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檄文
作者:日新說313      更新:2022-06-01 22:11      字數:3143
  國運艱難,江河日下。

  眼下的形勢真正到了諸葛丞相《出師表》中所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薑維在盡力控製自己的情緒。

  他已是年過六十的高齡,精神再矍鑠也不能掩蓋身軀日漸衰老的事實,連日來的殫精竭慮和鞍馬勞頓,再加上軍事上接連不斷的打擊,情緒一次控製不住,不用等敵人殺到,他自己的身軀就先不堪重負倒下了。

  但他絕不能倒下。

  巴蜀地形早就爛熟於心的他不用輿圖,隻要閉上眼睛,就能根據廖化所說的軍情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當下蜀地的敵我攻守圖。

  他必須迅速做出軍事部署,守住蜀地的門戶。

  所有人都不敢出聲,怕打擾到大將軍的思緒,帳中安靜得連一根銀針落地的聲音都清晰可聞。

  良久,薑維才緩緩睜開眼睛,重新適應帳內的光線。

  “董龔襲、張伯恭的兵馬不能呆在漢壽,得立即傳令讓他們趕往劍閣,我們也要盡快退往那裏。”

  薑維對當下蜀地的攻守形勢做出了判斷。他認為漢壽一地雖然有葭萌關可以同時扼守魏軍進軍成都、閬中等地的道路,但是葭萌關地形不如劍閣險要,閬中也不如成都重要,眼下魏國大軍連戰連勝、士氣如虹,有席卷巴蜀、吞滅漢家之勢,蜀漢若想掙得一線生機,就必須放棄其他地方,專注金牛道一處,集結大軍死守劍閣天險,阻止魏軍攻入蜀中腹地。

  魏國大軍深入蜀地,運糧艱難,雖然得到了關城的大批儲糧,但依然無法支撐十幾萬大軍過冬。

  隻要熬到冬季到來,蜀中腹地仍在的蜀漢就能緩過氣來,而糧草不足、人馬疲憊的魏國大軍必然撤退,他們也有機會再反攻奪回漢中等地。

  相反的,如果現在還想要兼顧周全,分兵防守葭萌關、白水關、劍閣等關隘,正中了兵法所言“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的大弊,兵力分散,防禦薄弱。一旦被魏軍不惜代價攻破劍閣,直驅成都,那就大勢已去,國家也再難以拯救了。

  聽完薑維對蜀中全局的判斷,廖化頷首,他認同大將軍對局勢的看法,也當即表態自己會修書一封,向董厥、張翼闡明大局,要求二將盡快與他們合兵一處,保衛劍閣。

  大將軍薑維與董厥、張翼都有齟齬,董厥是朝中“倒薑”的主力之一,張翼則在多處公開場合反對大將軍薑維的北伐,甚至不惜與大將軍薑維當眾爭辯。

  現下國家危難,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兩人見到大將軍的軍令,未必會遵令盡快率軍啟程。老將廖化同時送去的這封信很重要,能夠及時打消他們內心的顧慮。

  軍略已經定下,薑維和廖化沒有拖遝,他們當即就在帳中下令和寫信,以確保這幹係到蜀漢存亡的軍令和書信能夠當天出發,趕往漢壽。

  陪坐在席的薑紹看看臨大難而不懼的薑維,再看看奮筆疾書的廖化,心中頗多感慨。

  且不論以往的功過,當下大將軍薑維的存在,就如同最後一根棟梁在撐住天傾,隻有他在力挽狂瀾,軍中眾將士才會覺得國家還有挽救的希望。

  而老將廖化,七十多歲的高齡依然統兵出征。他滿頭白發,老態龍鍾,身軀佝僂,臉上布滿了歲月留下的痕跡,仿佛漢末三國的曆史就刻在他的臉上一樣。

  但薑紹並不敢小看這位老人,他壯年的時候,通過詐死逃脫吳人的掌控,帶著老母親一路潛行回歸蜀漢,上演了一出“千裏走單騎”的三國傳奇,這般膽識和魄力豈是尋常人能夠辦到的。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北伐用兵雖然沒有什麽大功,私下也不認同薑維北伐,但持重不失、能得士心是他的長處,尤其是在當下的危急存亡之秋,這樣一位忠誠穩重的老將在軍中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老將廖化通曉人情世故,不僅及時修書為大將軍站位,還在事後客氣問起帳中的薑紹的傷勢來。

