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正義
作者:奪鹿侯      更新:2020-03-02 07:54      字數:2225
  開海最新章節

  七月,陳沐依然賴在牧野,不單單因這裏的風景美不勝收,同樣還因為牧野已是整個亞洲的錢袋子。

  商人的力量是可怕的,一個拿下北亞東海岸種植煙草的商賈,李禹西,催動朝廷推行關於耕田、伐木與種植煙草的法律。

  但法律的出發點並非肆意掠奪。

  在東海岸,因煙草業蓬勃發展,東洋軍府規劃四百六十片林場,原住民部落大多以伐木、捕獵為生,每片林場被劃分二十個區域,規定每年隻能從一個區域伐木,而餘下的林區則是牧場與獵場。

  煙草種植業也有同樣的規劃,每個部落的土地都被分為農田與煙田,朝廷對農田除田稅外並不多做管理,而對煙田,則強製性分為四塊,同樣每年隻能在一塊地上種植煙草。

  對這件事李禹西看得像東洋軍府的楊廷相一樣透徹如果他以通寶開路,肆意砍伐山林、種植煙草,必將使原住民大量離開土地遷入中部,他的生意會越來越差。

  且最終,造成原住民與東洋軍府的對立。

  李禹西甚至還建議東洋軍府推行關於五大湖五金礦、煤礦的法令,建議將鐵山、煤田等資源規定挖一年後埋起來,封山二十年再挖。

  而且有這一想法的還不光是李禹西,像大明西班牙總督楊廷相、常勝縣令鄒元標,甚至就連軍府幕僚趙士楨都是讚許的他們都認為李禹西敬天畏天,很有遠見。

  讓陳沐哭笑不得。

  這件事的阻力確實有些大了,不是因為別人,恰恰是因為他們自己內部原因。

  如果在大明腹地,要讓鐵廠終年不歇,每座高爐做兩個、一個煉鐵一個修繕,用九十天一換終年不息很難,工人首先就不樂意,人家還得回去種田呢。

  但亞洲雇傭的原住民工人不一樣,這裏的高爐可以晝夜不息三班倒著煉鋼,工人沒有那樣的傳統、農業與工業很容易分開。

  但管理層不願意。

  他們以人為本,認為人是要休息的,並以此出發認為既然人要休息,那麽高爐也要休息,就連礦山都要休息,挖完了還得拿土埋好,而且一埋就要休息二十年。

  李禹西出錢建設了許多備用高爐,可根本沒用,工人想用、官吏不讓用。

  “你們管這叫懂得天時,我認為這是可持續發展,五金不一樣。”

  陳沐說這話時,力學單位趙常吉的眼神充滿鄙視,朝長桌旁坐著的牧野知縣楊兆龍小聲嘀咕:“以前說西夷短視的時候說的多帶勁,現在輪到咱了。”

  陳沐想這或許是中庸之道?他們每個人都反對事情做絕,甚至在挖掘鐵礦這件事上也一樣,從一開始的五大湖煉鐵廠就充滿阻力。

  就連遠在常勝的鄒禿子都難以遏製自己想噴點兒什麽的秉性,寫了封長信過來勸阻陳沐繼續弄他的增產大業。

  “不是,為什麽呀?”

  陳沐很困惑,他很清楚這件事與過去遇到的事務不同,不是他想一意孤行就能成的,他攤開手抱怨道:“你們說工人要休息,是,陳某也認為工人要休息,雖是三班倒,可白班是一個工、中班晚班都備兩個工,他們幹四個時辰歇二十個時辰,所有工人每旬都有兩天假。”

  “說高爐要休息,過去的高爐設計上就是用九十天要麽修要麽再造,現在我把這個時間縮短為四十五天、四十五天不行三十天,每個高爐都備個副的……可你們說礦山煤田要歇?”

  “地下挖不著的,可都歇著呢。”陳沐無可奈何地拍著桌子,對這個問題他真的是無能狂怒了:“咱這才挖的哪兒到哪啊?挖不完的!”

  工業化之前的挖礦、煉鐵、煉鋼產量與之後的產量完全是九牛一毛。

  眾人眼神一眨不眨地看著他,一個字都不說,表情就已經將心中的意思表達清楚。

  “你們看見歐羅夷是怎麽挖礦的了,他們把波托西挖的到處是大坑,晝夜不息、終年不息、死人不息,他們的產量能低了麽?現在我們挖的隻是露頭礦,地下有多少誰也不知道。”

  “我們把礦山保護得好好的,等未來某一年,歐羅夷有數不盡的鋼鐵,他們把我們的子孫從這片土地逐走,用這些礦石造東西來打我們,到時候挨打的就是我的子孫、就是你們的子孫。”

  “我們的工業化,是需要鋼鐵與財富的,我不去搶奪任何人,在這挖個礦也不行把煙給我掐了,不許抽煙!”

  趙士楨剛點上小煙鬥,手托著煙鬥打算說點什麽,突然見陳沐起身大手一揮指著他讓他滅煙,嚇得手上就一哆嗦,差點將煙鬥掉到地上去,頓了頓舒緩心神這才小心翼翼道:“不讓抽就不讓抽,吵我幹嘛啊。”

  陳沐以前是不反對部下抽煙的,但在李禹西讓煙草成為收割金銀的兵器,他非常反對這一消遣。

  因為這意味著可怕的力量,隻是一千兩百箱牧野煙,讓大明商賈李禹西淨賺七萬六千餘兩白銀,同時為東洋軍府繳納稅額三萬五千餘兩,在歐洲還供不應求。

  李禹西甚至憑這項事業成為東洋軍府座上客,以他的眼光為大明帝國服務。

  單說三萬五千兩稅金是什麽概念,是一千戶百姓的歲入,朱曉恩的複從創立到訓練結束出征,都沒花掉這麽多錢。

  一千二百箱牧野煙就賺到了,那麽明年李禹西再賣出一萬兩千箱呢?

  歐洲是天然的傾銷地,自西班牙人登上新大陸,他們早就養成嚼食煙草、吸食煙鬥的習慣,質量口感俱佳、包裝更加精美、價值更高的牧野煙自然是他們更好的選擇。

  且難以代替,歐洲人造不出像樣的煙紙、也沒有烤製技術,即使他們確實在自己做煙草,也隻能賣出低廉的價格,賺取一份辛苦錢。

  陳沐並不覺得這項生意可以長久,但依照如今煙草上下遊龐大的種植業、伐木業、造紙業、卷煙業從業人口遍及東海岸高達數十萬的規模,隻要維持十年二十年的鼎盛,非但能將歐羅巴數十年來自新大陸、非洲掠奪的金銀收回,甚至就連十字軍東征的財富都攏到手裏。

  在陳沐看來,讓歐羅巴回到歐羅巴該有樣子,是他在這世上最大的正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