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作者:四時酒      更新:2022-07-20 13:32      字數:6720
  第58章

    然而還不止。

    最後出現在會議上的竟然是宣傳部的郭毅部長, 還有那天交流會和他坐在一起的一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而大家好像早就知道,紛紛與他問好。

    郭毅部長看見蘇葵,親切地和她握手:“蘇葵同誌, 總算又再見到你了。”

    蘇葵也與他握手, 笑道:“郭部長, 不是那天才見過嗎?”

    “這可不一樣。”郭毅笑道,“蘇葵同誌, 以前總是在別的同誌那裏聽到你的建議, 這次可是能聽到你親自發言了。”

    蘇葵也知道為什麽宋萬章要催著她加入協會了。不同於以前她直接在領導麵前提建議, 領導再報上去開會商議,要想在這種官方會議中發言,需要有正式的身份才能被邀請列席。

    這個會議看樣子是早就定下了, 隻多了她一個。並且她發現很多人不僅帶上了筆記本,還帶了許多資料。

    當然也包括她。

    所有人都已經來齊,蘇葵的位置剛好被安排在陸子光和徐奚年之間,對麵是新馬港城的幾位作家。宣傳部的幹事就坐在旁邊, 預備記下這次會議的內容。

    “非常感謝各位作家同誌能來參加此次會議。”郭毅坐在上首,親切道,“本次會議大家都已經知曉, 主要是針對港城的愛國統一戰線工作。”

    大家顯然都已經了解,紛紛點頭。

    他向各位介紹坐在旁邊的那位中年人,他戴著一副圓框眼鏡, 眼神明亮, 氣質儒雅。

    郭毅介紹道:“這位是孔孝文同誌,目前在華新社擔任編輯。”

    孔孝文對大家微微頷首。

    “孔孝文同誌自建國前就已經在華新社工作, 一直肩負著把控新聞輿論的任務, 革命鬥爭經驗豐富。”郭毅向大家說道, “我們預備讓孔同誌過去,主持港城華新社的工作。”

    華新社,是華國統一的國家通訊社,是集報刊、通訊和廣播為一體的新聞機構,歸於宣傳部的領導。

    如果說駐港新聞處是美方在港城活動的核心,那麽華新社就是港城所有愛國戰線的主導。

    “首長同誌說,要讓全世界都聽到我們的聲音。”郭毅鄭重道,“港城對我們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發聲是必不可少的。”

    自建國以來,國家就非常重視港城的作用。一位領導就曾經說過:“港城是我們通往東南亞、亞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是“瞭望台、氣象站和橋頭堡”。並且定下了“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作為愛國綱領。1

    大家顯然都是知道這件事的。

    自五十年代後,華新社就開始著手建設世界通訊社,港城那邊自然是重點。

    自從上一任社長因為身體原因退下後,因為一些原因,這兩年華新社一直沒有人主持。港城愛國戰線的工作,都是由聯華書店為首進行。

    郭毅道:“徐誌達同誌,就請你們來說一說那邊的情況。”

    徐誌達顯然早有準備,將提前備好的資料發給與會人員,蘇葵也接到了這份記載著港城目前文化發展狀況的報告。

    “……駐港新聞處采用大量發行報刊的方式,把對象定在港城的青年人和知識分子之間,報刊幾乎能達到人手一份,在港城的影響力很大,目前我們的工作開展得不是很順利。”

    連懷國也開口:“他們還高額資助了很多原創作品,種類眾多,又資助了很多出版社,大量出版反大陸文學。一些流亡的華國知識分子同樣也受到這種資助……”

    “還不止如此。”謝劍俠同樣提交了一份資料,“還有大量宣揚他們思想的美文學作品被翻譯,光是去年一年,就發行了原創和翻譯翻譯作品三十多萬冊。”

    還有另外幾位作家也紛紛發言,要知道現在港城人口也不過三百多萬,他們發行的報刊書籍幾乎是將整個群體都覆蓋了。

    新馬兩地的作家還提到他們不止在港城活動,並且借英殖民政府在新馬下達大陸禁書令的機會,正打算占有這個市場。

    說起駐港新聞處的事情,所有人都幾乎麵色沉沉。

    “同誌們,形式不容樂觀啊。”郭毅將手裏的資料看完,開口道,“現在看來,華新社的工作必須重新開展起來,做好愛國戰線的統一工作。”

    他對孔孝文道:“孔同誌,這個艱巨的任務就要交到你手上了。”

    孔孝文站起來鄭重道:“請組織放心,我一定與各位同誌配合開展好港城的工作,團結起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徐誌達表態道:“駐港新聞處背後依靠美方,力量龐大,確實需要把所有力量統合起來才能抗衡。我們堅決配合孔社長的領導。”

    幾位港城的作家也紛紛表態,表示堅決配合孔社長的工作,在港城積極宣傳祖國的建設成就,傳播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你們都是祖國的好同誌。”郭毅道,“有孔同誌主持工作,又有大家的配合,港城的愛國統一戰線也算是重新啟航。”

    他又道:“剛才大家也了解到,港城目前的形勢非常嚴峻。光是整合力量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為這個力量添磚加瓦。”

    除了安排任命外,這才是今天會議討論的重點。

    “各位同誌,大家都有什麽好的建議?”

