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入鄉隨俗’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5      字數:3137
  大婚之日,金鑾殿外站滿頭領賀客,成婚儀式遵循洱海習俗。

  韋扶風攜手皇後盛裝的段紅錦,從容不迫的亮相。

  賀客們意外,身為漢人大官的洱海郡王,不但年輕,而且穿著南詔皇帝的冠冕袍服,一副‘入鄉隨俗’的蠻族化。

  韋扶風與南詔公主蒙玉奴隆重的成禮,蒙玉奴跪拜皇後段紅錦。

  禮畢,韋扶風走前兩步,高聲蠻語:“諸位,蒼山之神依然護佑你們,洱海之水依然養育著你們,你們沒有失去什麽。

  唯一的改變,本王替代了鄭買嗣,若你們自認是鄭買嗣的忠實走狗,本王無畏一戰,謝諸位觀禮,請把酒言歡。”

  韋扶風右手臂斜舉,通蠻語的屬下,由近及遠的高聲複述講話。

  待得複述聲落,韋扶風蠻語高喊:“開宴,今日隨意,請。”

  聲落,王宮內一片忙碌,擺桌椅。

  首領們議論紛紛,交流洱海郡王的言語含義,豐盛的酒宴上來。

  首領們歡喜的入席開吃,他們多數不是部落酋長親臨,半數是地位一般的庶子。

  喝酒吃喝,聊說,這些‘首領們’多少達成共識,洱海郡王隻是取代鄭買嗣,鄭買嗣也是漢人後代。

  洱海郡王穿著蠻族袍服,遵循蠻族習俗成婚,讓‘首領們’多少感覺親近一些。

  最重要的,洱海郡王當眾表達了不會改變什麽。

  要知道,蠻族部落貴族或本地大戶,擁有奴隸是根本利益之一。

  如果韋扶風執意推行漢人製度,必然與南詔本土蠻酋水火不容。

  韋扶風的策略是徐徐圖之,先站穩腳跟,拉攏土著勢力為已用,他不能讓南詔地域,成為隻進不出的戰爭泥潭。

  製度與習俗,日後經曆人文入侵的情形下,自然而然發生改變。

  大理城歡騰熱鬧了三日,‘首領們’心滿意足的踏上歸途,他們帶回一個信息,鄭買嗣時期的貢賦,洱海郡王減半征收。

  另外建立商會,統一製定茶葉和藥材價格,任何加入商會的部族大戶,都能夠直接賣出。

  這一措施讓大多數小部落歡喜,減少了壓價盤剝。

  韋扶風身在王宮,聽著反饋良好,內心舒暢。

  最重要的回饋,一些部落願意上番兵力,出現了恢複南詔府兵製的跡象。

  南詔府兵製,類似大唐初期的府兵製,不同之處在於基礎不同。

  南詔根據地方丁口,征發部落和大戶的丁口成為府軍,而大唐府兵製基礎是農民。

  由於唐玄宗不能遏製土地兼並,最終造成府兵製崩壞,迫不得已實行募兵製,收納失去土地的流民入軍,造成藩鎮時代。

  安史之亂隻是導火索,府兵製崩壞是藩鎮形成的最早根源。

  韋扶風啟程了,洱海之行基本達成所願,心態理智的他,毅然自拔溫柔鄉,率軍北上劍川節度。

  段紅錦和蒙玉奴隨行至蒼山地域。

  蒼山,屬於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

  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

  其峰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

  韋扶風感受蒼山之美,與段紅錦和蒙玉奴,隆重的祭祀蒼山之神,完成最後一項入鄉隨俗策略。

  段紅錦和蒙玉奴返回大理城,擇日去往夜郎府。

  韋扶風統軍在外,行於荒野,他與將士們一樣風吹日曬,吃苦行軍,一是籠絡軍心,二是打熬自己的身心,保持旺盛鬥誌和理智。

  美人醇酒,安居悠閑雖好,卻是需要強勢保住,失去權勢,他韋扶風不過黃粱一夢,悔恨莫及。

  ......

  劍川節度,唐貞元十年(794年)南詔建置,治劍川城(今雲南省劍川縣)。為南詔六節度之一。

  轄境為劍川、福貢、蘭坪、洱源、鶴慶,桑川諸縣。

  劍川節度最北有一座鐵橋城,原本屬於吐蕃十六城之一.

