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拉攏法國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9      字數:3701
  “法國?”

  羅斯福和斯大林兩個人都冷笑。

  大國利益。

  各大國之間利益的不同,大家的態度就不同,大家的選擇就不同。英美雖然是目前最好的同盟,但兩個國家的利益同樣不同。

  兩個國家的需要也不同。

  因此兩個國家對待法國的態度也不同。

  英國是真的擔心害怕蘇聯。害怕蘇聯如果繼續這麽強勢,等到擊敗德國之後,成為歐洲憲兵。當年的沙俄也是歐洲憲兵,但卻不會讓英國擔心。

  可是蘇聯不同。

  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一個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蘇聯成立之後就一直在輸出革命,鬧得整個歐洲都不安穩。

  特別是因為戰爭,整個歐洲都受到了重創。戰後經濟不好是可以預見的,而越是經濟不好,越會讓馬克思主義傳播迅速。

  到時候加上蘇聯,那就真是大問題。

  如果蘇聯真的成為歐洲憲兵,到時候英國也不可能置身事外。被蘇聯的輸出革命影響到。

  所以英國著急。

  他希望在歐洲培養一個能夠抗衡蘇聯的國家,因此開始拉攏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同樣英國雖然在二戰當中再一次受到重創,要失去世界老大的地位。

  甚至歐洲都要被其他國家占領。

  但英國還是有大國夢的。

  不希望歐洲變成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希望有一個歐洲大陸的大國可以擋住他們,好讓英國的日子好過一點。

  但美國不同。

  美國是著急目前蘇聯的強勢。但美國判斷蘇聯想要完全收複自己原來的國土,最起碼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

  當初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美國還高看了蘇聯。

  因為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幾次和德國交鋒,雖然聲勢浩大,但並沒有多少戰果。當然蘇聯的軍隊是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擊敗德國隻是時間問題。

  可是英美也不是鬧著玩的。

  當美國開始真正發力之後,美國已經往北非地區派遣了兩百多萬人。加上英國軍隊和法國軍隊,他們在北非地區已經擁有超過三百萬軍隊。

  德國軍隊麵對英美法這樣強大的實力隻能是節節敗退,英美法的軍隊開始橫推德國軍隊。

  中國軍隊也參加在北非的戰爭。

  特別是中國的航空母艦配合英美法的軍隊,開始不停地轟炸德國陣地。而且配合英美海軍,完全掐斷整個德國水域,根本不給德國海軍任何的機會。

  也就是說戰勝北非地區的德國軍隊近在咫尺。

  英美兩國已經在考慮,是不是從歐洲海岸登陸,徹底擊潰德國軍隊。反正對於美國來說,雖然蘇聯很是強大,表現出了巨大的戰鬥力。

  但也不是很擔心。

  甚至美國是希望蘇聯稍微強大,隻要不是席卷整個歐洲,那麽美國都能夠接受。因為蘇聯越是強大,歐洲特別是西歐的國家越是要倚重美國。

  到時候美國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控製歐洲。

  美國畢竟是外人。

  現在歐洲國家為了戰勝德國需要美國,但等到擊敗了德國之後,誰可以保證他們依舊需要美國。如果沒有歐洲國家的支持,美國想要在歐洲立足也不是那麽容易。最好有一個強大的勢力壓迫他們,他們才會需要美國。

  所以美國並不需要什麽歐洲大國。

  因此羅斯福是非常鄙視法國的,不需要戴高樂。

  兩個結盟的國家,因為各自的利益不同,所以對待戴高樂,對待法國的態度也不同。

  “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法國。法國也沒有為反法西斯做出貢獻,相反他們支持德國。”

  斯大林立馬反對。

  斯大林一下就明白丘吉爾的意思。英國想要用法國來阻擊蘇聯,就像是以前利用德國來阻擊蘇聯一樣。

  現在是蘇聯最好的時候。

  斯大林心中也是非常激動。隻要蘇聯快速擊敗眼前的德國軍隊,然後幾百萬蘇聯軍隊南下,整個東歐都在蘇聯軍隊的兵鋒之下。

  運氣再好,就可以直接南下拿下西歐。

  到時候整個歐洲都是蘇聯的。多一個法國這樣的歐洲大國,並不符合蘇聯的利益。

  “我看也是如此。”

  羅斯福開口。

  英國這個攪屎棍,除了防備蘇聯之外,又何嚐沒有想要製衡一下美國在歐洲勢力的膨脹。反正羅斯福是非常不願意歐洲大陸又有一個大國崛起。

  對抗蘇聯,在羅斯福看來美國就能夠完成。

  美國軍隊很多。

  完全可以保護歐洲,不需要法國。到時候隻要美國軍隊駐紮在歐洲,那麽整個歐洲不得看美國的臉色。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在對抗德國法西斯的過程當中貢獻是不小的。”

  “貢獻?”

  自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斯大林是越來越強勢。

  已經不是一年之前,那個需要中國、美國大力援助的國家。現在的蘇聯是一年可以生產幾萬架飛機,可以生產幾萬輛裝甲車的大國。

  因此對於丘吉爾的話直接反駁。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有幾個軍隊,他們能出多少軍隊。在座的幾位代表的國家,每個國家都能夠出動五百萬以上的軍隊。戴高樂?法國,他們沒有資格參加這一次的會議。”

  幾個大國在蘇聯莫斯科舉行了反法西斯聯盟第三次重要會議。

  和“華盛頓會議”,“北京會議”是一脈相承。其實說起來當年中美英三國元首在大西洋進行的“大西洋會議”是反法西斯聯盟的開始。

  不過還沒有正式開會,大家就產生了分歧。

  英國認為這一次會議應該讓法國參加,其實戴高樂接到了英國和中國的邀請,已經是來到了蘇聯。但羅斯福和斯大林卻是反對法國參加。

  羅斯福不用說,斯大林也是如此。

  除了各自的利益之外,蘇聯和美國是真的瞧不起法國。特別是斯大林,蘇聯拚死拚活和德國幹仗,死傷上千萬。

  這才占據了戰場上的主動。

  可是法國呢?

