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馬列國際的鄉巴佬22
作者:地效飛行      更新:2022-05-09 15:12      字數:2507
  李顧問決定,在弄清楚魏董事長為什麽對蘇聯這麽不友好,並找出解決辦法之前(暫時他還不知道這個任務有多難——這個“難”不是說對於他來說很難,對於他來說這個任務是“不可能”,這個“難”是針對大胡子同誌說的),暫時不去招惹他了。

  人家不待見自己,自己幹嘛一定要去招惹人家,搞得兩邊都不痛快?

  不過……雖然已經決定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不過李顧問同時卻又有了另一個決定:加倍地留意這些不讓自己接觸的東西。

  他的想法很簡單:魏總今天的話意思很明白,他不喜歡蘇聯,所以不想讓那些東西落到蘇聯手裏——所以這些東西對於蘇聯很重要。

  既然很重要,當然要注意。

  比如今晚出現的這種名為“手機”的東西。

  完成今天的漢語課程之後,李顧問和伍翻譯一起回了宿舍——本來他應該要和肖月華同誌住個單間兒的,不過考慮到影響……這個還是暫時免了——李顧問就開始向伍翻譯討要手機“看看”。

  “顧問同誌,這個……有些麻煩,”伍翻譯為難道:“如果是我私人的東西,送給顧問同誌並沒什麽問題,可這是公司的,隻是發給我使用而已。”

  “隻是看看,並不是讓你把它送給我,”李顧問解釋道,“無非就是借來玩一下而已。”

  “哦,好吧。”伍翻譯不情願地把手機遞了過去——他剛剛學會推箱子,正是上癮的時候。

  沉重堅硬的機身,莫名給人一種“這東西很結實、很可靠”的感覺,必要的時候估計能扔出去砸人;猙獰古怪的造型,透露出一種奇特的美感和力量感;喇叭的聲音很大很清晰,比蘇聯專門生產的收音機都好——話說,即使是在蘇聯,也還做不到人手一台收音機呢;手電功能很實用,特別是對於80年前,普遍缺乏夜間照明手段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伍,這些是什麽意思?”

  嚐試著按下了手機上的幾個按鍵,屏幕閃爍,依次轉換出各種功能界麵——不過李顧問當然不認識這些讓自己頭痛的漢字。

  “這個是播放音樂……這是拍照……這是遊戲……電子書……電話,短信……這是設定?咦,什麽來的……”伍翻譯一邊給李顧問做解說,一邊也是自己在熟悉著手機。

  李顧問嚐試著做了一些操作,甚至還嚐試著打了一個10086,在驚訝於這個小小機器功能強大的同時,心中卻也是波瀾起伏:他見過魏承恭用的那部智能機,更薄,更輕便,更漂亮,屏幕也更大,想來也更好更高級。

  低級的功能就已經如此強大,高級的又該是什麽樣?

  民用的已經如此,軍用的又該是什麽樣?

  再想想之前在新聞聯播中看到的“解放軍某部官兵”,各種看得懂看不懂的軍車設備,還有海上漂亮的飛機艦船……

  如果蘇維埃的軍隊用上了這些東西……帝國主義神馬的,還有必要害怕嗎?

  ————

  蘇聯這個國家誕生於一次大戰的戰火之中,甫一成立,就受到世界列強的圍攻,這導致其在整個二三十年代,始終有一種會被帝國主義再次圍攻的焦慮。當時其對內拚命發展重工業,對外政策無比強硬,在周邊各個國家還有主要工業國內鼓動共產主義風潮,還有一定程度的擴張……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視為是這種焦慮而產生的心虛害怕——既是嚇阻,也是拖延。

  這種焦慮感和心虛即使到了二戰後,蘇聯成了兩強之一,也沒有減退——抗美援朝時候,美軍不小心扔了兩顆炸彈到蘇聯境內,美國人嚇了一跳,又是處罰飛行員,又是賠償損失什麽的,生怕蘇聯人誤解。

  結果蘇聯方麵不聲不響,什麽反應都沒有。這讓美國人莫測高深,愈加不安。然而實際情況呢?一直到很久以後,才有人披露,美國不小心扔過界的炸彈,把蘇聯人也嚇得夠嗆,以為這是美國決心要搞事的信號——蘇聯在朝戰初期無所作為,未始沒有這兩顆炸彈的功勞。

  (實際上,江山同樣是打出來的中國馬列黨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也有這種焦慮,把國家資源大量投入到“大打、早打、打核戰爭”的準備中,極大地拖延遲滯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一直到設計師時代,才做出“戰爭的危險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的判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經濟建設上。)

  蘇聯的這種顧慮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李德。對於這些視蘇聯為祖國的國際馬列主義戰士們來說,無時無刻不在挖空心思想要為蘇聯的強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在,在李顧問麵前,機會來了——其實早在第一次見到魏承恭的時候,李顧問就意識到機會來了,所以才會想要把魏承恭帶回蘇聯去。不過那時候的李顧問對這個問題的意識還很模糊,而之後,他被“排擠”出了中央領導層,除了一個便攜式的手電台燈之外,再也接觸不到魏承恭“捐助”的那些“機密設備”,所以也就對這些東西對部隊戰鬥力的提升沒有直觀印象——紅軍裝備那些東西之後確實是打了一些勝仗,不過那種類型勝仗貌似紅軍之前一直都在打,所以那些裝備的作用在外人看來並不明顯。

  現在麽……隻要是個有點兒水平的軍事指揮官,有誰看不出無線電話對於部隊指揮作戰的意義?

  更不用說,這東西還不止是一個通訊裝置。拍照,發短信,這根本是為偵察兵量身定做的功能……強光手電,夜行軍從此不再是難題……還有電子表,每年的誤差居然還不到一秒……就連看起來沒什麽用的聽音樂,收音機,電子書,小遊戲等娛樂功能,也能用於一線維持士氣之用。

  說到維持士氣……李德腦海中不由得想起自己剛剛參軍時候的事情:那時候正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交戰國的士兵們在無休止的塹壕對峙中消耗著生命、鮮血和熱情。厭戰情緒普遍蔓延,督戰隊的工作越來越重要,無論是協約國還是同盟國,都到了不得不依靠毒品來維持士氣的程度——或者應該說得更準確一點,士氣這個東西早就不存在了,支持各國打下去的,無非是對戰敗的恐懼。

  直到最後,連這種恐懼都變得無所謂了,隻要能結束戰爭就好——於是就有了各國普遍的兵變……

  想到自己親眼所見,親身經曆的那些人間地獄,李顧問不由得激靈靈打了個寒顫。又看了看手裏的小小機器……那種國家規模的士氣崩潰當然不是這小東西能夠解決的,其作用有可能還比不上一瓶興奮劑,不過總歸不無小補,對不對?再說,對一線士兵的作用不大,對於後方從事生產的工人效果就不一樣了。

  總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了八十年後的科技水平,李顧問對於這些東西,有了深深的渴望。對於魏承恭來說,這東西或許就是個讓生活變得方便的小東西,可是對於李顧問這樣的職業軍人而言,

  那麽,該怎麽把這些好東西帶回蘇聯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