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國防科委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7      字數:4210
  “各位,你們都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我知道大家短時間之內是很難習慣的。不過我希望大家相信我們政府和人民,我們是真誠的歡迎大家。”

  德國來的第一批專家到了。

  對於他們張學文非常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都很出色,裏麵甚至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張學文如此重視,更多的卻是因為他們在德國人脈很廣。

  目前並不是所有在德國的猶太教授都願意離開德國,而且離開德國的猶太教授也都在考慮應該選擇哪個國家。

  他們都在彷徨。

  對於他們很多人來說,不少人都在德國土生土長,本來都是德國人。可是現在無法在德國工作。他們不想離開德國,就算離開德國也不知道應該要去哪裏。

  這個時候中國要表現出更多的誠意。

  因為張學文知道現在才是開始。未來德國對於猶太教授的排斥越來越厲害。現在最起碼還有一些猶太教授,因為另一半是雅利安人,所以還能夠繼續工作。包括有些猶太教授因為在一戰的時候在軍隊服役過,所以沒有丟工作。

  還有一部分教授,他們的另一半的猶太人。目前他們受到的衝擊也不是很多,還可以繼續工作。

  但很快他們也會丟掉工作。

  因為納粹排斥猶太人的行動會繼續升級。就算隻是另一半是猶太人,那些教授也會丟掉工作。

  以及德國很快就會吞並奧地利,到時候連奧地利的猶太教授也會被人驅逐。到時候被德國驅逐的猶太教授人數會超過兩千人。

  那都是真正的教授。

  在目前德國、奧地利加起來國家承認的正規教授應該不到六千人,到時候驅逐兩千多正教授,德國真的是瘋了。

  他們不少人都掌握了德國很多機密技術,但也隻能是離開德國。

  這樣龐大的猶太科學家人群,張學文可不願意放棄。

  最少弄來四五百人以上。

  如果想要這樣,張學文知道就要好好地對待這一批專家。他們有自己的人脈,有自己的渠道。張學文希望通過他們給那些猶太科學家傳達信息。

  中國很好。

  所以張學文親自設宴款待這一批人。

  “總統先生,我隻想問一句話。”

  “弗蘭克教授,請說。”

  “我隻想知道,中國能不能提供我所從事研究需要的一切條件。”

  詹姆斯·弗蘭克。

  這是這一次代表當中,唯一的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身的科學家。他選擇中國的原因很多。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中國是大國,而且中國的政治穩定,很長時間沒有戰爭問題。

  這樣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穩步發展的國家,才能夠對他的研究有好處。

  他本人沒有太多的政治觀點。

  他本來並不在這一次納粹打擊的對象當中,但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學生一個個受到打擊,所以辭職,還批評了納粹政府。

  因此才會離開德國。

  “弗蘭克教授,這就要看你想怎麽選擇。”

  張學文笑著道:“如果弗蘭克教授是希望在大學一邊教書,一邊帶一些學生進行研究,那麽我們會安排我們中國最好的大學。如果弗蘭克教授隻是希望成立一個研究院,那麽我們就為弗蘭克教授打造一個我們能夠提供的最好的研究院。”

  基礎科學。

  中國這方麵落後很多,從現在開始中國要趕上。畢竟未來想要引領世界,或者說和美蘇這樣的強國競爭,那麽必須要有強大的基礎科學。

  但中國在這方麵的實力很差。

  畢竟中國的發展時間有限,和積累幾百年科學文化的歐洲相比差了很多。

  所以中國的工業實力達到一定規模,中國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之後,張學文也要往基礎科學投入一些錢。

  “當然,弗蘭克教授。我們中國的科學發展時間有些短,在很多方麵落後於歐美強國。這方麵我很抱歉,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諒解。但我們政府會竭盡全力滿足教授的要求。”

  “那麽如果我帶來一些學生和助手,中國政府能否給他們也提供職位。”

