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鋒芒(2)
作者:當年明月      更新:2022-05-12 06:33      字數:4517
  嘉靖召集了司禮監,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召回所有派駐外地的太監,這道命令迅速得到了執行。

  人拉回來了,幹什麽呢?按程序走,先是訓話,訓完了就查,查出問題就打,經不住打的就被打死,這還算講人道的。有兩個貪汙的太監由於數額巨大,情節嚴重,被打死後屍體還掛在外麵示眾,實在夠狠。

  這是小嘍囉的遭遇,大腕級的也沒有好下場。

  當年的“八虎”中,劉瑾已經被剮了,剩下的也無一幸免。穀大用被免職抄家,他的最後一份工作是朱厚照陵墓的門衛。另一個叫魏彬的,埋頭苦幹幾十年,好不容易爬到了司禮監的位置,嘉靖一聲令下,就被下崗分流了,據說連套房子都沒給留,直接攆出了宮,流落街頭當了乞丐。

  其餘的人也很慘,個個被整得夠戧,甚至連那個唯一不應該整的人也給收拾了。

  無論如何,張永應該算是個不錯的人,他幫過楊一清,幫過王守仁,為人也比較正直,似乎不應該上黑名單。

  可是嘉靖先生太過生猛,在他看來,隻要是豁出去挨了那一刀的,全都不是啥好東西。很快張永被降職處分,然後被勒令退休,眼看就要腦袋不保,楊一清站出來說話了。

  總算是好人有好報,楊先生信誓旦旦,拿人頭擔保,這才保住了張永,使他官複原職,成為了碩果僅存的掌權太監。

  除了對本地太監嚴加管束外,嘉靖先生還以身作則,著力管好自己身邊的親屬太監,比如那位後來十分有名的黃錦,從小就跟著他,鞍前馬後可謂盡心盡力,可一到北京嘉靖就翻了臉,嚴厲警告他放老實點,不許玩花樣。

  嘉靖是一個排斥太監的人,從表麵上看,這似乎隻是一個個人喜好問題,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在它的背後,隱藏著一個秘密——抉擇的秘密。

  其實統治王朝就是經營企業,隻不過治國這一攤生意更大而已,做一般生意要交稅,還要應付工商檢查、安全檢查、消防檢查,逢年過節還得上供,流年不利還會虧本破產。

  相對而言,建立王朝這筆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啟動資金過高(要敢拚命),經營周期不定(沒準明天就犧牲)外,隻要一朝成功,就立馬鳥槍換炮。從此不但不用交錢,還可以收別人的錢,想收多少自己說了算,除了你管別人,沒人敢管你。

  因為開政府比開公司的利潤更大,前景更廣,所以自古以來,無數人都躍躍欲試,但成功者寥寥無幾(就那麽幾個朝代)。

  而那些成功創業的首任董事長,一般來說都是極其生猛的,比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先生,在他手下幹活的人如果不聽話,除了炒魷魚外,還要交違約金(抵命),所以大家都很服從管理。

  可等到首任老總過世,繼任董事長能力不足,無法解決企業問題,無奈之下,隻能對外招聘人才(科舉製度),並聘任其中的精英當總經理(內閣首輔)幫助管理。

  然而問題在於,這位總經理並不一定聽話,這在經濟學上稱為代理問題,而能從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爬到這個位置的,一般都極其狡猾,絕對不是什麽善類。嬌生慣養的家族企業董事長很可能不是他的對手。

  為了能夠控製局麵,董事長又引進了新型人才——秘書(太監)。這類人學曆不高,品行不好,心理也有問題,還喜歡欺負員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優點——聽話,對董事長而言,這就夠了。

  所以對於嘉靖而言,秘書(太監)絕不是他的敵人,而是他的朋友,綜觀整個明代,無論太監如何猖獗,如何欺壓大臣,卻都要聽皇帝的話。自明宣宗時起,太監就已然成為了皇帝的助手,協助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

