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回國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8      字數:3491
  “修梅,我聽說了。幹得漂亮。”

  張學文在海上飄蕩了四十多天,中間隻是在美國的一些小基地上岸進行過一些補充。然後一直都在海上,終於來到了千島群島。

  當初從中國離開到現在已經是五個多月的時間。

  千島群島此地畢竟不是日本重點防禦的地方。日本海軍三分之二都在東南亞,日本本土的海軍在偷襲中國的時候損失很大,根本沒有實力在千島群島這裏布防。因此當中國的渤海艦隊出動之後,日本基本上沒有任何防守能力。中國很快就控製了這一片島嶼。而且這一片島嶼也沒怎麽開發。中國軍隊入主之後,開始在這裏弄出簡單的海軍基地、空軍基地。

  中國軍隊入主這裏之後,甚至連北海道北部都已經開始控製。隻不過沒有國內的命令,林祖坤不好往上麵派遣陸軍。

  但林祖坤已經是把北海道周圍的海空軍都清理完畢,隻要軍委有命令,隨時隨地都可以從北海道登陸。

  當然日本也發現了中國的企圖。而且自從中日開戰之後,日本在國內再次大肆擴軍。本來日軍就已經有百萬大軍,這短短的時間當中他們準備再次擴軍二十個師團。雖然目前日本情況不利,但日本也不能讓中國在日本本土登陸。

  日本可以說已經瘋了。為了戰爭,已經顧不得國內的事情。讓基本上已經破產的日本財政,隨著這一次再次擴軍,負擔是越來越重。

  張學文正是通過千島群島去海參崴。

  林祖坤帶著大批的將軍親自在這裏接待張學文。

  林祖坤。

  現在年紀也大了,今年已經是六十歲。作為從1906年就認識張學文,當年就是湖南新軍中高級領導。後來參與湖南獨立運動,然後參加了武昌保衛戰。

  還參加過二次革命,1914年作為南線指揮在山東和日軍交手,後來更是成為東北軍區司令員。作為一線指揮員領導指揮1923年和日軍的戰爭。

  作為鴉片戰爭之後,算得上是第一次真正的戰勝列強的戰爭,1923年和日本的戰爭在中國曆史上絕對是可以留下重重一筆的。後人書寫中國曆史,這場戰爭肯定會不停地提起。

  而林祖坤就是當時的指揮員。在中國目前軍隊將軍當中,可以說林祖坤是戰爭經驗非常豐富。

  資曆深、軍功足。

  說的就是林祖坤。

  而且張學文和林祖坤兩個人之間私人交情也非常好。認識三十多年,林祖坤一直是張學文最為倚重的軍隊將領。

  雖然升官速度比不上其他的辛亥年間那些將軍,但是一直都是手握重兵。就如現在,以林祖坤的資曆、功勞本來是完全可以進入軍委當委員。

  可卻是一直在東北坐鎮。

  現在更是擔任北方麵軍司令員。絕對的軍隊實力派人物。

  “過獎了,總統。”

  “我是說真的。你們一戰報銷了日軍八百多架飛機,太漂亮了。現在情況如何?”

  張學文和其他的將軍打招呼之後,一邊進入臨時的休息室,一邊問林祖坤。聽林祖坤介紹目前這裏的戰況。

  簡單的給張學文介紹之後,林祖坤皺眉道:“其實軍委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戰爭要打到什麽程度,這對於我們有很大的限製,讓我放不開手腳。”

  林祖坤還是有一些不滿意。

  到底要打到什麽程度?

  目前軍委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或者說中國政府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是逼迫日本,還是要占領日本,又或者是其他的想法。

  但上麵沒有一個明確的表態,對於林祖坤這樣的一線領導有很大的束縛。很多大動作做不出來。

  “修梅,不要著急。這一次我回國,會確定我們國家對於日本的態度。”

  “那就好。”

  “王正廷到了嗎?”

  “王副總統最早應該是後天才能到。”

  “怎麽這麽晚?我來之前不是說他會在這兩天到嗎?”

  “為了等蘇聯代表。蘇聯那邊突然提起其他的要求。因此蘇聯代表和王副總統先在恰克圖會麵,談一些問題。然後和我們一起前往華盛頓。”

  中美英三國發出了《大西洋憲章》之後,大家已經是有初步的協議。張學文、羅斯福、丘吉爾三人達成了一係列協議,當中就有要成立一個廣泛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協議。

  倡議者當然是中美英三國。

  當然目前來說,反法西斯聯盟成立,核心大國就是中國、美國、英國和蘇聯四個國家。這四個國家是目前世界上反法西斯陣營當中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四個國家。

  因此雖然邀請很多國家到華盛頓開會,但主要就是這四個國家。但這四個國家也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需求。

  蘇聯比較晚。

  因為中美英三國已經開過一次會議,蘇聯是後加入的。不過蘇聯作為一個麵積世界最大,人口上億,工業實力名列前茅的大國,中美英三國誰都不能忽視。

  但畢竟蘇聯晚了一步,因此蘇聯也需要找一個結盟的國家。等到談判的時候,可以有一個支持的盟友。所以蘇聯代表沒有直接去美國,而是先和中國代表王正廷在恰克圖地區進行了幾天的會議。雙方達成了一係列的合作協議。

  不僅僅是如此,蘇聯目前也沒有其他通道可以去美國。隻能是從遠東進入中國,然後從中國的出海口一起去美國。

  “好。那我就在這裏待兩天,後天見見他再走。”

  張學文希望見見王正廷,囑托一些問題。

  “這好像不行。”

  “怎麽?”

