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納粹上台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7      字數:5841
  “愛因斯坦先生,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

  “總理先生,請說。”

  “剛剛接到了消息。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希特勒正式成為了德國總理。”

  這是返回德國的船。

  愛因斯坦,還有一些歐洲代表陸陸續續離開中國。愛因斯坦坐的船剛剛從中國出發,就聽到了讓他非常失望的消息。

  希特勒?

  納粹黨?

  愛因斯坦立馬反問道:“總理先生,這不是開玩笑?”

  “是的。”

  廖仲愷表現的很遺憾的樣子,但心中卻是非常高興。這一次廖仲愷表麵上是以中國副總理的身份去歐洲各國訪問,其實目的就是為了去看看歐洲的情況。特別是為了德國的事情親自去歐洲。

  當然也是為了顯示中國的誠意,廖仲愷這個目前總理排名第二的副總理,親自來到歐洲。

  早幾年前開始,中國就往歐美國家大規模派遣留學生。更是利用這樣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和歐洲的猶太科學家接觸,取得他們的好感。

  做了那麽多動作,不就是為了這一天。

  如果希特勒不上去,那麽計劃怎麽實施。希特勒不上去,那麽德國政府依舊重視那些猶太科學家,那麽中國哪裏會有機會。現在希特勒終於上去了,納粹黨終於上去了,對於中國的計劃來說實在是太好。隻是在愛因斯坦麵前不能表現出這種興奮。

  這一點城府,廖仲愷還是有的。

  畢竟廖仲愷也是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到現在成為了總理排名第二,是未來接任總理位置的熱門人選之一。喜怒不形於色是最基本的本事。

  “愛因斯坦先生,我也讀過《我的奮鬥》這本書。希特勒應該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他的納粹黨貌似對於你們猶太人不是很友好。我認為你應該要早早地做好一些準備。”

  愛因斯坦沒有說話。

  隻是臉色非常難看。愛因斯坦就算不是猶太人,他和希特勒之間的關係也不好。他作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幾次在公開場合抨擊過納粹黨的主張,也抨擊過希特勒。

  因為希特勒和納粹黨對於愛因斯坦都是相當不喜歡。

  當然愛因斯坦最怕的不是自己的安危。

  他最擔心的隻有一個。

  那就是德國要何去何從,歐洲會不會再次打仗。愛因斯坦對於德國是有感情的,畢竟他在德國多年,德國也是愛因斯坦的一個祖國之一。而且愛因斯坦更是一個反戰的人。因此他真的很擔心希特勒成為總理之後德國的未來,歐洲的未來。

  看到愛因斯坦陷入沉思,廖仲愷沒有打擾他。

  而是留下愛因斯坦一個人之後,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之內。

  “仲愷,愛因斯坦什麽反應。”

  “沒什麽話,隻是臉色非常難看。”

  這一次去歐洲,廖仲愷是帶著中國學界的一些人一起去的。特別是帶著中國主要大學的一些負責人,包括北大校長馬君武,清華校長梅貽琦,中國石油大學校長李四光等人。

  因為有些時候他們出麵邀請一些猶太科學家擔任大學教授,擔任大學研究院的負責人,都比廖仲愷親自出馬好了很多。

  “應該會如此。”

  “幾位,這一次我們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一旦德國真的出現對於猶太科學家的排斥,那麽我們就要迅速行動。聘請這些猶太科學家到我們國家,願意當大學教授的就讓他們當大學教授。想要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的,國家會給他們配備一個研究室,包括給他們配備助手、學生等等。反正先把人弄到中國再說。然後讓我們的學生,和他們好好學習。大大提高我們國家的基礎科學。”

  偷搶拐騙。

  隻要能夠從歐洲引進中國需要的專家教授,那麽中國就是勝利的。

  “仲愷,你放心。我們明白你的意思。”

  這樣直接叫廖仲愷字的,也隻有北大校長馬君武。畢竟廖仲愷現在是副總理,已經很少有人直接這樣叫廖仲愷。

  不過馬君武大大咧咧。

  這麽多年這方麵還是沒有辦法。而且馬君武當年在革命黨的資曆,以及作為北大校長親自領導了“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學界也是大名鼎鼎。