    徐誌達首先說起了他們目前的工作:“我們目前在報刊領域主要有《華夏之聲》《祖國》《文學日報》《港城文藝報》等幾項報刊,前麵兩種報刊主要是在上麵闡釋祖國的政策,正麵宣傳祖國的形象,增加群眾的了解。後兩者則在上麵連載文學作品,傳播祖國的優良文化。”

    連懷國和謝劍俠這兩人創作的小說就在《港城文藝報》上麵連載。

    這些都是當時在華新社的主持下創辦起來的報刊,而聯華書店主要做的還是大陸的圖書引進工作。

    “我們這次引進這批圖書,到時會一同在報紙上宣傳……”

    連懷國就說道:“我們的出版社還是太少,僅有幾家出版社協助工作,創辦的報刊也比較少,我建議在穩住目前的情況下,可以聯合幾家愛國華人開辦的書局聯合出版。另外,針對駐港新聞處在港城的各種手段,我們也應該增加更多的宣傳方式,雜誌、連環畫和廣播都應該全麵利用起來。”

    謝劍俠說:“除了我們本土的創作,確實還應該多引進大陸的創作,不僅是文學作品,隻要是能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都可以被引進。當然還有創刊的事也是必要的,這方麵可能需要作協的協助。”

    還有幾位作家也說確實應該穩中求進,擴大規模。

    幾位港城作家身處爭端最中心,對如何抗衡駐港新聞處深有體會。

    宋萬章也代表作協發言,談到了大陸目前存在的文化形式以及作協的組織機構,可以提供任何協助。

    要論對現今大陸文學作品形式的了解,作協是當仁不讓,並且作協下轄期刊部門眾多,有著豐富的創刊經驗和組織經驗。

    作協成員很多都擔任報刊的主編,部門的負責人。徐奚年就提到或許可以開辦一個像《文評報》一樣的評論報紙,邀請知名作家擔任撰稿人,對大陸引進的和本土創作的作品進行分析評價,提高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陸子光也建議在港城同樣建立文學研究所,主持華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和宣傳工作。

    新馬的作家還提出能不能和英政府達成協議,取消大陸的禁書令。

    大家都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思考如何讓文化事業更好地成為祖國在港城的宣傳口。

    宣傳部的幹事一直都在記錄會議內容,但還有一個人和他們一樣,一直拿著筆不知道在寫些什麽,很是引人注目。

    這會兒宋萬章就點了她的名:“蘇葵同誌,看你聽得那麽認真,又寫得那麽認真,不如也來說一說你的意見吧。”

    徐奚年開玩笑道:“每次蘇葵同誌出現,就伴隨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我看這次也是?”

    郭毅也看向蘇葵,笑道:“蘇葵同誌,你以前提的建議對我們的啟發很大啊,這次我也想聽聽你有什麽好建議。”

    作協的老師都是認識蘇葵的,自從交流會過後其餘人也全部認識她了,對她的作品,對她的性格印象都很深,這會兒全都含笑看著她。

    “各位老師,我確實有一些淺見……”

    郭毅笑道:“蘇葵同誌,你哪一次提出的建議不重大?你說淺見我們可不敢信了。”

    徐奚年也笑道:“蘇葵同誌,你做的事情大家可是都知道的,現在你是謙虛也沒用了。”

    蘇葵失笑:“好吧,那我就說一說我的想法。”

    她在大家的注視中站了起來,拿起自己方才邊聽邊記的筆記。

    “方才幾位老師的討論,確實給了我很大啟發。針對如何在港城更好地建設愛國文化陣地,我大概有以下幾點建議。”

    見她擺出這樣鄭重的架勢,大家都認真聽起來,幾位幹事也準備記錄。

    “首先是更多的創辦報刊,增加種類一事。確實應該更多地引進大陸的期刊雜誌連環畫種類,這點連先生和謝先生已經提過了。但我還有一個補充建議。”

    蘇葵說:“我建議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分別創辦不同的刊物。”

    連懷國問:“怎麽說?”

