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最後的掙紮
作者:壞血      更新:2022-06-12 09:58      字數:2963
  一共四萬五千多兵馬,被苩則於卷走兩萬幾千人。

  雖不完美,自己人一個沒事,李壽還是很欣慰。

  扶餘義慈搜刮的錢財不少,他們得到的東西,並沒有全給那些大戶,隻給了一半,另一半以辛苦費為由吞掉。

  軍中主營,一群將領齊集。

  “苩則於的大軍才走半天,我們要是現在派人去追,有可能追上。”

  大家又是一箭沒發,正在興頭上,紛紛要求去追擊苩則於那些逃兵。

  李壽暫時沒回話:“後麵的城池中還有多少百濟兵,哪座城的百濟兵最多?”

  劉得旺說:“後麵的城池中,還有一萬二千兵馬。最多的是大耶城,有五千兵馬。另外還有益山城有兩千,其它地方,最多隻有幾百兵。”

  還有一萬多人,李壽問:

  “劉將軍以為,他們會逃向何處?”

  “應該是去益山城,”劉得旺很有把握:

  “益山城差點成為京城,那裏人多城大,適合守城。大耶城雖大,是新羅的城池,他們不可能去那裏。”

  李壽點點頭,看了一會地圖:

  “這裏去益山城,大概要五天時間。我們以扶餘義慈的名義,快馬去益山城,那裏的兩千兵馬會不會開城投降?”

  李壽的意思大家懂了,想抄苩則於的近路去益山城。張節回答:

  “守那裏的將領叫扶餘至能,是扶餘義慈的堂叔。要是扶餘義慈親自寫信,他應該會降。”

  還有一萬二千兵馬,這數量不少,李壽不想便宜苩則於。

  “其它城池以扶餘義慈的名義,寫信令所有官兵就地解散。準備一萬兩千騎,繞道他們前方進入益山城。另準備四萬兵馬,從後麵追擊他們。”

  開始大家對李壽的保守打法不以為然,李壽再一次不發一箭,將扶餘義慈擺平。

  大家不止是習慣李壽這種打法,簡直是佩服得無複以加,對他的安排沒人有意見。

  扶餘義慈已和家人團聚,在他的臨時宮殿,李壽找到他。

  “麻煩太子寫兩封信,給益山和大耶城的守軍,讓他們解散回家。”

  扶餘義慈仿佛聽到一件非常可笑之事,大笑後恨聲說:

  “你休想我寫半個字勸他們。”

  這次李壽沒說大道理:

  “你們以後會去長安生活,我一定會履行我說過的話。但這麽大家人去,難免會水土不服。萬一以後生病?憑太子這種態度,我很難親自為你們治療,也沒這個義務。”

  扶餘義慈呆住,他已聽真維婭等人說過,李壽為她們治病之事。

  “這幾萬將士,你準備如何對待他們?”

  李壽想過這事,人太多。扶餘義慈的軍中,有不少還是新招的兵。

  “願從軍的人,可以編製成軍。不願從軍的,發放幾個月的軍餉回家。至於一些官將?暫時可能會去長安住一段時間。要是他們想帶家人去,我們也歡迎。”

  這是最好的辦法,特別是那些忠於百濟的官將。要是不加以控製,說不定他們前腳走,後麵就聚兵造反。

  從扶餘義慈這裏得到兩封信,李壽找到劉仁軌:

  “我帶騎兵趕去益山,先將那裏占領。你帶四萬弟兄趕來,一起夾擊苩則於。”

  劉仁軌說:“苩則於那邊也有可能先派騎兵,去益山城甚至大耶城通知。殿下此去,萬一他們不降,說不定會被關在城門之外。”

  這事李壽不得不考慮,他們能想到,那邊可能也能想到。

  要是被關在外麵,他們除了箭沒任何攻城器,到時候隻能幹瞪眼。

  李壽還在想,盧慶餘帶著大群官將到來。

  “殿下,他們都願投大唐。”

  李壽呆了呆,一個臉皮不薄的老頭說:

  “任之兄給我寫過信,我早就有投大唐之意。本想趁殿下攻城時接應,沒想到殿下竟以如此奇計,輕鬆奪取城池。現在來投,希望殿下勿怪。”

  李壽掃了一眼,人不少,有好幾十個。

  “多謝大家的信任,這樣吧,大家先去勸說那些士兵歸順,待我回來再安排各位。”

  這幫人雖不一定個個都是牆頭草,好的沒幾個,李壽不打算重用。

  一個中年將領說:“殿下放心,我們這就去勸說,一定將所有士兵勸過來。”

  “不一定要多,”李壽說:

  “隻招十六歲到四十歲的士兵,其它士兵,每人發放三兩銀子,讓他們回家吧!”