  馬君武就是在張學文麵前,也是直接稱呼張學文的字,更何況是其他人。

  “為了我國的教育,我國的科學發展,這一次我們要全力以赴。”

  …………

  “樹人兄。”

  “仲愷,厚山。”

  1933年5月。

  一行人終於來到了法國,吳玉章親自過來接人。愛因斯坦來到法國之後,立馬就表示自己反對希特勒,反對納粹上台的公告。表示納粹上台,自己永遠不會回到德國。

  在法國記者麵前猛烈抨擊希特勒和納粹黨。

  也和廖仲愷、馬君武他們分手。

  離開的時候廖仲愷對愛因斯坦表示,中國永遠歡迎愛因斯坦的到來。如果愛因斯坦想要離開歐洲,完全可以選擇中國作為落腳地。

  中國願意支持愛因斯坦的一切科學活動。如果想要當老師,那麽中國的大學他可以隨便挑。如果想要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中國會專門給愛因斯坦建設研究機構。

  “樹人兄,我們進去詳談。”

  吳玉章一直都在負責中國在歐洲的留學生事務,也擔任過駐法大使這些職務。在引進歐洲科學家的時候,吳玉章也是中國在歐洲的總負責。

  這幾年一直都活躍在歐洲教育界。

  對於目前歐洲的情況非常熟悉,和不少歐洲科學家的大佬人物,也是比較熟悉。

  “請。”

  廖仲愷是比較著急。

  畢竟路上耽擱的時間有些長,足足用了四個半月的時間,才來到了歐洲。雖然一直用無線電和國內、歐洲聯係,但具體情況如何變化,他不可能完全掌握。

  這一次親自出馬,如果沒有任何的成果,廖仲愷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

  而且廖仲愷也知道。

  相比起自己來說,仇亮、譚延闓他們也非常有能力,資曆也不比自己差。更重要的是他們作為和張學文一起從西南崛起的政治人物,在人民黨內勢力龐大。說實話硬實力是超過自己的。

  可是這一次總理排位的時候,廖仲愷成為第二,張靜江成為第三。

  廖仲愷明白,這是因為仇亮、譚延闓他們都是湖南人。張學文在有意無意的進行平衡。自己這一次一定要成功,這樣才能夠更加穩固自己現在的位置。

  未來才有可能接班李燮和。

  所以他比誰都著急。

  “納粹政府開始了他們的種族主義主張。就在4月7日,德國政府頒布了所謂《重設公職人員法》,宣布解聘所有與納粹主義原則不相符合的公職人員。這是翻譯好的條文。”

  吳玉章拿出了已經翻譯好的中文條文。

  雖然今天來這裏的大部分人都懂外語,但吳玉章還是都翻譯中文,交給了大家。

  廖仲愷拿過來看了看。

  主要有四個條文。第一:凡屬共產黨或共產主義輔助性組織的成員;第二:凡在未來有可能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或共產主義性質活動的人;第三:凡在迄今為止的活動中不能證明自身會隨時、無保留地支持這個民族國家的人;第四:凡屬非雅利安血統者;這樣的公職人員都將解聘。

  當然還有例外的條件。

  特別是第四項非雅利安血統者當中三種人能免於解聘: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線戰士、1914年8月1日以前就在為國家服務的公職人員,或是一戰中陣亡將士的父親或兒子。

  公職人員,也包括大學。

  “具體情況如何?”