    “您的資料上提到了,駐港新聞處創辦的刊物種類眾多,幾乎能涵蓋整個港城地區。我們也應該實行精準定位,針對兒童、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等讀者群的需求創辦不同風格的報刊。當然除了分開的,也應該存在麵對社會各階層的統一報刊,有分有合,共同發力。”

    幾人聽了紛紛點頭,卻都沒有打斷她,示意她繼續。

    蘇葵將目光轉向新馬兩地的幾位作家:“至於在新馬兩地同時發行大陸圖書的事情,我或許有一個辦法。”

    幾人都坐直了身體,尤其是來自新加坡的萬氏兩兄弟。

    其中一人就問:“小同誌,你有什麽想法?”

    他們兩兄弟雖說也寫作,但更多的是從事圖書出版行業,大陸的圖書曾經占據了這兩地七八成以上的市場,就連教材都是大陸出版的,如今卻遭到了重大打擊。

    蘇葵先是說到他們剛才說的話題:“英殖民政府已經禁止大陸出版社在新馬出售圖書,這個禁令大概短時間內都不會解除。”

    沒等幾人失望,蘇葵就道:“但大陸不行,港城可以。”

    她在幾人的注視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萬先生,你們完全可以在港城開辦出版社,再與大陸的作品簽訂版權轉讓協議,將大陸的書籍在港城翻印,借助港城出版社的名義將大陸圖書在新馬兩地銷售,同時也可以和聯華書店聯合在港城發行大陸圖書,一舉兩得。”

    幾人眼睛都亮了:“好主意!”

    不僅能夠在兩地發行大陸圖書,還可以配合聯華書店在港發行圖書,將港城的市場更多地包括進去,可不就是一舉兩得嗎!

    郭毅笑著說:“蘇葵小同誌,你的意見總能給我們啟發啊。”

    他正想誇獎她,陸子光卻笑道:“我看蘇葵同誌的建議不止這些吧?”

    “哦?蘇葵同誌,你還有建議?”

    蘇葵笑了笑:“的確還有一些想法。”

    郭毅笑:“好,你說。我們開會不怕想法多,就怕沒想法。”

    眾人都發出善意的笑。

    蘇葵繼續道:“關於創辦出版社,引進各種類圖書,方才大家已經討論過了。這些措施可以在港城我們更多的傳播祖國的正麵形象,爭取更多的群眾。然而在文化陣地的建設上,還有一個地方是必不可少的。”

    孔孝文問她:“是什麽?”

    “是學校教育。”蘇葵說道,“我們應該在學校教育上下功夫。”

    大家都聽著她解釋。

    蘇葵首先說了學校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家庭,學校是塑造一個人思想最重要的地方,學校裏的學的知識會伴隨人的成長融入他的思想中。”

    然後她道:“我們做的一切不僅要喚醒民族意識,更要在教育中就培養起這種民族意識。”

    “因此,除了文學作品的引進,我們還應該在港城出版更多的大陸的教材和教輔資料,讓大家和我們用同一套教材,受到同一種思想文化的熏陶。”

    徐誌達說:“其實如今港英當局也在實行這個政策。”

    他們教育文化領域也想做到“去華國化”。

    蘇葵點頭:“的確,可按照目前的形勢,他們顯然收效甚微。”

    港城地區華人眾多,很多人對於大陸的文化認同感更強,學校的很多教材都是大陸提供的。即便是港英當局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這個形勢。

    而蘇葵要說的,就是抓住這個機會,將更多的教材帶到學校裏,最好還能配備一些教輔資料,在整個教育領域使港城和大陸做到同步。

    徐誌達點頭:“教材我們確實引進過,目前有一部分學校使用大陸的教材,也有一部分在學習港城那邊出的教材,但你說的教輔資料……”

    蘇葵解釋道:“就是與不同的學科教材配套,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並對知識點進行整合分析。利用書本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

    目前,大陸還沒有專門的教輔資料,港城那邊同樣沒有。

    “這樣的教輔資料聽起來是不錯?”連懷國肯定了她的想法,卻道:“隻是蘇葵同誌,港城幾個出版社推出的學生用書也不少。”

    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的,種類同樣非常豐富,他們在教育領域當然也有想法。

    “數量眾多,但我們可以憑借質量取勝。”蘇葵笑了笑,“並且我就有這樣一套教輔資料。”

    蘇葵帶來的可不隻是筆記本,她將自己之前整理的高考教輔資料同樣帶來了。她將資料交到幾個人的手裏。

    郭毅拿著資料笑道:“蘇葵同誌,你這是早有準備啊。”

    “並不是。”蘇葵笑道,“其實這是我當時參加高考時整理的學科知識點,後來是想把它做成教輔資料,準備交給教育部的同誌在全國推出。”

