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4
作者:地效飛行      更新:2022-05-09 15:13      字數:2166
  (接下來可能會用這本隨筆水一兩節。要不然“十八”這個章節跟“十三”“十七”比起來就顯得有些單薄了。

  話說,要模仿民國時代那種不文不白的文風,還真不是很輕鬆。

  另:原諒地效標題無能吧)

  ————

  這則隨筆從一開篇,標題就有些嘩眾取寵的味道:《從《孫子兵法》看未來的中日戰爭》。於是蔣介石看到了以下這些內容——嗯,文字風格有些不一樣:

  ——孫子曰,經五事,校七情,而可知戰之勝負,今請以五事七情經校中日之戰。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西人有所謂‘動員能力’說,意指國家能投入戰爭之人力基礎——此為所有戰爭之基礎。此項對比上,中國人力六倍於日本,看似占優,實則不然,何哉?上下意不能同也。意不同則下不能為上所用,雖身處一國,而視若仇讎——如今日之赤匪之於國府也。

  然則如何方能意同?在利也。國之利何在?在欲也。日本囿於四島,世受火山地震之苦,欲安枕於大陸,非止一時,非隻一日,非止近來數代也。故其國未立,就有白江之役(注1);其國方安,就有朝鮮之征(注2);其國漸強,則有甲午、日俄之戰。今日其國盛極,自有“竟千年未盡功,奠百世強盛業”之心。

  故其上下一意,支持戰爭之決心,不可輕忽。舉國一致之下,雖有異議,不能阻止大勢。反觀中國,雖於抗日一事上舉國同利,然鄉民邊民不知教化,國家意識淡薄,更兼政府組織力差,人雖多,而無所用——所謂一盤散沙是也。

  故戰端若開,不可低估日人亡我之決心,亦不可高估國人抵抗之意誌,甚至漢奸遍地之景可預,更甚不乏朝堂之上者。

  中日“道”之經,日方勝——

  後麵還有肖環山本人的後注:敵強我弱,不可諱言,非為泄氣,隻為警醒。今日倭國雖極盛,其內部弊端種種,已成積重難返之勢。盛極必衰,天道之常,日人之敗,十年可期。譬如“道”之爭,日方雖勝,慮及我方基數龐大,動員效率雖低,而絕對數量不低,相去或不為遠。

  此外,還有那個複興社社員李潤澤(書友w擔任)的旁批——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行文的影響,他的旁批也是半文言的:向者以為我國兵源眾多,計及交換比,或可與日一戰,今日見此文,如醍醐灌頂,方知敵我強弱,不可一概而論。更知痿黿長“攘外必先安內”方略之正確。

  ————

  肖環山跟魏承恭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魏承恭是在反駁肖環山“我方人多勢眾”的觀點,結果肖環山被說服了,於是留下了這樣“長他人之誌氣,滅自己之威風。”的文字。

  不過這樣的文字看在蔣介石眼裏,他的反應就是一拍桌子,“娘希匹,胡說八道!”

  罵歸罵,蔣介石卻不免有些心虛。為什麽?因為他知道他反駁不了這篇文章中表達的意思——所以這些觀點基本是正確的。

  不過……雖然知道這些觀點基本是正確的,蔣介石還是不願意看這樣的文字,所以也就隻有後來李潤澤的那個旁批還讓他稍微有些釋懷——看來,這篇文字闡述的觀點,倒是能夠作為自己政策的支持理論之一。

  ————

  魏承恭當時說得遠不止這些,他更習慣用種種具體的數據對比來分析兩邊的優劣;不過正因為說得太多,肖環山很難完全記錄,這才不得不用了文言,而且記錄也隻有一些大概。

  但即使是這樣去記錄,肖環山也很快就發現,忙不過來。

  原因很簡單,他是一營之長,有很多的軍務要處理,處理完了以後才能跟魏承恭討論,討論完了才能記錄下來,一天僅有幾個小時能做記錄,這樣怎麽能忙得過來?要知道用筆寫字本來就比說話要慢很多了。

  所以後來的記錄就更為簡略,比如在“兵眾孰強,士卒孰練”兩條下,就隻有一些簡單的條目:

  ——中日總人口對比:中方4萬萬有奇,日本約7000萬。

  工業人口對比:不詳,但日本必定遠遠強於我方。

  現役兵對比:中方約400萬,日本約38萬。

  預備役對比:中方無係統預備役,日本預備役完備,戰時極限可動員數量或尚在中方之上。

  兵員質量對比:中方軍人普遍為文盲,日方兵員教育水平,訓練水平,即使在列強中也屬最上乘,營養水平亦高於我軍。故臨戰之時,需我方數人方可敵彼一人。建製越大,此項對比越為明顯。譬如白刃戰,我方以二敵一以三敵一尚可取得均勢,到了日方大隊一級(相當於我軍營一級),則有可能擊潰我軍一個師。九·一八之後,日軍於東北一帶的戰事,證明了這一點。

  故最終結論,日方不單在兵員質量上強於我軍,在兵員數量上亦不輸我軍——不過日軍因為需要石油的緣故,必定與英美荷蘭開戰,又麵臨蘇聯的壓力,其能投入中日戰場的數量,不會很多。而且隨著戰線拉長,兵力不足,其隻能補充老弱病殘,到戰爭後期,兵員質量會急速下降——

  嗯,下麵也少不了李潤澤的旁批:此事可疑。職部於肖營長住所內,所見東北戰場的字紙,並無出奇之處,可知肖營長應該未曾特別關注過東北,不知他何以言之鑿鑿——不過職部了解後認為,肖營長所言基本無差。

  ……

  這又是一個讓蔣介石有些難堪的論斷:他大力建設的德械師的目標就是“一個德械師能抗衡日本一個師團”,現在卻有人告訴他,不用師團,不用旅團,不用聯隊,隻用大隊級別的兵力就能擊潰你的一個師——好吧,不一定是精銳的德械師,可是你有精銳有王牌人家就沒有麽?你建設那麽一個兩個德械師,有意義麽?

  ————

  注1:指發生於663年的白江之戰,過了38年以後,“日本”國才建立。所以說,日本從還沒有建國的時候就在謀求擴張了。

  注2:指1592年,豐臣秀吉結束日本戰國時代不久,立刻就開始進攻朝鮮,準備循序漸進征服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