  嘉靖十分清楚,在他的任期內,擺在眼前的有著兩種選擇——文化低,會拍馬屁,十分聽話的太監,或是學曆高,喜歡掐架找碴,桀驁不馴的文臣。

  連瞎子也知道,前者比後者容易對付得多,所以他的眾多同行都選擇了太監,但是嘉靖卻沒有這樣做。

  因為他很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夠對付所有的人。

  這是一個極其艱辛的選擇,從此以後,他將失去秘書的幫助,獨立對付狡詐博學的總經理,事實證明,他成功做到了。

  姓張的也好,姓夏的也罷,無論下麵鬧得多麽熱鬧,他都是冷靜的旁觀者和最終的裁決者。

  二十年過去了,勝利一直牢牢地握在他的手中,各色人等,無論學曆、民族、性別、星座、個人嗜好,隻要是給他幹活的,全都被治得服服帖帖。

  絕頂高手的生活是比較痛苦的,既然沒有對手,那就得另外找事幹,很快,嘉靖先生就找到了精神寄托——修道。

  要知道,道教是中國的土特產,是中國人自主開發研製的,而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個宗教,那就是神秘。

  所謂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著道經,四處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煙霧繚繞的丹爐前添柴火,然後看著那煉出的鬼都沒膽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誰也不知道這幫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幹嗎。

  總之一個字:玄。

  但你千萬不要就此認為,道教的追隨者們都是些吃飽飯沒事幹的人,因為嘉靖先生就是該組織的老牌會員。

  對於嘉靖先生的性格,我們已經介紹過很多次了,這人是個無利不起早的家夥,對公益慈善事業也絕對沒有絲毫興趣,然而他卻甘願犧牲日常的寶貴辦公時間,在宮中設置香爐,高薪請來一大堆道士天天燒爐子。

  看上去很奇怪,實際上很簡單。

  與別的宗教不同,道教有著一個終極的目的——羽化成仙,道徒們始終相信有一天他們能夠擺脫地球引力,突破空氣動力學,超過機器人的壽命,想去哪裏就去哪裏,想活多久就活多久。

  嘉靖深信這一點,所以他幾十年如一日地修身學道,追求長生不老,他的這些行為被很多史學家下了一個定義——一心修道,無心從政。

  這是一個十分離譜的定義,因為事實並非如此,嘉靖先生的算盤是十分精明的:修道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太上老君姓甚名誰他並不關心,對他而言,修道隻是為了多活幾年,為了他能夠永遠掌握統治天下,因為他還沒有活夠,他喜歡現在的一切——權力、操控、鬥爭,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所以修道問題,說到底,是個政治問題。

  打結是個技術活

  自打嘉靖先生登基,無數人曾使用各種手段,試圖控製或是影響他,卻都未能如願。

  無論是大臣還是太監,他都能應付自如,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那看似高不可攀的性命卻差點在一個深夜被一群小人物奪走,而未能如願的原因,隻是一個繩結。

  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丁寅。

  深夜,嘉靖皇帝如往常一樣,住在他的後宮裏,這天晚上,陪伴他的是端妃,這位端妃姓曹,是當時紅極一時的寵妃,皇帝長期在她這裏安營紮寨,寵愛有加,皇後也恨得牙癢癢,卻無計可施。

  就在皇帝大人和端妃熟睡之時,一群(注意,是一群)黑影偷偷竄入了寢宮,來到床邊,那個帶頭的人伸出顫抖的手,拿起了繩子,套到了嘉靖的脖子上(睡得比較死),打了一個結。

  然後她慢慢地,用力向下收緊了繩結,勒住了皇帝的脖子,原來,那個君臨天下的王者竟是如此的脆弱。

  這個正在打結的人叫楊金英,職業是宮女,具體情況不詳,但我仍可以肯定一點——她不會打結。

  睡覺的人被勒住脖子是不太好受的,於是皇帝在半夢半醒之間,終於有了動靜。

  可是由於長年缺乏鍛煉,神經反應比較遲鈍,他還沒來得及喊救命,就又失去了知覺。

  按說嘉靖先生是死定了,可他昏迷中那無力的舉動卻引起了凶手的恐慌。

  楊金英畢竟隻是個宮女,估計平日殺雞的膽量都沒有,可是現在她手握繩索,套住了全天下最可怕的人的脖子。

  這個反差實在太大了,於是在慌亂之中,她卷起了繩索,在原來的結上,又打了一個結。

  相信但凡係過鞋帶的人,都知道這種結上打結的後果——死結。

  順便說一句,我對此是有深刻體會的,由於缺乏係統訓練,我的係鞋帶技術很差,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經常會打出死結。直到高人指點,才最終係出了科學合理的繩結——蝴蝶結。