    隻是還沒等交給教育部,就先在這裏派上了用場。

    “這麽說來,我們倒是先教育部的同誌看到了這份資料?”郭毅笑道,“教育模範蘇葵同誌親自寫的資料,是得好好看看。”

    他也是知道蘇葵取得的成績的。

    再經作協的幾位一說,大家都知道她曾經做過的大事了,倒對她的資料期待起來。

    趁著他們翻看資料的時候,蘇葵解釋道:“雖然我們與港城在教材上有不同,但學習的知識點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是數理化方麵。

    “隻要我們推出高質量的學習方法和知識整合,就能讓更多人主動使用配套的教材,更好地宣傳大陸的教材。”

    更不用說,如今還有很多人就在用大陸的教材,包括新馬兩地,他們的中文教材都是華國提供的。

    “不過目前我隻整合了高中階段的教材分析,其餘學段的可能還需要更多同誌的努力。”

    “蘇葵同誌,你已經很了不起了。”郭毅拿著這據說是她自己一個人寫的教輔資料問道,“這套教輔資料你用了多少時間?”

    “從高考結束一直整理到現在,這兩天才剛剛完工。”

    “心血之作啊。”郭毅歎道,“蘇葵同誌,教育模範這個稱號頒給你是頒對了。”

    他又問正在交換看資料的眾人:“各位同誌,你們認為這套資料能夠被港城的學校接受嗎?”

    孔孝文首先說道:“蘇葵同誌的這套教輔資料可以說集知識歸納,方法學習和模擬練習為一體,我認為非常適合如今學生的學習。”

    他做新聞工作多年,一針見血,幾乎和當初蘇葵的想法不謀而合。

    作協的人也看了,宋萬章笑道:“蘇葵同誌,凡是想要上進的學生,恐怕沒有人能拒絕這樣一套資料吧?”

    徐誌達拿著她不同學科的教輔資料來回看了很久,最後才微微點頭:“可以。”

    連懷國笑道:“何止是可以,蘇葵同誌啊,這麽好的資料,我都恨我當年學習的時候沒有遇見它了。”

    萬氏兩兄弟也提出,這份資料可以一並在新馬發行,他們那邊使用中文教材更多,一定有龐大的市場。

    “看來這份資料是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了?”

    眾人都是點頭,能夠在學校教育這個文化重地上

    他們甚至還探討道,等到這份教輔在外麵打開了市場,取得了經驗,就繼續推出其他的教輔資料,就是到時候可能還需要蘇葵的協助,畢竟她就是那個最有經驗的人。

    蘇葵當然是義不容辭。

    郭毅同樣是認同他們觀點的,這會兒他看見蘇葵,眼神越發和善:“蘇葵同誌啊,你應該還有好建議吧?一起說出來聽聽。”

    大家都好笑地看著她。

    “是有。”蘇葵在各位老師的笑意下也笑了笑,“不過真的是最後一個了。”

    在大家的注視下,就聽蘇葵說道:“其實方才我們提到的所有想法,都是針對駐港新聞處的行為采取的措施。”

    顯而易見,正是由於他們的一係列動作太大,這邊才讓孔孝文盡快去主持華新社的工作,也才有今天的會議。

    她的表情微微嚴肅起來:“而之所以駐港新聞處能在港城大肆宣傳,完全是因為他們背後有美港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正是由於這個美方支持的基金會勢力龐大,資金充足,才能在港城資助各種出版社,大量創辦報刊,翻譯各種作品,把宣傳覆蓋到整個港城地區。

    哪怕是後世,港城的很多地方包括大學背後都有這個基金會的影子。

    實在是影響重大。

    徐誌達等人在港城,最是了解這個基金會的,郭毅等人當然也知道這件事。

    “你的意思是……”

    蘇葵提道:“我們可以考慮在港城同樣設立一個基金會,借助國家的力量,支援港城的愛國戰線工作。”

    港城作為自由港,國際大都市,眾多文化思想在此交匯,隻要不動搖統治,港英政府對於港城內部的爭端常常是采取放任的態度。

    不然也不會有目前華美兩方在港城的意識形態爭端了。

    目前駐港新聞處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有基金會全力支持,而基金會的背後站的正是一個國家的力量。

    既然如此,華國也可以為港城提供支援力量。

    郭毅卻說道:“支援的事情我們考慮過,但那裏畢竟是港英政府主導,國家力量並不能直接插手。”

    因此一直都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其實不管是駐港新聞處還是華新社在港城的設立,都隻是新聞機構,並不能代表國家。

    “直接不行,可以間接。”蘇葵微微一笑,“其實基金會是可以存在的,我們隻是需要一個合適的名頭。”

    作者有話說:

    1.一位姓周的領導。

    感謝在2022-04-10 23:57:10~2022-04-11 23:55:4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ENINEI、大大半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