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傳奇就此開始(2)
作者:當年明月      更新:2022-05-12 06:32      字數:3306
  王守仁不是一個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並不知道,這個看似怪異的少年是一個意誌堅定,說到做到的人,四書五經早已讓他感到厭倦,科舉做官他也不在乎,十七歲的他就這樣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標——做聖賢。

  有理想是好的,可是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幹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之外,大家公認的也就那麽兩三個人,如孔某、孟某等。

  王守仁自己也摸不著頭腦,所以他出沒於佛寺道院,希望從和尚道士身上尋找成為聖賢的靈感。但除了學會念經打坐之外,連聖賢的影子也沒看到。他沒有灰心喪氣,仍然不斷地追尋著聖賢之道。

  終歸是會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堅信這一點。

  或許是他的誠意終於打動了上天,不久之後,它就給王守仁指出了那條唯一正確的道路。

  弘治二年(1489),十八歲的王守仁離開江西,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餘姚,在旅途之中,他認識了一個書生,便結伴而行,閑聊解悶。

  交談中,他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怎樣才能成為聖賢呢?”

  這位書生思慮良久,說出了四個字的答案:

  “格物窮理。”

  “何意?”

  書生笑了:

  “你回去看朱聖人的書,自然就知道了。”

  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答案。

  聖賢之路

  朱聖人就是朱熹,要說起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無與倫比,連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譜,給他當孫子。

  可關於他的爭論也幾百年都沒消停過,罵他的人說他是敗類,捧他的人說他是聖賢,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承認這樣一點:他是一個影響了曆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支持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標誌性人物,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反對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標誌性人物,是禁錮思想的罪魁禍首。

  其實朱熹先生遠沒有人們所說得那麽複雜,在我看來,他隻是一個有追求的人,不過是他的目標有些特殊罷了。

  他追求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麵的內容將敘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相信按本人的講述方式,大家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去翻書吧。)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群僧人,他們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誦經念佛,而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年坐著不動,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體,痛苦不堪卻依然故我。

  有這樣一群習武者,經過多年磨煉,武藝已十分高強,但他們卻更為努力地練習,堅持不輟。

  有這樣一群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卻依然日夜苦讀,不論寒暑。

  他們並不是精神錯亂、平白無故給自己找麻煩的白癡,如此苦心苦行,隻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

  傳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夠獲知這一樣東西,就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於掌握!

  這並不是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隻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

  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著無數人前仆後繼地追尋。更為重要的是,事實證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為人所掌握的。

  對於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對於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於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們夢寐以求追尋的“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事實上,它是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遠遠勝過世間所有的歡悅和一切精神藥品,到此境界者,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於心。佛法謂之“開悟”。

  最著名的“開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後的德山和尚與臨濟和尚也聞名於世。

  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此即所謂佛者之道。

  而關於武者的道,大致可以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說明:

  按照武術中的說法,兵器是越長越好,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但據說五代年間,有一位高手用劍,卻是越用越短,到後來他五六十歲了,劍法出神入化之時,居然不用劍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陣,卻從未打敗過。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才真正開始相信一句小說中的常用語: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開悟,也不是練習武術,這玩意兒是從書中讀出來的,而且還是能夠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盡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可修身,可齊家,可治國,可平天下!

  唯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讚天下之化育;可以讚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此即儒家之道。

  上麵大致解釋了道的意思,如果某些文言看不大懂的話,也不用去找翻譯了,概括起來,隻要你懂得三點就夠了:

  一、道是個稀罕玩意兒,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

  二、無論什麽職業什麽工種,悟道之後都是有很多好處的。

  三、悟道是很難的,能夠悟道的人是很牛的。

  也就這樣了,能看明白就行。

  說了這麽多,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沒有解決,既然道這麽好,那怎樣才能悟道呢?

  還是按照職業來劃分,如果你去問一個已經開悟的和尚,得到的回答會十分有趣。

  對於這個問題,守初和尚的答案是:麻三斤。

  丹霞禪師的答案是:把佛像燒掉取暖。

  清峰和尚的答案是:火神來求火。

  德山和尚的答案是:文殊和普賢是挑糞的。(罪過罪過)

  他們並不是在說胡話,如果你有足夠的悟性,就能從中體會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的真意。所謂目中無佛,心中有佛,正是佛法的最精髓之處。

  而佛家悟道的唯一途徑,也正隱藏在這些看似荒謬的語言中,簡單說來就是三個字——靠自己。

  他們以各種聳人聽聞的話來回答問題,隻是想要告訴你,悟道這件事情,不能教也是教不會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幫你。

  可是高僧們的答案可操作性實在不強,一般人幹不了,很難讓我們滿意,我們再來看看武者。

  對於練武的人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簡單,丟給你一把劍,你就慢慢練吧,至於要練多久才能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最高境界,不要問師傅,也不要問你自己,鬼才知道。

  畢竟一本幾十萬字的長篇武俠小說裏絕頂高手一般也就一兩個人,如果兄弟你沒有練出來,那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諸位一定要端正心態。

  現在我們的期盼都寄托在儒家的朱聖人身上,希望這裏有通往聖賢之路的鑰匙。

  朱聖人確實不負眾望,用四個字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金光大道:格物窮理。

  好,現在我們終於回到了起點,和王守仁先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那麽這四個字到底有什麽魔力,又是什麽意思呢?

  朱聖人還是很耐心的,他告訴我們,“理”雖然很難悟到,卻普遍存在於世間萬事萬物之中,你家耕地的那頭黃牛是有理的,後院的幾口破箱子是有理的,你藏在床頭的那幾貫私房錢也是有理的。

  理無處不在,而要領會它,就必須“格”。

  至於到底怎麽格,那就不管你了,發呆也好,動手也好,願意怎麽格就怎麽格,朱聖人不收你學費就夠意思了,還能幫你包打天下?

  那麽“格”到什麽時候能夠“格”出理呢?

  問得好!關於這個問題,宋明理學的另一位偉大導師程頤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看明白了吧,隻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會神地“格”,加班加點地“格”,是會“豁然貫通”的。

  那麽什麽時候才能“豁然貫通”呢?

  不好意思,這個問題導師們沒有說過,我也不知道,但兄弟你隻管放心大膽地去“格”吧,請你相信,到了“豁然貫通”的時候,你就能“豁然貫通”了。

  好了,我們的哲學課到此結束,課上討論了關於佛學、禪宗、儒學、宋明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相信這種講述方式大家能夠理解。

  其實我並不願講這些東西,但如果不講,諸位就很難理解王守仁後來的種種怪異行為,也無法體會他那冠絕千古的勇氣與智慧。

  聖賢之路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點,卻似乎永遠看不到終點。它神秘、詭異,又深不可測,它比名將之路更加艱辛,在這條道路上,沒有幫手,沒有導師,你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成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失敗,甚至不知道什麽時候應該放棄。

  然而十八歲的王守仁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道路,他最終成功了,在十九年後的那個地方,那個夜晚,那個載入曆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