  才堅持了一個來月就投降的貨色,也配和蘇聯平起平坐,和蘇聯一起開會。

  楊維在一旁冷眼旁觀。

  楊維代表中國參加會議,讓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是非常驚訝的。不過他們很快就明白中國的意思。

  但就算明白,楊維相比起張學文來說還是差了一個級別。

  所以他們雖然不會怠慢楊維,但也不會和張學文一樣重視。同樣楊維剛剛參加會議,也是比較沉默,先看看風向。

  現在看這樣的情況,楊維才出聲道:“法國有很完整的工業設施,完整的部隊,如果法國和德國合作起來聯合抵抗,那麽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威脅很大。讓戴高樂代表法國,會大大降低未來法國軍隊對於我們的抵抗。就如阿爾方斯·朱安將軍一樣的法國軍人應該不少。”

  楊維來的時候,張學文就明確表示,這一次會議無論如何也要拉攏法國一起進來。

  隻有法國進入這一次會議,才能夠攪渾西方國家。

  特別是戴高樂。

  曆史上法國是一個另類的西方國家,戴高樂也是一個非常不同的西方領導。隻要戴高樂領導法國,那麽法國絕對不會屈從於美國。

  楊維和張學文不同。

  張學文參加國際會議,基本上是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對於張學文這樣,在中國這樣的大國一坐就坐了三十多年總統位置的人來說,就算在怎麽謙虛,用一句後來的話來說就是霸氣側漏。

  這倒不是因為張學文的性格。而是張學文在國內說一不二多年,自然而然就養成了這種風格。

  但楊維才剛剛正式明確為接班人的地位。

  因此他說話就冷靜很多,很多問題都要想一想再說。

  他就從另外一麵開始說。

  法國很強。

  別看法國被德國一個多月的時間當中就輕鬆擊敗,但法國目前依舊擁有完整的工業基礎,依舊擁有強大的軍隊。

  如果法國鐵了心跟著德國,那麽法國能夠動員的精銳部隊還是很強大的。

  但如果有戴高樂這個旗幟,那麽大批的法國軍隊會倒戈。

  “楊副總統說得好。”

  丘吉爾沒看到張學文心情很不錯。

  張學文開會的時候,一點不給丘吉爾麵子,諷刺的時候也一點不在乎丘吉爾的感受。讓丘吉爾一直很難忍受。

  沒辦法,誰讓現在的中國強勢。

  這一次沒看到張學文,來的是話不是很多的楊維,因此心情好了很多。

  現在聽楊維的話,就更加高興。因此道:“戴高樂是法國反抗德國法西斯的領導,有很多阿爾方斯·朱安這樣的法國軍方人士想要投奔戴高樂。這不是一個小力量,戴高樂可以代表法國參加會議。”

  斯大林和羅斯福都是皺眉。

  英國?

  雖然是曾經的世界霸主,但現在來說還真沒有那麽大實力。在目前的四國會議當中,英國的實力是最弱的。

  相比較,中美蘇都表現出了自己強大的實力。

  本來英國一家推薦法國,並不一定能夠改變斯大林和羅斯福的想法。但是現在中國突然支持法國,支持戴高樂,問題就完全不一樣。

  雖然中國老早就支持戴高樂,但支援戴高樂物資和支持戴高樂代表法國參加此次會議,那完全是兩回事情。

  未來的世界秩序。

  在座的四個國家,缺少任何一個都不可能。就算是實力最弱小的英國,那也是擁有一大片小弟支撐的世界大國。

  至於中國就不用說。

  中國可是代表東亞、代表東南亞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中英兩個國家如果鐵了心支持法國成為戰後的大國,那麽包括美國和蘇聯都無法阻止。英國有影響力,中國有實力,加上法國本身雄厚的力量,法國成為世界大國誰也無法阻止。

  如果法國真的要成為一個大國,那麽這個時候美國和蘇聯急需反對法國參加會議,很明顯就會得罪法國。

  現在的戴高樂不可怕,但未來重新成為大國的法國卻不能輕易得罪。

  “既然都支持,那麽就讓法國參加吧。”

  斯大林還是反應很快。

  雖然心底裏鄙視法國,鄙視沒有多少實力的戴高樂,但當中國出來支持戴高樂代表法國參加會議之後,立馬就改變態度。

  羅斯福也是點點頭。

  “那好。我會立即通知戴高樂參加會議。”

  丘吉爾很高興。

  丘吉爾希望法國不僅僅擋住蘇聯,還能夠稍微抗衡一下美國在歐洲的勢力。好讓英國的日子可以好過。

  丘吉爾明白,英國真的已經沒落。

  但就算是沒落,丘吉爾也不願意英國真的失去影響力。如果歐洲成為蘇聯的,或者成為美國的,都不符合英國的利益。

  隻有他們抗衡,加上法國攪局,大家才不會忘記歐洲還有一個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