  詹姆斯·弗蘭克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就算不來中國也沒有問題。以他的水平,英國、美國都會給一個待遇。但是他的助手和學生就有問題。

  他的助手倒是可以給自己當助手,但他的一些學生隻是大學助教級別的。

  英美的大學不會接受。就算自己的研究團隊來說,英美也不會很喜歡。因為英美也有自己的一批人才。

  “當然沒有問題。弗蘭克教授的助手和學生,想要跟著弗蘭克教授繼續研究,那麽就跟著弗蘭克教授。如果有些人想要在大學教書,那麽我們會安排他們在大學當老師。如果有些學生是希望去研究其他的,或者是去工廠一線的,我們都會給安排。”

  張學文現在是怕人才不多,絕對不會嫌棄人多的。

  因為中國為了發展大學教育,準備繼續擴大大學規模。那樣需要的大學教授,普通的大學老師也很多。因此對於弗蘭克的助手和學生是絕對不會嫌多。

  “這樣我已經很滿足。”

  詹姆斯·弗蘭克點頭,非常高興張學文的回答。

  弗蘭克雖然選擇來到中國,但詹姆斯·弗蘭克心中沒有顧慮是假的。畢竟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度,他對於中國完全不了解。

  要不是因為德國的變故,他怎麽會來到中國。

  不過這一次來到中國,他還是比較滿意。畢竟張學文這個中國大總統親自出麵接待他們,還有大堆的中國高官、學界大佬都來作陪。還親自回答了很多他們的疑問。

  尊重。

  可以這麽說。

  在歐洲其實很早就有排斥猶太人的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更是非常嚴重,二十年代發生了好幾次的排斥猶太人的事情。

  目前世界上出來了很多猶太難民,就是那個時候出來的。

  一直到現在。

  因此對於目前的猶太科學家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尊重。中國政府表現出來驚人的尊重來。

  其他人也是感受到了。

  久違的尊重。

  …………

  “也就是說基礎的研究已經成功,飛機可以上天。”

  “是。”

  鄧演達麵對張學文還是有些緊張。

  畢竟是麵對張學文。

  張學文政府機構的不少人,要麽是當年跟張學文一起領導辛亥革命的人,要麽就是原北洋集團留下的人才。因此雖然認為張學文這些年的權威越來越盛,但還是比較平和。

  但鄧演達不同。

  雖然鄧演達也參加過辛亥革命,但當時的他才十六歲。到現在也不過是混到了少將,雖然馬上就要成為中將,但地位還是太低。

  麵對張學文怎麽可能不緊張。

  畢竟張學文從辛亥革命的時候開始崛起,在國家大總統的位置上就待了二十年時間。當然鄧演達也不是第一次見張學文,但每次見張學文的時候,鄧演達還是非常小心。

  “擇生,基礎的研究成功,那就是大發展。”

  噴氣式飛機。

  其實張學文本人對於軍隊裝備問題並沒有太多的研究。但最起碼一些大方向是知道的。就如飛機未來的方向就是噴氣式飛機,海軍未來的方向是航空母艦,還有未來是導彈的世界等等。

  因此每個時間點上,張學文都是選擇最適合的。

  就如海軍發展上,中國軍隊也不是沒有爭論。但張學文其他不管,但對於航空母艦的發展卻是一力支持。而這一次飛機的發展上,張學文也是一力支持發展噴氣式飛機。

  所以才會立項。

  現在噴氣式飛機的發動機已經弄了出來。當然這個時代的噴氣式飛機,在各方麵和後來無法相比。但就算如此,一旦中國的噴氣式飛機能夠服役軍隊,吊打大部分的現代飛機、甚至是二戰各國的飛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為這就是飛機的發展趨勢。

  “什麽時候能夠量產。”

  現在的中國工業基礎已經很雄厚。很多東西隻要下決心,從實驗室進入工廠問題並不是很大。以前任何東西想要量產,對於中國都很困難。

  但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

  如果現在真的打仗,中國一年生產上萬架飛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中國工業的實力。

  “現在問題還很大。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完善,我想量產最短也需要兩年以上。”

  “兩年?”

