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爭食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2      字數:3176
  昭宗一滯,好在知曉李順節是個粗魯武人,若是個心機深沉之輩,必然明白皇帝的恩寵,隻是一時的利用,未必真的背叛楊複恭。

  “嗯,朕命你出兵,拘捕楊複恭。”昭宗隻好說道。

  “臣領旨。”李順節恭敬回應。

  “好,事成之後,朕重賞卿家。”昭宗說著套話。

  李順節說道:“陛下,拿下了楊複恭,臣是不是可以領兵南下,接管了夔州和歸州。”

  昭宗意外的一怔,鎮江節度使隻是尊貴象征的虛職,他問道:“卿家想去夔州上任?”

  “臣願在長安城為陛下效力,不過臣是鎮江節度使,治下豈能讓別人霸占,臣想去收管,之後留下副使鎮守,臣回來長安繼續為陛下效命。”李順節說道。

  昭宗點頭,順話道:“卿家勇猛,可去收管了夔州和歸州。”

  “諾!臣這就去拿了楊複恭。”李順節鏗鏘回答,說完後退一步轉身走了。

  望著李順節的魁梧背影,昭宗的臉色陰沉了,他讓李順節拘捕楊複恭,主要用意是壓製神策軍的不穩。

  李順節拘捕楊複恭屬於窩裏鬥,能夠讓很多楊複恭勢力傾向觀望。

  李順節為什麽想去收管夔州和歸州,卻是與楊輝有關。

  楊輝受命於韋扶風,書信問候認識的楊複恭勢力成員,李順節是背叛楊複恭的軍將,與楊輝的境遇也算有幾分類似。

  楊輝的書信,都會呈給金州刺史過目,韋扶風的祖父看過,指示楊輝慫恿李順節和其屬下。

  書信大意是節度使乃一方霸主,李順節既然獲得節度使官位,應當獲得治下的軍政和利益。

  楊輝說自己是川南軍監軍,李順節率兵收管夔州和歸州,他可以出兵兩萬助戰。

  之後,再一起奪取夔州上遊諸州,一旦功成,川南軍和鎮江軍長久的結盟互助,對抗東川軍,西川軍和荊南軍。

  楊輝還說朝廷內的事情多有變數,一旦皇帝不待見了,後果輕則罷官,重則喪命,何不盡早謀求地方根本,經營一個退身地盤。

  李順節和屬下心動了,楊複恭的下場就是警鍾,李順節雖然粗魯但不傻,他之所以投靠皇帝,貪圖的是升官和權勢,屬下們卻是重視節度使治下的官位和利益。

  慫恿李順節的事情,韋扶風不知道,金州刺史有自己的行事主見。

  因為韋扶風所做的一切符合祖父心意,所以祖孫二人同心協力,其樂融融。

  金州刺史的策略是引狼鬥虎,夔州雲安鹽井是荊南節度使的一條命脈,李順節若是赴任夔州,成汭說什麽也不會相讓。

  ......

  李順節領旨離開大明宮,回去天威軍營率領三千將士出兵,奔去昭化坊捉拿楊複恭。

  楊複恭雖然是宦官,但卻擁有自己的官宅,在昭化坊還有一千多的家兵,被罷職,不能再有神策軍堂正為用。

  李順節出兵之前,使出心腹先去了昭化坊報信,告訴楊複恭他念著前恩,讓楊複恭主動逃離長安城。

  李順節當然不是念著前恩,而是有感於兔死狐悲,而且做了大官之後,也學會了籠絡人心和避免名聲被詬病,畢竟他曾經是楊複恭的義子。

  楊複恭聽說皇帝要捉拿他,罪名是圖謀造反,不由氣的大罵昭宗忘恩負義。

  事實上,楊複恭沒有造反之心,隻想著官複原職即可,他一個太監,造反之後又不能做皇帝。

  有了通風報信,楊複恭不甘心的激發了憤恨,立刻使人跑去知會神策軍的支持者,妄圖真的造反,兵變迫使昭宗退位另立。

  結果,隻有玉山軍使響應了楊複恭,其它的支持者都抉擇了觀望。

  玉山軍使也是楊複恭義子,聞訊帶著數千軍力來到昭化坊外,與遲緩而到的天威軍狹路相逢。

  李順節一看立時火冒三丈,他已然給了楊複恭逃走的機會,兩軍對壘,玉山軍使指責李順節忘恩負義,後果不得好死。

  李順節憋火之極,下令進攻,兩軍在昭化坊外展開了廝殺。

  楊複恭的家兵也衝出參戰,隻是李順節頗能治軍,麾下將士戰力強過玉山軍。

  李順節不願傾力火拚,他壓下憋火,還是希望楊複恭能夠見機走離,結果雙方的戰鬥成了少數人角鬥,大部分在後觀望的‘實戰軍演’。

  從上午一直鬥到午後,大明宮等候消息的昭宗耐不住了,命令孫揆出擊。

  孫揆率領三千軍力離開大明宮前朝,浩浩蕩蕩的奔向了昭化坊。

  有眼線飛報李順節,李順節大喊:“孫大人率軍來了,爾等還不歸降嗎?”