  “我從德國那邊拿到了大致的名單。涉及到這一次《公職人員法》當中的大學教授,總共有1145名大學教師,百分之九十都是猶太科學家。其中有313名正教授,109名額外教授,284名非公職性的額外教授,75名榮譽教授,322名編外講師,11名練習課和外語課講師,13名臨時委托性的代理講師和18名尚未被正式確立職位的人。目前德國大學的各類正教授與額外教授總計為4482人,而因為這件事情波及到的大學正教授和額外教授總共781名,即占整個教授集團的17.4%以上。”

  “瘋了,德國真的瘋了。”

  廖仲愷和下麵的那些大學校長、以及一些中國科學家都是一片駭然。

  德國真是瘋了。

  竟然驅逐這麽多的大學教授。

  這些人可都是德國教育的頂梁柱,就這樣被德國大學解聘。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大學教授都要被德國大學解聘。

  “就在十天前,所有的德國大學向希特勒政府表達了集體的忠誠,然後按照政府發布的條款,把那些人都驅逐出大學。在德國科學界隻有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爾向納粹當局抗議這場清洗運動給德國科學造成的損害。不過你們知道希特勒是怎麽回答的。”

  吳玉章一臉苦笑道:“希特勒回答:即使是為了科學,我們的民族政策也不會因此而撤銷或改變。如果驅逐猶太科學家意味著現代德國科學的毀滅,那就讓我們在以後的歲月裏,在沒有科學的狀況下,推行我們的民族政策吧!”

  “瘋子,這是一個瘋子。”

  李四光一臉震驚,隻能是不停的表示瘋子。

  目前中國是因為缺少人才,所以各部門都為了搶人才天天打仗。鬧到教育部,鬧到工業部,鬧到國務院,最後有門路的甚至鬧到張學文那裏。

  甚至中央部委之間,也為了搶奪人才大打出手。

  但德國擁有如此強大的科學實力,卻是往外驅逐這些頂級科學家。

  “那麽這些被解聘的教授呢?”

  “他們還在觀望。但現在經濟不好,他們的生活隨之就出現問題。他們當中不少人的生活會陷入困境,因此他們很快就會做出選擇的。”

  “他們會去哪裏?還有多少國家看上了他們。”

  “並沒有多少國家。甚至很多國家並沒有引入他們的想法。”

  “怎麽可能?”

  廖仲愷愣住。

  來歐洲之前,廖仲愷是做了攻堅戰的準備。因為德國畢竟是白人國家,畢竟是歐洲國家。一旦搶奪人才,美國、英國、法國這些國家的吸引力應該是遠遠超過中國。

  可是吳玉章竟然說其他國家並沒有打這些人的主意。

  怎麽可能。

  這裏麵有很多世界知名的科學家,甚至有不少是某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光是有實力拿到諾貝爾獎的,也有二三十人。

  這是一批什麽質量的科學家。

  “真的是如此。除了那些最頂尖的科學家,那些有資格拿到諾貝爾獎的頂級科學家受到一些邀請之外,其他的大學教授都很難找到工作。”

  “為什麽?”

  “因為目前除了英美之外,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很多國家的大學都是政府控製的。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大學也有他們自己的一套用人手段。因為別看這些德國教授在德國大學是教授,但是到法國和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很難重新拿到這樣的資格。去那些國家的大學,頂多能夠做一個講師,想要重新成為一個教授,需要經過他們國家高校長時間的考察和評定。”

  廖仲愷點頭。

  其實中國的大學也是如此。中國這邊對於大學教授的評級是有他的一套標準,不可能隨隨便便來一個人就給他教授的資格。法國這些歐洲大陸的國家也是如此。

  而這一次被辭退的德國大學的教授,都是德國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實力的教授。

  很多在德國的時候,甚至是負責大學的一些研究工作,是德國科學界的大人物。這樣的人物跑到歐洲大陸隻是當一個大學普通老師,他們怎麽可能願意。

  “因此能夠不受政府體係的限製的隻有英美大學。英美大學都比較自由,可以用很高的待遇引入他們。但是自從經濟危機以來,歐美大學學生數量驟降,基本上每個大學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目前英國在校的大學生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隻有中國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十分之一上下。而中國目前各種形式在英國留學的學生就有上千人,可以想象現在英國大學生的數量。因此自從經濟危機之後,英國的大學老師的數量已經很多年沒有增長,這幾年甚至有倒退的趨勢。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也不可能去引進德國大學的教授。因為就算德國教授來了,也不可能給他們安排工作。其實美國那邊也是如此。這幾年美國也是深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大學的學生數量也根本沒有增長。因此美國大學也不可能給德國教授提供幾百、上千個大學教授的位置。”