  在他的印象中,薑紹這位大將軍的養子薑三郎自段穀大敗後傷病不斷、形容憔悴,才會被人喚作“病三郎”。

  但此時的薑紹應答得體,坦言舊傷已經痊愈,謝過了廖化的關心。

  看著改變甚大的薑三郎,老將內心暗暗稱奇。

  明日還要繼續趕路,廖化沒有久待,薑紹替薑維將廖化送到轅門,兩人拱手告別。

  ···

  十月,先後失去漢中、陰平、武都等地的蜀漢軍隊退守劍閣,計薑維、董厥、張翼、廖化諸軍合兵還有五萬多人馬,憑借天險雄關,緊守隘口,將十幾萬魏國大軍阻隔在劍閣之外,勉強擋住了魏國的攻勢。

  入夜,劍閣外,魏軍營地。

  燈火通明的帳內,鎮西將軍鍾會與長史杜預、參軍羊琇,正在對伐蜀檄文做最後修改。

  羊琇朗讀檄文,杜預伏案校對,鍾會身披大氅,麵向帳門負劍而立,劍眉微動,半眯著眼睛聆聽檄文內容。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諸葛孔明仍規秦川,薑伯約屢出隴右······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畜力待時,並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眾,分張守備,難以禦天下之師······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規禍於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長為周賓,陳平背項,立功於漢······今國朝隆天覆之恩,宰輔弘寬恕之德,先惠後誅,好生惡殺——”

  “停!”鍾會突然打斷了羊琇的朗讀,他沒有回頭,對長史杜預說道:

  “元凱,這裏少了一點。要用上孫吳降臣的事例,就舉孫壹和唐谘投降後列位將軍、封侯的事跡。”

  杜預當即應諾,他博學多才,平素亦有“武庫”的美稱,沉思片刻,就已經按照鍾會的意思斟酌出新的文句。他一邊下筆,一邊說道:

  “那在這後麵加上‘往者,吳將孫壹舉眾內附,位為上司,寵秩殊異。文欽、唐谘為國大害,叛主仇賊,還為戎首。谘困逼禽獲,欽二子還降,皆將軍、封侯;谘與聞國事。’將軍以為如何?”

  “好,不過還要再加一句!在後麵加上‘壹等窮踧歸命,猶加盛寵,況巴蜀賢知見機而作者哉!’”

  “諾。”杜預下筆猶如行雲流水,須臾間就完成了增加的內容。

  “繼續!”鍾會輕輕揮袖示意,羊琇見狀連忙誦讀下文。

  “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蹤,錯身陳平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百姓士民,安堵舊業,農不易畝,巿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豈不美與——”

  鍾會隨著羊琇琅琅書聲微微頷首,聽到“豈不美與”這裏,他似有所感,發出一聲清嘯,劍出半鞘,伸指輕彈劍脊,錚錚發出金石之音。

  他接過羊琇再次被打斷的下文,過目不忘徑直朗誦出來。

  “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其詳擇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鹹使聞知。”

  讀到末尾,鍾會嫻熟地收劍入鞘,迎風而立,衣袂飄飄,舉手投足間洋溢著強大的自信。這等大國統帥的風采,讓看著鍾會背影的羊琇有些癡迷,臉上流露出欽佩之色。

  杜預神態沉穩,並沒有被鍾會的清嘯和風姿影響,認真校對完最後一字後,他才起身說道:

  “將軍,全文已經校對完畢,再無錯漏。”

  “善!”鍾會拊掌稱讚,轉身看向杜預和羊琇,俊朗的臉上帶著笑容。

  “既然校對完畢,那就讓中軍記室將這《移蜀將吏士民檄》抄寫多份,爭取在我回關城前發往蜀中各地吧!”

  “諾。”杜預和羊琇兩人拱手領命。

  “將軍要回陽安關?”

  杜預應諾之後,想了想,還是說出了心中疑問。

  “沒錯。”

  鍾會看向杜預,臉上笑容不減。

  若是其他將吏,鍾會大可不必回答,但對杜預和羊琇,他倒是難得地將自己的謀劃一一解釋。

  “劍閣乃天險雄關,可謂‘一人荷戟,萬夫趑趄’。眼下有薑維率軍據險死守,大軍連日仰攻不下,可見隻能智取,不可強攻。”

  “薑維既然死守不出,我就讓句安、蔣舒等降將在關外辱罵誘敵,沮其士氣,又用這《移蜀將吏士民檄》亂其軍民之心,蜀中大勢已去,薑維縱然才略超群,人心已散,處此境地又能有什麽作為呢?”

  當然,鍾會還有話沒講。老將鄧艾雖然居功自傲,不把他這位大軍統帥放在眼裏,但他提出的“奇兵衝其腹心”計劃自己卻從善如流,已經派遣將軍田章率軍趕去與鄧艾匯合,翻山越嶺繞過劍閣進攻蜀漢腹地。

  “兵家之道,正奇並用。此地進不能克劍閣,多留無益,不如留兵圍攻,中軍自回關城坐鎮。若有捷報,旬月可知,諸君就在關城靜候消息吧。”

  注:《三國誌》(鍾)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裏,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