  楊複恭也明白了李順節的用意,見其他的舊屬不肯來應,隻好含恨撤離,與玉山軍一起撤離昭化坊,去往通遠門離開長安城,逃去了興元府。

  孫揆抵達,自然是撲空,向李順節應付性的恭賀幾句,一起去往了大明宮交差。

  楊複恭逃離,昭宗例數楊複恭的罪過公布朝野。

  傳旨罷免楊守亮山南西道節度使官職,罷免楊守貞武定節度使官職,罷除龍劍節度使,劍州和龍州重歸東川節度使治下。

  同時任命孫揆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府招討使,天威軍使李順節為招討副使,率軍三萬出征。

  傳旨洛陽留守韋昭度兼任武定節度使,兵部郎中王文清外任洋州刺史,兼任武定軍行軍司馬,金城軍使為東麵招討副使,出兵進攻洋州。

  這一次昭宗命令金州出兵,順勢讓李順節也參與奪取興元府,畢竟楊守亮的勢力強大。

  長安城發生的事情,附近的藩鎮自然能夠很快獲知,李賢及時飛告。

  金州獲知,一麵飛告川南,一麵議論該如何應對,二伯父力主響應朝廷命令,否則會被朝廷抓住把柄討伐金州。

  韋軒認為應當觀望,不能言而無信,還說皇帝任職大伯父為武定軍節度使,明顯是遙領虛職。

  金州出兵之後,不能有權收管武定節度使治下。

  金城軍使韋良在均州坐鎮,老八韋康沉默,韋扶風的十四叔韋雄,躍躍欲試的讚成出兵。

  結果,祖父采取了敷衍策略,讓十四子韋雄率領三千團練出兵。

  當著韋雄的麵,祖父嚴令副將高岩,此去是冒充金城軍虛張聲勢,絕不能真正的攻打洋州,那怕洋州的敵軍撤離,也不得去占據。

  韋雄難以理解,辯駁武定節度使是大伯父,可以名正言順的接管洋州。

  祖父告訴兒子,洋州那塊肉吃不得,首先皇帝不是真心的任職,二是金州需要防禦韓建的潼關軍。

  韋雄無奈,隻好帶著三千長槍兵離開西去。

  出城行軍,韋雄因為得償所願的領兵,情緒又變的很好,他一直遺憾沒能去往河東見識,怨怪過韋扶風多事,從未有過躲過一劫的慶幸之心。

  韋雄走後,祖父書信一封,使人快馬送去洋州那裏,解釋不得已出兵,絕對的守諾不攻。

  祖父的解釋有一半是為了兒子,擔心洋州先發製人。

  擁有洋州的前武定軍節度使楊守貞,接到金州來信,知曉來的是戰力低下團練兵,也就沒有采取出擊。

  韋雄西行抵達洋州地域,在副將兵馬使高岩的勸說下,率軍駐紮去了大巴山麓,采取隨時撤退入山的保守策略。

  就在韋雄軍駐紮在山麓三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一麵向朝廷請任為興元府招討副使,一麵陳倉發兵兩萬南下進襲鳳州。

  鳳州屬於山南西道治下,位於秦嶺之中,是扼守陳倉道的戰略要地。

  鳳翔軍雷霆奪取鳳州之後,出陳倉道奪取興州順政縣城,繼而馬不停蹄的進奪陽平關,控製了漢中門戶,切斷了楊守亮的後路,兵鋒指向漢中盆地。

  昭宗接到上書,驚怒李茂貞的擅兵,但隨後又接到華商節度使韓建的上書,也是請為討逆招討副使,也不等皇帝準奏,發兵兩萬走過京兆府地域,通過子午道直撲洋州。

  金州獲得軍情,一麵知會韋良防禦韓建軍聲東擊西,一麵組織一萬團練兵守禦金州城池,使人命令韋雄率軍回來。

  局勢的變化,出乎金州刺史的預料。

  皇帝意圖掌控山南西道,鳳翔節度使和華商節度使,不約而同的聞風而動,一起出兵虎口奪食,破壞皇帝的打算。

  韋雄接到命令,得知有兩萬潼關大軍即將抵達洋州,驚惶之下居然沒有奉令回歸,命令軍力退入山中。

  兵馬使高岩解釋歸途能夠錯開,韋雄執意的不肯回歸,理由是潼關軍能夠在途中埋伏。

  兩萬潼關軍,不可能為了三千弱軍而繞路伏擊,出子午道直撲洋州,洋州隻有了兩千軍力鎮守,大半軍力出征進攻東川。

  楊守忠迫不得已,放棄了洋州治所西鄉縣城,退去興元府合兵守禦。

  潼關軍輕易占據洋州,留下五千軍力鎮守,一萬五千軍繼續向西進襲興元府。

  鳳翔軍和潼關軍,隻差一日先後兵臨南鄭縣城,一個堵住西城門,一個堵住東城門。

  兩日後,朝廷的三萬軍力抵達興元府,渡過漢水,駐紮在北城門外。

  興元府城高大堅固,城中能戰兵力不少於兩萬,鳳翔軍一萬,潼關軍一萬五千,朝廷軍力三萬,其中有李順節的五千天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