  “原來如此。”

  廖仲愷越聽越興奮。

  來之前本來是很擔心,沒想到情況比預想的好了很多。很明顯這幾年英美的大學根本就沒有發展,因為經濟的原因,大學生數量反而是下降的趨勢。

  而中國不同。

  中國是窮,中國的科學技術也差,特別是基礎科學很差。而且中國的大學在世界上也是籍籍無名。可是中國的大學這幾年是猛烈的發展,大學生數量增加也很快。中國現在是因為缺少大學老師,大學才無法大規模發展。

  現在中國每年的留學生數量就在六千人上下,全世界的中國留學生加起來快有五萬人。這裏麵有攻讀歐美大學本科的,也有攻讀歐美大學碩士,甚至還有攻讀歐美大學博士學位的。

  成了鮮明的對比。

  甚至在有十年,估計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數量,甚至比歐美大部分國家還要多。其實現在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已經是超過了英法德這些國家。隻不過中國的大學教育比較晚,所以大學畢業生的整體數量比不上英法德他們而已。

  正是因為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很快,所以中國是可以消化這些專家教授的。中國卻能夠給這些德國教授提供最好的經濟條件,給他們最大的尊重,給他們最大的支持。

  現在不少德國教授吃飯都困難,而英美法這些國家都各有各的問題,這可真是天賜給中國的好機會。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

  “什麽?”

  李四光聽完之後也是發表自己的看法。

  “英國教育和德國的教育有很多不同。英國大學的‘民族精英教育理念’將‘培養國家領導者’作為其教師義務的重要目標。相比起來,德國大學受洪堡教育思想的影響,是將科學研究放在教師義務的第一位。這方麵來說,雙方的教育也是格格不入的。其他國家的教育也是如此。”

  “恩。”

  廖仲愷聽大家的話,不停地思考下麵的事情。很快他問道:“這些教授都是什麽方麵居多。”

  “這方麵我也做過調查。這一批人當中,以三方麵的教授最多。第一個方麵是自然科學家,他們人數最多,超過四百多人。以數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為主。第二個方麵是醫學家為主,人數幾乎和自然科學家一樣多,也是超過了四百人。第三方麵就是社會科學家,主要是經濟學家和法學家為主。還有一方麵來說是人文科學家,主要是語言學家為主,人數隻有幾十人。”

  “都是人才,人才。”

  廖仲愷心中大喜。

  中國現在的工業發展很快,但這些隻能算是工程類。中國的基礎科學方麵是非常落後的。如果能夠帶走上百名德國的自然科學家,那麽中國的基礎科學一定會有大大的發展。

  還有醫學家。

  中國目前的醫學情況,主要是大規模的培養醫生、護士,以及為了提高中國的衛生狀況而努力。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普及醫療知識、普及基礎醫療才是最重要。

  因此在醫學研究方麵是比較落後的,甚至可以說是很落後的。

  包括醫藥的研究方麵。

  不過德國這邊不同。德國的醫學研究、醫藥開發,都非常出色。這一批被解聘的德國醫學家,對於中國絕對是雪中送炭。

  至於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國自有自己的曆史,有自己的文化傳承。願意去中國的不會拒絕,但也不會下力氣引進他們。

  廖仲愷這一次主要目標依舊是自然科學家和醫學家。

  “不過這些人現在並沒有立馬要離開的打算。他們不少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對於德國還是很有感情。而且他們在德國一向工作穩定,社會地位也高,並不是很希望顛沛流離的生活。因此他們都想看看事情是不是還有轉圜餘地。”

  “恩,這是正常的。但他們估計要失望,納粹是不可能改變政策的。”

  可以理解。

  如果可以誰願意背井離鄉。

  “我們還是要加快動作。這樣我們立即出發去德國,跟德國的留學生組織聯係。這一次我們需要這些德國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