  李壽並不想在百濟招多少兵,他的想法,將百濟打造成糧倉,為大唐提供糧食。

  大家離開,李壽將盧慶餘帶來:

  “我想先派個人去大耶城,你給我推薦一人。”

  ……

  苩則於有劉儒這個軍師在,並不傻。

  他們在落日城附近安排有探子,聽到落日城被占的消息。派出不少騎先行,到各城通知。

  這樣做還有不少好處,可以讓沿途的官府準備好吃的,他們不用耽擱時間。

  益山城,一個風塵仆仆壯年官員,被人帶到一個大廳。

  “扶餘大人,大事不好,大王被唐軍抓住了。”

  扶餘至能是個身材高胖的中年男,聞聲驚起:

  “大王有那麽多兵,怎麽可能被唐軍抓住?”

  益山城這邊非常重要,派的是個名叫苩子因的文官:

  “劉得旺等人暗中已投靠唐國,大王不察,被他們挾持。他們利用太後等人威脅,在落日城的兵馬,已開城投降。”

  大廳中的人全驚呆,扶餘至能一屁股坐下:

  “怎麽會這樣?數萬大軍,這麽就沒了?”

  一時沒人能想通,苩子因也不知道具體怎麽回事,亂潑髒水:

  “盧慶餘等人全背叛大王了,李壽又拿太後等人威脅,大王也沒辦法。幸好苩將軍他們發現得早,帶出兩萬多兵馬,正朝這邊趕來。我們已通知各地的官兵,全到這裏來,救出大王和太後他們。”

  扶餘至能膽子小,又沒什麽本事,才被扶餘義慈安排在後方。

  他被嚇得臉色發青:“那麽多兵馬都投降,兩三萬兵馬能頂什麽事?”

  苩子因暫時沒開口,遞給扶餘至能一封信。扶餘至能一看,驚懼也少了幾分。

  信是苩則於所寫,其中有這麽幾句話:

  “現皇族所親者,隻有大人一家。百濟國不能無主,萬一救不出大王?”

  這幾句半截話,讓扶餘至能站起來:

  “苩子因將軍說得是,我們一定要救出大王,拯救百濟。苩大人,我們現在要做什麽?”

  苩子因鬆了口氣:“大耶城那邊,還請大人再寫信去催,讓王信將軍帶兵來這裏。”

  扶餘至能又想到現實,憂心問:

  “就算王將軍能兵合一處,我們也隻有三萬餘人,如何能鬥得過唐軍?”

  “我人還有數萬人,”苩子因說:

  “我們已派人去寒山城,事到如今,解重嶺隻要不想被滅,一定會和我們聯合攻唐。”

  ……

  寒山城離益山,行軍要三天多時間,但騎馬一天也不用。

  寒山城軍中主營,解重嶺看著牆上一張百濟地圖入神,解授業和一個身材高壯、長著一對虎眼的年青將領進來:

  “父親,禰將軍來了。”

  解重嶺轉過身來,示意年青坐下:

  “禰將軍,我軍在這裏久待也不是個事,我準備留兩萬大軍在這裏,由你守城,你可有信心?”

  禰將軍人雖年青,是解重嶺手下第一戰將。名叫禰植,武藝不比燕歸來差。

  “大帥放心,末將可阻五萬唐軍。要是唐軍兵馬太多,末將隻有盡力而為。”

  解重嶺帶著笑意點點頭:“禰將軍放心,若是唐軍勢大,我必親率大軍來援。”

  二人的牛吹完,國太然幾人,帶著一個壯年文官到來。

  隻看他們的樣子,解重嶺心為之一空。

  “大帥,出大事了。大王已為李壽所擒。隻有苩將軍帶著兩萬多兵馬逃出來,餘者皆降。”

  國太然說完,全呆住。解授業看向進來的壯年文官:

  “鄭大人,怎麽會如此?”

  鄭大人將事情說完,顧不得這幫人發呆:

  “解大帥,如今我百濟,已到生死存亡之際。不能再有其它私心了,大家隻有合並,才能對抗唐軍。”

  解重嶺還想著扶餘義慈,能和唐軍鬥個你死我活。這下他當不了漁翁:

  “合並?你們準備如何合並?”

  鄭大人說:“苩將軍說,大帥的兵馬去益山城,大家兵合一處。要是唐軍敢來攻,我們就和他們決一死戰。”

  就這個主意?解重嶺很失望:

  “你去給苩將軍說,我們可以合並,兵合一處並不是好辦法。我們可以退回泗沘城,那裏離益山並不遠。一方被攻,另一方可盡起兵馬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