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念故人,明心見性
作者:山程水宿      更新:2020-03-31 00:45      字數:2502
  每逢清明,“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

  清明本來是一個天文時間的節氣,又因為與寒食節、上巳節等人文時間的接近而增添了節日意義,終於一步步刪繁就簡地演變成一個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節日。慢慢地,人們形成了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

  清明前一日,辛歲在驛站自己裁剪拓印紙錢。

  老爺子已經故去快一年了,他老人家的忌日是三月二十,可今年的三月二十已經是立夏時節。

  清明掃墓的習俗不能忽視,辛歲準備拓印些紙錢,去給老爺子的墓除除草添添土,還要在墳頭上放一遝紙錢,不要讓天地生靈覺得老爺子的墳是座孤墳。

  裁一刀宣紙到一半,不太好用匕首裁,辛歲去王守仁住的屋中找剪刀。很快拿到手,往炕上的小桌上一瞥,卻再也移不開眼睛。

  走近一觀,是一本似曾相識的破爛書卷,正和前代聖人朱子的《補格物致知傳》並排放著,正是那兩本王大人放下的“甚深經典”。

  辛歲心跳得有些快,他緩緩抓起那本好像隨時都會散開的書卷,小心翻開,是印在破舊書頁上的還算清楚的小字: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

  這正是自己那卷《楞嚴經》的後續,自己完全未曾想到會這麽快見到的卷二。

  且不論這書卷的破爛程度,也許是因為自己已經修習了第一卷,如今閱讀經文,那種心神安定、不動妄念的感覺更為清楚,辛歲更加確定這就是下一卷經書。

  這卷經,怎麽會在王大人手中呢?

  興許他也是偶然得到吧,如果知道這卷經的神妙之處,一定不會如此隨意擱在桌上。

  辛歲放回書卷,靜心凝神,回了上房,一邊裁剪拓印紙錢,一邊心中默念第一卷經文。如今隻要他動念念誦經文,腦海中就會浮現那片光壁和其上的卷一經文。

  一句一句讀誦那早已爛熟於心的艱深經文,辛歲有些浮躁的心漸漸平和安定下來。收拾好所有拓印好的紙錢,把明日去給老爺子掃墓的東西都備齊了,拾掇好,已經接近傍晚,辛歲才又走進王守仁住的屋中。

  他坐正身體,開始沉默地翻閱第二卷,起初艱澀難懂,到第二遍時已經略有意趣,“……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殞”。第三遍時,辛歲隻覺文字中光影舞動,有所體悟,“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汝知身中有不滅耶?

  身中有見性不滅。身中本具妙明真心,身中有不滅者,即,我心不滅!

  辛歲悟到此處,正如同波斯匿王得佛開示,歡喜踴躍之至,得到從未曾有的喜悅。他隻覺得自己心神變得開闊高遠,無事可放在心中,但又可以在意事事的細小甚微之處,種種妙處,不可多言。

  如此心境修為更進一步,想必其他外顯的能力也會更加如臂使指,妙用非凡。

  此時已經入夜,幾日都飄著雨絲的天空悄然放晴,顯現出一片清淨之相。辛歲慢慢坐定,進入無想無念的境界,這時,在他手中的書卷竟漂浮在空中,無風而動,書頁翩飛之間,如同第一卷經書一樣,所有的經文閃著毫芒飛入了辛歲的身體,很多文字集中在心髒部位,如蝶翩翩,如羽斑斕。

  少頃,辛歲悠悠醒轉。雖然此時心神寧靜,但看到手中空無一字的書卷,再發現破舊的紙張稍動就片片碎裂,還是苦笑連連。

  王大人的一本書被我“毀屍滅跡”了,等他回來,我該怎麽向他交代啊。

  隻能到時候隨機應變了。辛歲內視己身,發現光壁上的文字補充了第二卷。他沒有猜錯的話,這第二卷經,大概主要是與明心見性,維持本心相關,與第一卷的練眼以觀物不同。但經文之間又交錯出現“心與目”的內容,想必對兩者都有益處。

  走出門去,看著東山之上那輪已經缺了一口的月亮,辛歲眼中閃現微芒,想起經文裏論述的內容。

  太陽升起時有明亮光耀之相;夜裏無月或者天空陰沉時,有昏暗之相;從窗戶的縫隙中看月光,能夠看到光線通達之相;牆宇之間隻能看到壅塞之相;

  從眼前可分別物之中,能夠看到差別之相;在空無所有中看到虛無之相;塵霧飛揚,則看到混沌之相;如今雨過天晴,就看到清淨之相。(《楞嚴經卷二》)

  這些所有的變化之中,明亮歸因於太陽,昏暗之相歸因於看不到月亮的黑夜,通達歸因於門窗,壅塞歸因於牆壁,差別歸因於可以分別,空無所有歸因於虛空,混沌歸因於塵霧,清明歸因於雨過天晴。

  世間一切種種,諸般變化,都逃不出這八種類別。而辛歲此時看著皎潔的月亮,明白月亮的光明也是歸因於太陽。他已經可以通過心與眼的結合,看到種種變化表象之中的實質。

  這相當於在驚蟄三候中習得的“桃始華”的進階版,已經不用拘泥於簡單事物的起源過程,既然共有八類,又能看見這八種現象的見精明性,就叫它“八見性”吧。

  不過使用“八見性”需要耗費的精力還是不少,日後也不能輕易使用,有個幾次估計自己就要廢了。

  辛歲回到屋中,感到有些疲累,草草吃了幾口東西,又檢查一遍明日要帶的東西,就上炕歇息了。

  …………

  第二日一早,天氣清朗,辛歲收拾好東西,來到老爺子墳前。

  把老爺子愛吃的幾樣零嘴都放在充作供桌的一塊平整青石上,辛歲開始跪下燒紙錢,邊拿樹枝挑動正在燃燒的紙錢,邊嘴裏念念有詞,和老爺子說說話。

  紙錢燒完,看著把零碎的火星處理熄滅,辛歲取了一小壺酒,給老爺子灑在供桌上,這還是給老爺子泡的虎骨酒,還剩好多呢。

  除完墳院裏一些今春長出的小草,給墳頭壓好紙錢,辛歲就在青石旁呆呆坐著,看著山林裏大地回春、生機盎然的景象,一直到日頭到了當頭頂,才跪在老爺子墳前磕了三個響頭,轉身離去。

  清明祭祖是向祖先先人們交答卷的時候,在爺爺的墳前,辛歲回顧了自己這一年的生活,自問自己這一年麵對爺爺能否無愧於心,是不是像爺爺期待的那樣,在生長到自己想要生長的方向上去。

  是的,爺爺,小辛會好好長大,不辜負您的期望,您放心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一個決定萬物生長的時節。此時冬小麥和竹筍開始拔節,幾乎一天一個高度;小動物的骨節快速增大,身形長高,孩子們的身體也像在抽條,長高長大。

  辛歲又長高了幾分,看他離去的背影,仿佛已經是一個弱冠少年,可以獨自擔起生活的全部考驗。

  一路上,山林清新,山景明麗;

  處處生動,處處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