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會師京城
作者:壞血      更新:2022-06-08 09:23      字數:2552
  速合城被攻下,唐軍一路勢如破竹。

  又加上百濟出了這麽大的事,各地官兵人心惶惶,很快一敗塗地。

  東部諸地,已盡落唐軍之手。

  加上扶桑的一萬兵馬,李勣帶來五萬多人。一番拜見完,李勣大讚:

  “殿下之才,不在張良諸葛之下。放眼古今,很難有能打出如此完美之戰。以一萬幾千兵,吃掉有兩萬守軍的京城,竟不發一箭?簡直不可思議。”

  李壽這次陰百濟京城的計劃,他自己都很難複製。

  “這次不過是僥幸,大家來得正好。扶餘義慈去了益山城,可能想去那裏聚集兵馬。我想派些兵馬,去占一些兵力空虛的城池,抓緊將我們計劃的另一件事辦了。”

  李壽說出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新來的將領全聽呆。

  程處亮吸了口涼氣:

  “殿下這樣做,會遭到許多大戶大族的反對。以後百濟,隻怕會亂上加亂。”

  “雖會遭受大戶族的反對,一時會加重我們的負擔。這個法子,用來分化他們非常不錯。”

  劉仁軌接道:“大多數的百姓得到實惠,哪會管那些大戶?那些大戶對我們的仇,會逐漸轉化到百姓身上,這便於我們對這裏的管理。”

  這些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一下子就能看到許多問題。李壽笑道:

  “你們說的都不錯,的確會將許多大戶大族之人,推到扶餘義慈那邊。為了這裏能長治久安,也隻有這個法子可行。接下來,我們寬嚴相接合。對百姓寬,對大戶族嚴。誰要是敢以武力抵之,格殺勿論。”

  李勣有些擔心:“這事的確不錯,隻是我們現在分兵做這事,萬一他們尋到機會來攻?要不先將他們的主力消失,再做此事?”

  先做這事還是先消滅主力,開始李壽也很難取舍:

  “扶餘義慈那些兵,絕大多數都是普通百姓。先在他們要來的城池,將田地分了。待扶餘義慈收複後,又還給那些大戶。我看那些兵,會有什麽反應。到時他們攻來,再撤回來就是。”

  ……

  吐穀渾,沒有被曆史改變命運,已被大唐所滅。

  頭號大功臣侯君集,也已搬師回朝,繼續將他的兵部尚書。

  在李承乾的強烈要求下,侯君集做了李承乾的東宮少師。

  李世民這段時間除高興,還比較緊張。

  大唐君臣,將目光投向新羅三國,重點放在百濟國上。

  這天早朝,大家在談論軍中糧草問題。

  “從太原運到遼東,再到百濟,再快也需要一個多月。要是能運到登州,由登州海運到百濟,時間能縮短一半。”

  說話的是侯君集,他是兵部的頭,運送軍糧這些是他的職責。

  房玄齡附合:“侯大人說得是,唯一擔心那邊的賊寇。現在扶桑的海寇已絕,新羅三國有不少流民為寇。要運糧,還得多派兵護送才行。”

  大家還未定下走陸路還是水路,李壽在百濟派的第一個信使到來。

  “皇上,越王殿下已占領百濟京城。英國公正率兵趕去居拔城,與殿下會合。”

  全聽懵,大家隻知道李壽被任命為主帥,連到沒到百濟都不知道,包括兩個皇子。

  李承乾呆呆問:“五弟什麽時候去的百濟?他這麽快就打到居拔城去了?”

  怕半路出問題,來報信的有四人,進來的是侍衛馮處璋。

  馮處璋將李壽在扶桑借兵、到百濟擺平三支海寇、再用計奪取百濟京城的事情說出。

  已是口幹舌燥,將包括知道一些內情的李世民也驚呆。

  說得比較清晰,李壽的行動計劃,如看電影似的,在大家腦海裏一一浮現。

  “哈哈哈哈,”李世民看完奏折,發出一陣中氣十足的大笑。

  “朕隻知道天賜借兵的計劃,他在奏折上,隻說要陰百濟一把,但沒說清如何做。萬萬沒想到,他竟以如此冒險的方式,占領居拔城。大家說說,此計如何?”

