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渝州江城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1      字數:3141
  過午,韋扶風抵達了渝州巴縣的南城門外,距離百米外,他用審視的眼光觀望城池。

  巴縣城甚是巍峨高聳,城牆不算美觀,底部是用石頭砌成,女牆部分和城樓是用青磚,給人的感覺是舊城加築。

  巴縣城坐落在大江南岸,近半是沿著大江畔築城,擁有三座水城門碼頭。

  陸地城門隻有西城門和南城門,若論地理位置絕對是易守難攻,尤其是有大江天險為屏障。

  韋扶風默然看著巴縣城,內心裏猶豫不定,屬下建議統治中心由瀘州改成渝州。

  但是巴縣城位於大江之南,不利於北部軍事的應變,首府在大江之南,會不會降低了軍心鬥誌。

  不過從統治的角度去看,巴縣城適合成為統治中心。

  巴縣之西,通達涇南兵府和蜀南兵府。

  巴縣之東通達涪陵和黔州。

  巴縣之南是黔中道南州,溱州。

  韋扶風獨與琥珀父親探討,說出想法。

  琥珀父親想一下,道:“屬下認為移治這裏合適,這裏有利於守禦,隻要首府不失,人心就不會散亂,瀘縣太過接近防線,容易成為北軍直搗的目標。”

  韋扶風點頭,琥珀父親遲疑一下,又低語:“屬下還認為,大人是黔中節度使,若是抵擋不了楊守亮或王建的進襲,可以戰略性的放棄江北,憑借大江天險不失江南基業。”

  韋扶風微訝的看了琥珀父親一眼,微笑道:“說的好,我應當重視經營了江南基業。”

  這時,巴縣城門走出了很多文武官員。

  韋扶風走過去,琥珀父親在後相隨,左右和後麵有明光甲士簇擁,威風凜凜,殺氣迫人。

  “巴縣令曹放鶴,恭迎韋使君。”一名須發斑白,青色官服的幹瘦老官,疾步走前大禮參拜。

  “曹刺史客氣了,本軍已然向朝廷舉薦了大人,不日會有公文來到。”韋扶風走前挽扶,微笑的說道。

  “下官恩謝使君抬舉。”曹放鶴恭敬道謝,之後請韋扶風入城,他落後半步跟隨。

  進入巴縣城,韋扶風婉拒了去往州衙,告訴曹放鶴可以州衙上任,他去了軍府那裏會見官員。

  軍府與地方官是不同的體係,沒有軍令下達,軍府官員隻能各守本職。

  曹放鶴做為地方官可以出城迎接韋扶風,軍府官員不能擅自出迎。

  抵達軍府所在的府宅,指揮使張天宇率領兵馬使,牙將出迎。

  行禮後,韋扶風親近的輕擂張天宇肩頭一下。

  張天宇也是愉悅笑意,側身請韋扶風入府。

  入府,韋扶風下達節度使軍令,在渝州的兵府,轉運司和都督府官員陸續接令過來,在院中拜見節度使大人,分兩側落座說話。

  韋扶風直白的告訴官員,要秉公行事,不得無故為難渝州的豪族和富戶,也宣布日後巴縣成為統治中心,也會擴建了巴縣城。

  韋扶風又大略說了內外局勢,黔中道諸州歸附的可喜成果,移治巴縣的重大意義,但他不會說什麽戰略性撤退,主要強調巴縣易守難攻,商道通達,有利於黔中道的發展和統治。

  會見之後,韋扶風和張天宇,新任渝州刺史一起巡視城池,走過街路,登上一座臨水城門樓,韋扶風瞭望之下有了意外。

  城外波濤滾滾的大江對麵,竟然也有城池的存在,而且那座城池坐落在一處島陸上,韋扶風點指詢問。

  刺史曹放鶴做了解釋,韋扶風看見的是渝中城,又名江城,確實是坐落於江中的半島。

  半島的西麵通達大江北岸,渝中城的島陸宛如一隻瓶形,島陸北側有嘉陵江蜿蜒橫流注入大江,南側有大江流過,兩條江水環抱島陸於東端匯合。

  島陸西端仿佛瓶口,出瓶口沿著彎曲的嘉陵江北上,能夠去往昌州與合州,也能夠沿著大江北岸西行,去往瀘州。

  另外,橫流入大江的嘉陵江北岸,也就是渝中城的隔江北岸,還有一座軍事小城。

  事實上,渝中城才是最先存在的巴國古城。

  而與渝中城相隔大江的巴縣城,建造晚於渝中城,但具體什麽時候建造不得而知,因為這裏曾經是巴國首府,非漢人最早聚居。

  刺史曹放鶴告訴韋扶風,大江南岸的這座巴縣城,原本與江北的小城一樣,用途就是拱衛渝中城。

  後來僚人族造反,於是有過了擴建,近十數年,四方戰亂不寧,外來人口激增。

  於是,前任刺史將渝州的州衙轉至大江南岸,與巴縣縣衙同城,並且一再修繕加固過。

  韋扶風聽的出來,曹放鶴之所以叛變獻城,與前任渝州刺史的州衙移治有關。

  可以想見,本來南岸城池是巴縣令的地盤,渝州刺史從渝中城跑過來坐鎮,巴縣令成了受氣的的擺設。

  曹放鶴的話意真假,韋扶風沒有必要猜疑,他必須守信的起用曹放鶴。

  隻是看見了這裏的水陸地理,更加認定了移治巴縣的重要性,江中的渝中城,絕對是天然的戰略要地。

  聽了典故,韋扶風伸手扶了城牆青磚垛口,問道:“曹大人,這裏是舊城加築的吧?”

