的。”

    “這位大人怎麽還送你們蛋啊?”店家好奇的問道。

    也不是沒有碰見一些主家,會給外來做事的工人們賞賜些物品。但說實話,賞賜蛋的絕無僅有。而且賞賜的還這般吝嗇,一人才給六個。

    “不知道,那大人隻說這叫什麽金玉滿堂?”漢子回答。

    “金玉滿堂?”店家聽得更覺驚奇,而後一臉的感歎:“果然不愧是官大人啊,便是送點蛋還要取個這般好聽的名字。”

    先前那漢子便道:“這名字好聽是好聽,可不還是雞蛋和鴨蛋麽?”

    “管他呢,都是白得的。”另外一漢子笑嘻嘻的說道。

    店家也笑:“那是。”

    畢竟那可是連自己宅子都裝修不起的主家,不能對他奢望太高。

    用來製作火地和火炕的土坯和磚塊都是成品,因而房間修繕好後的第二日,林立文便駕著馬車去驛站接了錢秀秀過來。

    而早在修繕房子時,林立文還去找了京城牙婆,雇了一對年紀在三十多歲,瞧著老實本分的夫妻來家中做事。

    昨日下午這倆口子就進宅子來了,今日一早更是按照林立文的吩咐,把偏房地下的火洞燒起來了。

    此刻屋子裏便很是暖和。

    “這宅子真不錯,比驛站那邊還要暖和些。”錢秀秀進了屋子裏,很是高興的說道。

    林立文便道:“驛站房屋多,地下熱氣給的自然就沒有這麽足。”

    “也是。”錢秀秀笑了下,又問他:“每個屋子都裝上炕了嗎?”

    “沒裝那麽多……就裝了三間廂房,還有一間偏房,一間側廳。”林立文回道。

    “正廳不裝嗎?”錢秀秀又問。

    林立文:“先不裝。”

    錢秀秀:“可萬一要是家中來客?”

    “你家相公就一種地的,咱家來不了什麽身份尊貴的大人物……將側廳裝好就行。”林立文一臉隨意的說道。

    時下正廳就跟正門一樣,並不是什麽人來了都可以踏進的,尤其是等級製度越高的門戶更是如此。便是主家自己人走動,正門也是極少進出的。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走的是東西兩個角門。

    所以接待一般的客人或者親戚,也都是用的側廳。

    更何況,林立文從來就沒打算要留在京城做官。

    之前如此,現在也依舊如此。

    搬家完隻休息了一天,林立文的假期就到頭了。

    按照皇朝製度,從明日起,他得開始上早朝。

    說起來,林立文這個從六品上的工部屯田司員外郎都當了好幾年了,但是一次早朝都還沒有上過。

    估計古往今來,出現這種情況的怕也隻有他一個人了。

    錢秀秀對這事可謂是嚴陣以待。

    晚上睡覺前,燈籠裏的蠟燭,她又打開仔細檢查了一遍。還有上朝要穿戴的朝服和禮帽也被她整理了一遍又一遍,瞧見一點褶皺子都不行。

    林立文看不下去,將她拉回身邊:“已經整理得很好了!時辰不早了,你這還懷著孩子呢,快上床睡覺!”

    錢秀秀:“對,得睡覺了!明早還得早起呢!”

    林立文沒答應:“寅時那個點,天都還沒亮,你別起來了。”

    “那我去吩咐滿娘明日早點起來,給你做吃的。”錢秀秀說著,就又要出門。

    滿娘便是林立文雇傭的那對夫妻中的婦人,而她男人姓吳,家中排行第六,所以林立文他們喚她男人為吳六。

    錢秀秀又被林立文一把拉住:“也用不著滿娘……我這兩日特意早起瞧了,坊內有好些早食鋪子呢!”