  和係鞋帶一樣,勒死人最好不要打死結,因為死結是勒不緊的,當然了,如果想把殺人滅口和追求藝術結合起來,那麽打個蝴蝶結也是不錯的選擇。

  楊金英發現了這個問題,無論她怎麽用力,繩結都沒有變緊,手忙腳亂之下,卻忘記了那個極為簡單的解決方法——解開再係。

  按照犯罪規律,一般幹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隻要不是力氣活(搬運屍體),人都是越少越好,這次也不例外。

  楊金英慌張的神態嚇壞了另一個同夥,她準備放棄了。

  這個膽小的幫凶名叫張金蓮,看到這混亂不堪的一幕,她的意誌徹底崩潰了。

  為了擺脫眼前的一切,她趁其他人不備,偷偷地溜了出去,向皇後報信。

  這是一個挽救了嘉靖生命的舉動,卻也是個愚蠢的決定。因為自打她潛入後宮的那一刻開始,她的名字就已經被寫在了閻王的筆記本上。

  無論她做什麽,都是於事無補的。

  被深夜叫醒的皇後得知了這個消息,說話都不利索了,情急之下親自帶著人趕到了案發地點,把犯罪分子楊金英等人堵了個正著,當時這位楊宮女仍然用力地拉著繩索,很明顯,她覺得這個結還不夠緊。

  皇後親手為皇帝大人解開了那個死結,拿走了那根特殊項鏈,太醫們也連夜出了急診,經過緊急搶救,嘉靖先生除脖子不太好使外,命算是保住了。

  這案子算是通了天了,皇帝大人在自己老婆(之一)的床上被人差點活活勒死,而行凶者竟然是手無寸鐵的宮女。這要換在今天,絕對是特級八卦新聞,什麽後宮黑幕,嬪妃秘聞必定紛紛出爐,大炒特炒。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當時,這起案件的處理卻是異常的低調,所有的正史記錄都諱莫如深,似乎在隱藏著什麽。

  當然,結論還是有的,經過審訊,犯罪嫌疑人楊金英、張金蓮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為爭取寬大處理,她們還供出了此案的幕後黑手——王寧嬪。

  這位王小姐也是嘉靖的老婆,後宮重量級人物之一,這裏就不多講了,主謀的這頂帽子最終扣在了她的頭上。

  至此,此案預審終結,也不用交檢察院起訴了,以上一幹人等全部被即刻斬首示眾。

  這案子到這裏就算結了,但真相卻似乎並未大白,因為還有一個始終未能解釋的問題——殺人動機。

  要知道,殺皇帝實在是個了不得的事情,絕不可能大事化小,根據慣例,敢於冒這個險的人,必定要遵循一個原則——收益大於風險。

  虧本的買賣從來沒人肯做,那到底什麽樣的收益才能讓她們幹出這等驚天大事呢?在那年頭,武則天已經不流行了。

  而最大的疑點是王寧嬪,她並沒有理由這樣做,因為根據成本核算,就算嘉靖死掉,她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這是一個沒有動機的案件,參與其中的人卻並不是受益者,這似乎讓人很難理解。不過話說回來,女人的心理是很難捉摸的,除了妒忌外,也不排除內分泌失調,情緒失控之類的原因。

  所以說來說去,這個案子仍然是一團糨糊,搞不清動機,也搞不清真相,唯一明確的是案件中各個角色的結局。

  嘉靖十分鬱悶,他在自家的床上被人套住了脖子,差點送了命。此後他搬出了後宮,住進了西苑。

  楊金英等人受人指使,最終賠掉了性命。王寧嬪被控買凶殺人,如果屬實,那就算罪有應得,倘若純屬虛構,那隻能算她倒黴了。

  但這件事情還是有受益者的——皇後,她不但救了皇帝,除掉了王寧嬪,還趁機幹了一件壞事,在她的操控下,謀殺專案組查出,端妃事先也知道謀刺一事,於是皇後大人順水推舟,把這個危險的敵人(對她而言)也送上了刑場。

  從此以後,這起謀殺案就成為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門話題,也是官員們每日上班必不可少的八卦,但這起案件絕不僅僅是花邊新聞,事實上,它對後來那二十餘年曆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可能是受驚過度了,嘉靖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創傷,他從此不再上朝,剛開始的時候大臣們並沒有在意,就當皇帝大人養病休息,不久後自然會恢複原狀,隻要等一等就好。

  可他們沒有想到,這一等,就等了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