  794年南詔升牟尋戰敗吐蕃、占據鐵橋城,城北有鐵橋跨於金沙江之上,是南詔、吐蕃間的交通樞紐,軍事重地。

  南詔立國以來,一直在大唐與吐蕃之間搖擺,叛服無常,曾經被吐蕃承認為讚普之鍾,意為平等的兄弟之國。

  後來,吐蕃南詔聯軍被名將韋皋擊敗,吐蕃一怒降格南詔為附屬國,南詔立刻再次歸附大唐。

  為了防禦吐蕃,南詔劍川節度屯駐重兵,也因為劍川節度兵權過重,造成南詔權臣架空皇帝的後果。

  又因為南詔數十年來窮兵黷武,劍川節度的兵力被抽調,由最盛的八萬大軍,淪落為一萬多。

  川南軍進襲洱海,劍川節度駐軍接到權臣命令,八千軍力回防大理城。

  由於川南軍來勢洶洶,權臣鄭買嗣沒有信心守住城池,果斷戰略性棄城,保住有生力量。

  鄭買嗣的避其鋒芒戰略,符合以往的戰爭經驗。

  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和統治理念的巨大差異,以往大唐軍力就算能夠戰敗南詔,最後也無法立足的退走。

  大唐軍力架不住蠻族的遊擊戰。

  可是這一次的戰爭,鄭買嗣犯了經驗性錯誤。

  以往大唐軍力進攻南詔,統軍者忌憚朝廷加罪,不敢做出有違大唐官製的事情。

  於是,大唐軍力隻能大肆殺戮積累軍功,說白了一錘子買賣,得了軍功拍屁股走人。

  例如,給予南詔沉重打擊的高駢,那時候的高駢純粹唐朝重臣,根本不敢有占據南詔稱王的想法。

  高駢任職淮南節度使,眼看朝廷昏庸勢弱,才起了背叛心思,割據淮南道拒絕朝廷調度。

  韋扶風進攻南詔之時,大唐朝廷名存實亡,管不得他。

  大軍強勢入侵,輔以入鄉隨俗的歸治措施,甚至穿上南詔皇帝的衣袍‘蠻族化’,完全就是獨立稱王的行徑。

  假如換成韋扶風的祖先韋皋,打死也不敢犯下誅滅九族的大罪。

  .......

  韋扶風北上走的頗為謹慎,一是防範蠻族偷襲,二是防範吐蕃進襲。

  根據令狐婉兒使出的斥候回報,南詔棄守的鐵橋城,如今被兩千吐蕃軍占據。

  吐蕃軍占據鐵橋城,使得斥候無法繼續獲取更多的吐蕃動向。

  劍川城與鐵橋城的距離,相當於與大理城的距離,如今駐守五千川南軍,其中參雜三千奴隸降兵。

  假如吐蕃數萬軍力進犯,劍川城守不住。

  韋扶風調來的三千騎兵,已然抵達劍川城北邊的桑川縣(今屬於麗江納西族)駐紮。

  戰略上,韋扶風有三個抉擇,一是出使談判,開通商道,給予吐蕃滿意的好處,謀求相安。

  二是出兵奪取鐵橋城,占據地利,但先發製人的後果,很可能引發後續大戰。

  三是放出風聲欲奪鐵橋城,引誘吐蕃急切進犯。

  吐蕃經曆過擁立讚普的分裂內戰,分裂成為很多部落聯盟,部落聯盟遇到進犯,能夠同仇敵愾的迅速支援。

  但是涉及集結兵力出征,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協商。

  韋扶風斷定鄭買嗣出使吐蕃,吐蕃必然會答應聯合,但利益的協商和出兵多少,需要時間完成。

  吐蕃先頭占據鐵橋城,南詔商人有去無回,足以說明吐蕃在備戰,或許是在等候鄭買嗣自南方反撲,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最新信息,鄭買嗣正在尋求南方蠻族支持,聚兵。

  南方的十個黑齒部落(傣族),勢力頗為強大,類似黔中道南方的生僚,歸附南詔很久,隸屬銀生節度地域。

  但事實上隻是納貢,不接受南詔的府兵製。

  韋扶風決定采取第三策略,引誘吐蕃進犯,賭博吐蕃兵力未能徹底聚集,他還未抵達劍川城,欲奪鐵橋城的風聲,使人放出去了。

  劍川城的規模,大約相當於大理城三分之二,但城內比大理城簡陋太多,主要是用於駐軍。

  大理城是大戶商賈聚居的統治中心。

  韋扶風在節度軍府休息,思維本能的考慮日後騎兵的安置。

  左翼都北上的戰鬥功勞斐然,雖然都是鐵營軍拔選出的精英,但久經沙場之後,難免養成驕兵悍將的桀驁不馴,能戰是好事,也是心腹大患的壞事。

  思慮良久,韋扶風決定,拆分騎兵駐紮,三百為一營,輪番駐紮巴蜀和洱海各地。

  發生大戰再行調集,過千的騎兵長久聚在一起,很容易被統軍者掌控。

  一晃三日過去,突然斥候倉皇急報,大約兩千吐蕃騎兵奔襲劍川城。

  韋扶風意外,來的好快!隨即明了吐蕃意圖,這是騎兵為先鋒,打算防止他的逃走,擒王。

  韋扶風欣喜,他最是擔憂吐蕃數萬大軍進犯,兩千吐蕃騎兵的先鋒,給予他各個擊破的機會,他當即下達軍令。

  吐蕃軍抵達,劍川城城門緊閉,韋扶風登上城牆,望著外麵數不清的吐蕃騎兵。

  吐蕃騎兵來回縱馬奔騰,聲勢震天動地,卻是保持距離的圍住城池。

  “好馬。”韋扶風扶著女牆,淡定的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