  曹放鶴點頭道:“是舊城,舊城有千米長,寬百米,主要是沿著河畔建築的狹長軍堡,前刺史在的時候,在舊城的寬度上擴出了九百米,使得這座城池趨向方正。

  韋扶風點頭,道:“這座城池用的石料為主。”

  “是,大人在外麵看,或許覺得城池粗糙,但這座石城百年也不會崩塌,渝州多山水,氣候多潮濕,城池又建築在江畔,用石料能夠長久,隻是代價遠超夯土造城,僅比青磚合算。”曹放鶴回答道。

  韋扶風點頭,夯土造城是常見工程,在北方適合久存,一般在城門和女牆貼用青磚。

  南方氣候多雨潮濕,最好的築城辦法是青磚和夯土混用,隻是青磚築城的代價太大。

  黔州那裏的擴建城池,是在本城之外建築羅城。

  張文成的做法是先用夯土築城,城門用青磚,之後用數年時間,一點點用青磚包裹夯土城牆。

  韋扶風也想采用張文成的辦法,先用夯土磚和石料築出一道依地勢走向的羅城。

  有了巨大城池的存在,一是能夠容納軍力入駐,二是讓更多的人擁有城中居宅。

  有了家宅,才會讓流民更舍不得離開川南,韋扶風擴建城池的用途之一是挽留人心,所以他支持張文成和魯青在黔州造城。

  不但巴縣城要擴建,瀘縣城,涪陵縣城和昌州的大足縣城也要建造羅城,容納更多的人口和軍力。

  高駢擴建成都城用時兩年,巴縣城的擴建,或許年內即可完成夯土羅城牆。

  在城樓上說了片刻,韋扶風有了興致的乘船去往渝中城。

  經隨同的曹放鶴在船上介紹,韋扶風知道了渝中城的南側有三座水城門,東端有一座水城門,北側有兩座水城門,隻有西麵有一座陸地城門。

  船至南側的太平門外,韋扶風看見百船停泊,足有千人忙碌於貨物出入。

  渝中城是大江之中的貨物集散地,商業非常繁榮。

  進入渝中城,有城門官和牙將恭敬拜見。

  渝州的軍力盡被兵府收編,各處的城門官基本沒有更換,守衛城門的士兵更換了大半,川南軍牙將任職城門輔官。

  進入城中,韋扶風見城中建築,明顯的強過南岸城池。

  城中長街石板鋪路,街旁商鋪林立,車來人往川流不息,飛簷樓閣隨處可見,絕對是罕見的繁華盛世模樣。

  看著韋扶風意外的訝異神情,曹放鶴主動在旁解說。

  韋扶風知道了渝州的豪族富戶,幾乎都在渝中城聚居,渝州的豪族富戶,主要的財富來源不是田地出產,而是營商。

  豪族擁有田地,才能夠擁有很多家兵武力,由於渝州被川南軍奪取的太過突然,使得渝州的豪族來不及調兵反抗。

  渝中城‘寸土寸金’的寶地,不可能駐紮太多家兵,前任刺史也限製豪族在渝中城內的家兵數量。

  韋扶風故意問了一句,渝中城如此繁華宜居,前任刺史何必將州衙移去南岸城池,若是遭遇變故,完全有時間逃去南岸城池。

  曹放鶴聽了嘴角苦笑,回答:“渝中城是繁華宜居,但豪族強勢,在渝中城的影響力不遜刺史,另外前刺史久任之後,也是有了獨霸一方的野心,州衙移去巴縣城,一是避開豪族的鉗製,掌控團練兵,二是一旦北方大軍來襲,能夠有了退守餘地。”

  “退守餘地?前刺史毫不抵抗的歸降了北來軍力。”韋扶風淡然道。

  曹放鶴遲疑一下,道:“下官說些不敬之言,前刺史不抵抗的歸屬楊守亮,主要與大人的川南統治有關,原本渝州的豪族能夠與前刺史合力對抗北軍,所以曆任山南西道節度使,隻能獲得渝州的尊崇歸附。”

  韋扶風微怔,道:“你是說,渝州豪族願意接受楊守亮入主。”

  曹放鶴道:“渝州豪族不願楊守亮入主,但更不願接受大人入主,隨著大人的愈發強勢,他們隻能抉擇接受北軍入主,因為北軍承諾保護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