  張學文想了想,道:“可以。兩年不算很長,我們可以等。”

  兩年。

  兩年後才是1935年,就算再晚也是1936年、1937年。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軍隊真正的重視噴氣式飛機。等到他們開始重視,開始發展噴氣式飛機的時候,中國的噴氣式飛機已經可以上天。

  這個東西,就算是歐美工業強國,想要發展也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夠裝備部隊。

  到時候中國已經是走在了前麵。

  “他們有什麽需要。”

  “現在的問題是,想要進行完善,就需要很多部門的合作。重慶飛機研究院一家很難完成。可是幾個部門一起合作……”

  “恩。”

  鄧演達沒有說完,張學文已經明白是怎麽一回事情。

  因此張學文想了想道:“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很多次。現在國防武器的研究越來越正規化,是需要一個部門領導。總裝備部好幾個部門都和他們有關係,但都無法領導,造成的問題也多。擇生,離開軍事指揮崗位,你認為如何?”

  鄧演達現在是少將,目前在軍委擔任參謀,在總裝備部隻是臨時借調。是為了協調總裝備部和西南軍區的裝備問題,才臨時在總裝備部。

  因為西南軍區未來是主要方向,所以鄧演達這個在軍委也有一些關係,而且出身西南軍區的人最適合進行協調。

  可是鄧演達之前一直是一線將領。

  而且三十八歲的鄧演達,隻要熬兩年資曆,就能夠成為中將。四十歲的中將,在目前的中國軍方絕對是上升勢頭很迅猛的將軍。

  回頭就能夠成為軍區參謀長,未來成為軍區司令,以至於進入軍委擔任副主席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他年輕。

  “離開軍事指揮崗位?”

  “對。”

  張學文點頭,道:“我準備在總裝備部下麵設立一個國防科委,專門負責國防武器的研發。我想你來負責這個部門。這個機構可不容易出現成績。而且就算出現成績,你以後想要繼續升級,不是那麽容易。相比起軍事指揮崗位,不容易進入軍委領導崗位。”

  “總統,我願意接受任命。”

  鄧演達立馬站起來。

  “你可要考慮清楚。”

  “為祖國的國防科研獻身,是我的榮幸。不過總統,我這個部門是隸屬於總裝備部,經費怎麽計算。而且很多科研單位是不屬於總裝備部的,協調上會出現問題。”

  總裝備部是管轄中國目前大部分的武器製造公司,但是目前中國的科研單位有些鬆散。有的科研單位是隸屬於工業部,是當初為了發展工業,工業部匯集技術人才成立的。

  有些是隸屬於教育部,主要是匯集了目前中國的大學校園成立的。當然還有一些是隸屬於機械部,因為機械製造一廠、二廠、三廠他們的技術力量很強,他們有屬於自己的科研單位。

  當然實力最強大的,技術積累最多的應該是隸屬於軍委下屬的科研單位。

  反正林林總總很多。

  中國的科研單位各有自己的隸屬,各有自己的特點。工業部和機械部下屬的科研單位,他們工程能力極其強悍。而教育部下屬的科研單位依托大學,人才儲備很出色。而軍委下屬的科研單位,則是技術積累強悍。

  可正是因為他們各有各的歸屬,所以協調起來非常困難。

  鄧演達的考慮也是正確的。

  畢竟這麽多的科研單位想要一起配合,那麽一個總裝備部是無法協調這麽多的科研單位。總裝備部甚至連軍委下屬的科研單位也不可能全都管轄,更何況還是總裝備部下麵的一個國防科委。

  因此張學文點了點頭。

  “這個問題說的不錯,我會和其他人商量一下。不過你先有這方麵的心理準備。”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