  “接總統之前,軍委電報,381工程已經有決定性的突破。就等著總統回去最後的拍板。”

  “真的?”

  張學文立馬大喜。

  381工程指的就是當初的原子彈工程。到現在已經三年多時間。為了這個計劃,政府調動的部門可不是一個兩個。

  大批的研製機構參與這個工程。

  如果說調動的各方麵力量來說,甚至比曆史上美國的曼哈頓工程更加驚人。幾萬個部門參與這個計劃,十幾萬部隊參與保衛,三年之內劃撥了上百億人民幣。

  381工程既然到了需要張學文拍板的底部,應該是原子彈工程已經有突破性的進展,甚至應該已經到了最後。不然也不會希望張學文快點回去。

  本來還想著和王正廷見見麵,但看來不太可能。

  “好。你給我準備一下,我下午就出發。”

  “是。”

  林祖坤點頭。

  林祖坤倒是沒有問什麽是381工程。他在軍方有很多人脈,隻是隱隱約約聽到381工程貌似是一個武器製造計劃。更深一步並不了解。

  但林祖坤知道紀律,而且有些東西知道了對他也沒有好處。

  “修梅,那麽我們下一次再好好聊聊。”

  …………

  “仲愷兄,你們辛苦了。”

  “仙霞兄。”

  “炳生。”

  “辛苦。”

  1940年10月末,張學文終於回到了北京。

  時間太長。

  現在這個年代出個國需要的時間太長。如果是後世,去一趟美國回來也就用幾天時間。但是現在這個年代不同,張學文出去一趟竟然就用了五個多月,快半年的時間。

  “仲愷兄,讓各部門領導該幹嘛就幹嘛,不要都在這裏。”

  張學文回到北京,各部門有頭有臉的都來到這裏。還是那句話,這麽多人過來張學文也不可能都記住,或者說都關注。

  大家來到這裏,也不是指望被張學文看重,或者說和張學文說說話。

  大家明明知道就算來了,張學文估計都不看他們一眼。畢竟離開中國快半年時間,張學文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但大家依舊不敢大意。

  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不來,一旦讓張學文知道怎麽辦。

  因此隻要是在北京有頭有臉的政界人物,有一定級別的都來到這裏。張學文看了這麽多人皺了皺眉,雖然理解這樣的情況,但現在真不是這樣的時候。

  所以揮揮手,讓廖仲愷解散大家。

  “好。”

  廖仲愷也是無奈。

  這絕對不是廖仲愷組織的。廖仲愷已經是六十三歲,並沒有想要獻媚張學文的想法。廖仲愷隻想在目前複雜的世界形勢當中,讓中國安安穩穩的度過,幫助中國在戰時維持很好的經濟。廖仲愷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需要討好張學文來維持自己地位。

  可是廖仲愷沒有組織,但這些人一個個都自己湧過來。廖仲愷有資曆、地位高,也沒有更大的野心,不需要討好張學文。但是其他那些政界領導人,一個個都是四五十歲,還有很大的野心,都想要在張學文麵前露露臉。因此對於他們,廖仲愷總不能趕走他們。

  等把人都送走之後,張學文跟廖仲愷、劉道一並肩走著,問道:“原子彈的情況如何?”

  “那邊傳來了好消息。已經做好了準備,就等著最後的試驗。”

  “最後的試驗?”

  “是。那邊就等著我們這邊確定日子,準備進行實彈試驗。”

  “楊維在哪裏?”

  張學文心中非常高興。

  廖仲愷的意思很簡單,那就是現在原子彈已經製造完畢。就等著最後找個地方做最後的試驗,看看原子彈的威力,或者看看原子彈能否爆炸成功。

  現在還沒有都1941年,中國這邊的原子彈已經開始有實質性的發展。

  這當然讓張學文高興。

  這顆原子彈扔給日本,那肯定可以大大縮短戰爭的時間。

  “他帶著原子彈的主要研究者往北京趕來。”

  “恩。”

  張學文點點頭道:“如果楊維他們到了,立即聽從他們的報告。在這之前我們先開個會議討論一下接下來我們的事情。我也跟大家匯報一下,我和羅斯福、丘吉爾他們會麵的一些成果。”

  “好。”

  “還有,我來之前和林祖坤見過。林祖坤他們一直在詢問,我們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特別是對於怎麽處理日本的問題非常疑惑。我想我們要做出一個明確的態度,不要束縛這些前線指揮員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