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擱置
作者:烤鹿      更新:2022-03-25 20:43      字數:2011
  關於是否支持撒爾的問題,中心們幾乎一邊倒的選擇了否決,他們認為幫助這個撒爾並不能讓華夏得到很明顯的幫助,那麽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去為撒爾站台呢?

  或許真如丁偉所說,撒爾這個人確實有可取之處,但是華夏機構還不至於因為他得罪土其機構,反正土其是必須和華夏合作的,他們沒有這個必要但這個幹涉他國內政的罪名。

  對於這個結果,蘇陽也隻能表示了同意,中心中的成員們幾乎都投了反對票,他一個人支持撒爾也什麽用。

  不過會議還是決定了一切更加具有意義的華夏內政工作,以蘇陽、庸平、林紹聰、海偉等人為領袖班子的中心,對於軍隊和內政的新情況做出了決策。

  蘇陽決定正式采用軍隊改革體製,積極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華夏人不喜歡打仗,但絕對不怕打仗,西方國家組成的四國同盟他們隻要是趕來,那麽華夏就會在第一時間應戰。

  這個由中心們投票表決出的軍隊體製,其實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戰時國家備戰的那麽一個狀態,在這段時間,機構要最大限量的利用資源,側重進行軍隊各方麵建設。

  例如軍事設施,飛機場、公路、防空洞等等,尤其是各地軍用機場的修建,更是在日程的最前端,中心們是鐵了心要和他們打這一仗。

  建設之中,從山區等地生產的糧食、布匹、食品以及源源不斷的鋼鐵、銅、錫等金屬資源,被運送到全國各個軍區兵工廠。

  然後快速的把這些金屬資源變成子彈、導彈彈、槍支、火炮,軍艦。並在第一時間迅速的交予部隊封存起來。

  為了存放這批軍事物資,華夏機構甚至在邊陲省市修建了數十個大型軍事倉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上原本也修建了不少的中小型軍事倉庫。

  可以說這一次整個華夏不管是機構、商人、還是學生、平民都在緊密的關注著這一次的世界大戰,並且他們也在躍躍欲試著、憧憬著華夏再一次在世界上發出自己最雄渾的聲音。

  華夏民眾本來就異常的團結,再加上這一次與西方國家的翻臉,洋人們趾高氣揚看不起華夏人的樣子,更是這個本就團結的民眾更是牢牢的抱在了一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華夏原本經曆了經濟改革,所有人都是死氣沉沉的,確實因為這一次的世界大戰,讓他們再次煥發了勃勃的生機。

  老百姓們都是痛恨戰爭的,戰爭會死人會有無數的人流離失所無家可虧,父母會失去兒子,妻子會失去丈夫,孩子會失去爸爸,尤其是經曆了長達十幾年外來侵略戰爭的華夏人更是從心底裏厭惡戰爭。

  但是這一次的戰爭卻是不可避免的,華夏機構要是不反抗四國同盟就會重新欺負到華夏人民的頭上,那樣一來蘇陽等人辛辛苦苦在戰爭中奪回來的榮光將會再次失去。

  西方人將會再次喊出那句東亞病夫的口號,全世界都會嘲笑華夏機構的無能。

  炎黃兒女自誕生文明開始,就一直不斷被迫進行戰爭,或是外族,或是因為自己的內亂,但華夏每一個政權從來都不會了爭奪生存空間而率先挑起戰爭。

  近代以來,西方各國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利益,不斷的對外進行擴張掠奪,曾幾何時華夏大地也曾被他們洗劫,無數的用一腔熱血驅逐了侵犯我們的外來敵人,華夏一天一天的變強。

  現在西方又想往事重現,這一次依舊一樣,沒有一個華夏人會畏懼他們,他們要打,那我們也和他們打。

  以蘇陽為首的華夏機構的態度非常的堅決,就是要用槍杆子和西方國家爭奪在這世界上的話語權。

  民眾們對於戰爭的態度也是積極的,華夏不是軟柿子誰想捏就能捏,堂堂正正的華夏人比他們西方人有種的多。

  霓虹人在花旗本土發動的戰爭,致使布十機構不能將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對抗華夏的戰爭中,但這也不能小巧了他們對於華夏的威脅程度。

  要知道華夏對抗的可是以四國同為為首的超過五十個國家,蘇陽機構同樣也不能把所有的精力用來應付這群山姆大叔。

  另外蘭西在西伯利亞、中亞、等地的外籍兵團同樣強大,他們必然會在東南亞死死牽扯著華夏機構,想要打贏這一次的世界大戰,就必須打到他們的本土,四國同盟的目標是攻取京都,一舉摧毀華夏蘇陽機構的行政中心。

  而華夏這邊也是如此,隻有大軍直指巴、敦的時候,才可能迫使四國同盟投降,不然這一場戰爭永遠也不會有結束的時候。

  綜合各種條件來看,華夏軍隊目前現役的三百萬陸軍看似龐大,可其實遠遠不夠。

  僅僅是保證雲南邊陲的穩定,華夏軍方就得投入了二十萬到五十萬的軍隊。

  更別提一旦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時候,控製西伯利亞平元、中亞等國的局勢了,僅僅是這兩個地方,華夏機構就差不多得投入一半的兵力。

  毛熊斯林機構不是省油的燈,毛熊地域遼闊,而且天氣極端的惡劣,什麽情況都有可能發生,蘇陽的手裏的王牌華北兵團始終得被毛熊三軍總元帥朱可夫牽製。

  花旗人不傻,這一場戰爭打的就是消耗戰,隻要兩個陣營過誰先撐不住,那麽就會失敗,所以他們的進攻,必然是以緩慢的蠶食為主,在花旗總督勞恩看來這種局麵對四國同盟來說是最樂觀的,他不相信蘇陽有勇氣把自己的軍隊打出亞洲。

  亞洲和歐洲至少有二千公裏的路程,這麽漫長的戰線,他們的後勤補給一定會出問題,而四國同盟卻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同盟國的地緣位置,不斷的為聯合國軍提供補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