    古代雖對各行業都有區域劃分,但實際上京城裏的各坊內卻如同一個個獨立的縣城一般,許多生活必需品可不出坊就可以買到。甚至哪怕到了晚上宵禁時間段,隻要人不出坊,其實也是可以自由活動的。

    因此拋開居住花費較大這一塊,京城生活其實是很方便又舒適的。

    第二日,林立文睜眼醒來時外麵還是漆黑的一片。

    昨晚上不讓錢秀秀早起的她,這會也還是跟著一塊起來了。

    錢秀秀幫著林立文將穿戴好的朝服整理一番,待到林立文要提著燈籠出門上朝時,就不肯再讓她跟著了。

    林立文:“外麵冷,你莫出來著涼了。”

    錢秀秀顧忌著身體,也就沒勉強,隻叮囑道:“天黑路滑,大郎你路上注意著點,慢些走……”

    “嗯嗯,我知曉的。”林立文衝她揮手:“你快把門關上,莫讓寒風進去了。”

    見著錢秀秀聽話將門關上後,林立文才帶著吳六,提著燈籠往西角門那邊走去。

    等到林立文從西角門出來,吳六便在他身後將門關上了。

    不得不說,在古代早起上朝真就是個辛苦活。

    尤其是眼下進入寒冬臘月的季節,黑漆漆的天,林立文提著個照亮的燈籠,天上飄著雪花,北風還在耳邊邊呼呼的吹著。

    林立文這腳一踩在雪地上,立時還有了一個不淺的小坑。

    待林立文走到所住這坊的西門那一片,才終於瞧見了幾處亮著燈火的門麵。這些門麵便是專做他們這些早起人生意的店家,賣的也都是一些簡單方便的吃食。

    林立文走過去時,旁邊已經有兩個穿著官服的人在那裏買東西了。

    “店家,給我一個餅子。”林立文走到一家賣餅的店鋪前喊道。

    先前那兩位官大人顯然是熟人,剛還在說話呢!隻是這會瞧見林立文走了過來,便不約而同的停下交談,用著好奇的眼神看了他一眼。

    林立文知曉自己從未上過一天早朝,這兩人不認識他也是正常。但這會既然能在賣吃食的這裏碰上了,那必然就是與他同住一個坊內的官員。

    遠親不如近鄰嘛,哪怕是當官也還是要講究一些的。於是林立文衝著倆人露出友好的一笑,還主動打起了招呼:“兩位大人早上好。”

    對麵倆人怔愣了會,才笑著回應林立文的招呼。

    “林大人早上好。”

    “林大人今日是第一次上早朝吧!”

    未曾想到這倆人居然還會認識自己,並且還會知曉他這是第一次上的朝會,林立文便很是好奇:“我與兩位大人可曾見過?”

    這話一出,對麵兩個人直接“哈哈哈”的朗聲大笑了起來。

    很是暢快的笑了一通後,兩人這才搖頭說道:“未曾見過。”

    “是呢,我們這還是頭一次見麵。”

    林立文便更覺得奇怪了。

    直到其中一位大人笑著指了指他的朝服,林立文立刻恍然了。

    是了,是他糊塗了。

    皇朝各等級官員的朝服皆有不同,而能夠達到每日可上早朝標準的官員人數就更為不多。這兩位且還是這一類等級官員裏的,對朝中眾大臣必然也是認識的。

    所以哪怕他們從未見過林立文,但從他穿戴的朝服上便可知曉他任職官職的品級。而同品級官員裏邊還有誰是那個陌生麵孔,那還用得著想嗎?

    那兩位官員還笑著說他們雖未曾見過林立文,但是卻少聽聞林立文的那些事跡,因而對著林立文就是好一通誇。

    林立文忙笑著客套了回去,也順勢向兩位行禮請教後才知曉了這兩位一位是監察劉禦史,而另一位與他一樣,同為六部二十四司裏麵的刑部都官司齊員外郎。

    他們倆因同住這坊內,兩家宅子還是緊挨著的,因此早朝時會經常約伴同行。而眼下碰見了林立文,兩人行就變成了三人行。

    再走著走著,又瞧見了幾位官員的身影。而待到三人出了坊門後,碰見的一同去上早朝的官員們就更多了。

    此刻時候還早,又是冬日裏,天色便還比較黑,林立文莫說去瞧清楚這些官員們的臉了,便是具體有多少人數他都瞧不大清楚。

    但是呢,這些官員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每個人手裏麵都提著一盞照明所用的燈籠。於是在去往早朝的一路上,林立文入目所見的全都是一盞盞亮著的燈籠……

    這一幕莫名的就讓林立文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上初中讀書那會,因為學校距離家比較遠,早自習時間又早,因此村裏一同上初中的學生們每天早上也都是背著書包打著手電筒走路的……

    別說將這兩個情景放一塊,還真是像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