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安家
作者:逗姐      更新:2022-05-28 00:36      字數:1827
  他站在那呐呐的,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最後看著寧秋,也是一腔苦水沒地方吐。

  寧秋見好就收:“這樣,我看你這房子也確實不錯,我們呢,也是誠心想租,一年五兩銀子的租金,要是願意,我們現在就一手交錢一手寫租契。”

  “五、五兩?是不是太少了,這位小公子,我這麽大的院子,最少得十五兩啊。”那中年人道。

  “八兩,不能再多了。”

  “八兩實在不行,我翻新都不止這個錢了。”

  “你翻新的是您的屋子,又不是翻新我的屋子,這個賬怎麽能算我們頭上呢?”一旁的孟懷州道。

  寧秋給了他一個讚賞的眼神,孟懷州衝她笑了笑。

  “這樣,一人讓一步,再加一兩,再多我們就要考慮我們的安全問題了,萬一那個吊死的書生半夜寂寞想找我們聊聊天……媽呀……想想都害怕,還是算了我們不租了走吧,小命要緊。”寧秋說著拉著寧夏的袖子又要走。

  孟懷州看著寧秋,搖頭苦笑。

  修遠兄看著是個正人君子,這個弟弟倒是古靈精怪的很。討價還價把握人心的樣子,一點也不像個十歲的孩子。

  寧夏點點頭,他倒不是怕,他是真的覺得太貴了。

  一行人出了院子。

  那中年漢子一開始篤定他們是想趁機談價格,所以咬著不鬆口。

  結果看他們都要走出視線了也沒有回頭的跡象就有些著急了。

  他這房子從去年出事到現在,就沒租出去過。

  這次趁著新生入學,翻新一遍想著能好些,結果那事被人宣揚的連新生都知道了,這幾天都沒人敢來問。

  這些學生,嘴裏說著不信鬼神,但比誰都相信。

  明天就是學子們報到的最後一天了,錯過這一行人,他這房子租出去的可能性不大了,九兩也好啊,總比空在這裏好吧。

  想到這裏,中年漢子咬咬牙拔腿追了出去:“哎,小公子,小公子,留步啊……”

  這房子最後還是以十兩的價格租了下來,一次性租兩年。

  明年考舉人,要是中了,就要趕往京城參加進士考。

  當寧秋手裏拿到租契的時候,天都快黑了。

  寧夏到底是不放心妹妹一個人住在這裏,打算今晚先陪著她住宿一晚。

  孟懷州見狀,也就跟著一起了。

  好在被褥這些,他們都自帶了,簡單收拾一下今晚也能湊合住下。

  眾人也懶得收拾了,三間正屋寧秋一間,還有一間是客廳。

  孟懷州見狀就說自己再租一間,一個月一兩,包一日三餐。回頭書院放假就住到這邊來。

  寧秋一聽自然沒意見。

  還有正屋給了寧夏。

  寧秋也住在廂房,那邊正好挨著寧夏的屋子。

  兩個仆從就住在了寧秋的旁邊,還剩下兩個房間,寧秋打算繼續對外出租。

  眾人分好房間湊活著吃過之後早早歇下,好祛除連日來的疲勞。

  第二天,寧秋早早的就起來了,燒開水泡了一些自家帶來的香菇,等泡發後切成末,又割了一點點鹹肉一起剁碎。

  接著和麵,做麵疙瘩,等麵疙瘩熟了後加入香菇末跟肉末,幾個人給一大鍋麵疙瘩全吃光了。

  孟懷州誇她手藝好,寧秋得意的挑眉。

  上輩子別的沒學會,一手家常廚藝那是練得爐火純青。

  她老爹本來就是個廚子,末世前幾年就因為疫情原因餐飲行業不景氣小區門後的家常菜館也不敢請人,寧秋就經常去幫忙。

  疫情全麵爆發後全家也沒事幹,就隻能在家各種DIY美食了。

  早飯之後,寧夏找到寧秋,“趁著我還沒進學院,先陪你下山采買一些日常用品吧。”

  寧秋點頭。

  孟懷州聽說了後,也要一起去。

  於是留下小四看門,其他人都去了。

  寧秋想了想,折轉回來叮囑小四,“小四哥,我在門口掛著有房出租的牌子,等下要是有人來租房子,你就把人留下,等我們回來再說。”

  小四點點頭。

  四個人順著山路下了山。

  山下就有個小鎮子,因為有白雲書院在,鎮子酒樓客棧都有,賣的東西還很齊全,采買很是方便。

  寧夏想的是買點柴米油鹽,還有麵粉跟米。

  寧秋想的則是,怎麽打開她生意大門的第一步。

  決定來白雲書院之前,她就想好要怎麽掙錢了。

  早上攤煎餅,晚上賣烤串。

  這些都是小吃,旁邊就是書院,書院裏四五百人,隻要好吃,不愁沒生意。

  她要做的這些小吃食材都很簡單,唯一難辦的是調味料。

  燒烤得有孜然,孜然在這個時候叫枯茗,也叫小茴香。

  唐代的絲綢之路,將孜然和胡椒傳到我們國家。

  辣椒的話,寧秋記得,是明朝才傳入國內的。

  但她來的這個朝代,沒有明朝,曆史的巨輪在元朝拐了個彎,然後就是她所在的大青了。

  據說當今聖上,是宋太祖的血脈,是德昭後人。

  宋被元取代後,德昭後人在青州起事的,所以國號就定了“青”。

  寧秋一邊琢磨一邊隨意的逛著,但始終沒看到辣椒的蹤跡。

  隻是逛了一圈就連孜然都沒看到,倒是有人賣胡椒。

  寧秋看了一眼那一小布袋的胡椒。

  大小跟花椒差不多,灰白色,應該是白胡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