  李世民開始擺顯了,李壽的確沒說如何計算百濟。

  當時他借的兵都還沒到手,他自己也沒一個詳細的方案。

  魏征第一個為李世民捧場:

  “簡直不可思議,一箭未發,深入腹地,將有兩萬守軍的敵國京城占領?古未有之。越王殿下膽大心細,非常人可比。”

  房玄齡第二個捧場:

  “我們聽起來很簡單,其中有一環出錯,他們可能就危險了。比如那些扶桑人泄露,不知越王殿下,為何如此相信那些扶桑人?”

  “他們曾經是戰友,如此相信倒也正常。”長孫無忌也忍不住大讚:

  “隻是這計實在太妙,妙得不可想象。越王殿下從扶桑就開始謀劃,這智已不在張良諸葛之下。論頭腦,當世無人能與他比肩。”

  長孫無忌的讚,從好的方麵想沒錯。從壞的方麵去想?就是在捧殺李壽。

  此時沒人考慮這些,李靖歎聲說:

  “若我用兵,最多能混入居拔城,趁其不備衝殺,可以大勝。但如殿下這樣的完勝,當世任何人也做不出來。”

  大家的誇獎,讓李承乾和李泰兄弟倆妒火中燒。

  李壽在扶桑幹的那些事,他們認為有黑沢候相助,很正常。

  這次的事,他們再也找不到借口。

  等大家讚完,已超出下朝的時間。沒人敢提醒,李世民更沒在意:

  “百濟和高句麗那邊有天賜,朕放心了。天賜奏事太過草率,在奏折上連糧草這些都沒寫,馮愛卿可知到糧草那些事?”

  李壽腦袋裏裝了那麽多東西,哪會一一寫清楚?馮處璋說:

  “居拔城是百濟京城,錢糧都不少。聽殿下說,就算英國公率大軍來,也夠吃好幾個月。”

  一聽糧草也不用擔心了,李世民更高興。又問了一些事後,突然在大家麵前呆住。

  李世民準備封賞李壽,竟發現李壽已封無可封。

  李世民倒不怕李壽功高蓋主,他看向李承乾,李承乾也在他看。

  父子連心,李承乾打了個冷顫,全身冷如冰體。

  過了好一會,李世民揮了揮手:

  “大家都去休息吧,等會再議百濟之事。”

  下朝後,李承乾跑回東宮。一進大廳,就將在這裏坐得好好的蘇惠青趕走。

  將自己的老婆趕出去後,李承乾又叫了一些人進來。

  李承乾看了眼這些死忠,問杜荷:

  “百工堂現在有多少人了?”

  百工堂的事,一直是杜荷在管:

  “有八百多人,分在各地做生意。”

  “太少,以百工堂的名義,多招些人。盡量招武藝不凡之人,不要顧惜錢財。”

  李承乾又對管研造的李安儼說:

  “多多打造兵器盔甲,此事不能泄露半點消息。”

  招來的五人驚呆,陳其勝直接跪下:

  “殿下,萬萬不可魯莽。這是一條不歸路,一旦踏上去,將會萬劫不複。”

  李元昌也勸道:“殿下,就憑我們這點人,毫無成功的可能。”

  “沒什麽不可能之事,當年玄武門之變,父皇又有多少可能成功?”

  李承乾當時雖小,他記得非常清楚。從那裏起,他就對權利產生渴望。

  “聽說侯大人家有一女,名侯朝英,尚待字閨中。過幾天找人去說媒,本宮要娶她為太子妃。”

  眾人又是一呆,陳其勝問:

  “太子妃?那蘇太子妃?”

  李承乾已徹底入魔,眼中的寒意,讓這幾個死黨也震驚:

  “蘇惠青恃寵失德,不配為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