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開戰?
作者:隨遇而安寫手      更新:2022-03-25 13:36      字數:3790
  “民心可用。”

  張學文看著報紙笑了笑。

  打仗可不是鬧著玩的。就算是規模再小,那也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因為任何的戰爭隻要是打起來,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於目前發展正常的中國來說,戰爭更是如此。因此戰爭之前放放風聲,讓中國人自己也有一些心理準備,這是必要的。

  因此接連幾天中國的報紙,特別是《人民日報》對於華人在越南的情況來了係列的報道。言辭也是一次比一次嚴厲。

  調動一下國內民眾的情緒。

  做的還是不錯。

  幾天之內國內很多報紙已經開始對於這次的事情進行各種評論,很多人要求法國解釋。當然驕傲的法國肯定是不會搭理他們,他們連中國外交人員都不搭理,他們這些人算什麽。

  到了這個時候憤怒的中國人連目標都沒有。

  和美國、日本關係不好的時候,他們可以拒絕美貨、日貨,甚至包括英貨。

  但是法國貨?

  抱歉。

  目前中國市場還真是找不到什麽法國貨。其實也有,隻不過沒什麽名氣,占據的份額也太少。以至於國內百姓想要找一個發泄情緒的地方,都找不到。大家的憤怒是慢慢的走到頂點。

  這樣的情況對於中國已經足夠。

  有了民心,就有足夠開戰的理由。

  這一仗,張學文是一定要打的。殺雞給猴看,這個雞需要千挑萬選。美國、英國這樣的國家,那可不是雞。那很有可能是獅子,打錯了反而要被獅子咬一口。到時候狗屁沒有,還要被人家反推回來,到時候就變成非常尷尬的局麵。

  同樣日本也不是雞。

  至少目前不是雞。日本這個國家太瘋狂,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前,張學文是不會主動去攻擊日本。選擇日本,已經是因為中國有最正當的理由,有最大的把握。

  至於比利時、荷蘭這樣的,實在是太小,還不夠當雞。而且他們在遠東地區也是沒什麽實力,和中國也沒有太多的利益衝突。沒什麽事情,就沒有必要和他們打仗。隻有法國這個高盧雞,才是最適合的。首先法國是歐洲強國,更是世界老牌帝國主義國家。

  在歐洲大陸一直是稱王稱霸。

  一戰結束之後,更是從德國手中拿走了大批的殖民地,以及割走了德國的領土。弄的現在的法國是世界上殖民地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英國。而且法國的統治範圍達到了曆史最鼎盛的時候。

  而且德國被打趴下,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巨大。

  就算是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是足夠。大家都承認法國是世界大國,世界強國。

  可惜這都是表麵上的。法國目前的實力和他的影響力完全不匹配。法國一戰之前的人口不到四千萬,大約是三千八百萬到三千九百萬之間。但是在戰場上陣亡的法國官兵就有一百三十多萬,受傷的兩百多萬,也就是付出了近三百五十萬的傷亡。這個僅僅是軍人,還有大堆的平民傷亡,法國一戰傷亡在五六百萬人。

  如果加上法國殖民地軍隊的傷亡,那真是慘烈不堪。

  而且法國近百分之二十的國土直接變成一片焦土,特別是法國北部是一戰的主戰場,損失巨大。那一片地方完全需要重新建設。

  四年的戰爭讓法國整整一代年輕人大部分不是陣亡就是受傷。這樣的損失不要說是幾年,就是十年都補不回來。光是舔傷口,重新恢複正常情況,就要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是半個世紀這樣的時間單位。

  沒有這樣的時間,法國人口結構是不可能重新恢複正常。

  也就是說表麵上看起來法國現在打趴下老對手德國,影響力增加。其實說實話現在的法國和戰前相比,連他一半的實力都沒有。法國鼎盛的時候,在遠東都沒有多少軍隊,現在在遠東更是沒有實力。

  這樣的才是最適合殺雞儆猴的那隻雞。

  有名望,但缺少實力。

  好好的教訓法國人,也讓剛剛把注意力移到遠東的英國也消停消停。告訴他們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七年前的中國。現在是1921年,不是1914年。

  “這一次應該要跟法國好好談談,收回滇越鐵路和廣州灣。徹底斬斷法國在我們的勢力範圍。”

  禹之謨都開始考慮後麵的事情。

  法國目前外強中幹,這一點大家都明白。目前法國在印度支那,也就是後來的越南、老撾、緬甸三個國家擁有兩個團的兵力。

  法國人統治這裏是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

  越南分成三塊,他們直接占領南圻和北圻,也就是越南的北部和南部。然後在中圻保留阮朝這個傀儡王朝。接下來就用阮朝的軍隊來對付老撾和緬甸,因越南人口比較多,老撾和緬甸的人口比較少。

  用這樣的方法來統治印度支那。

  不讓三個國家合作,反而不停的造成三國的矛盾。自己非常樂意當一個裁判員。

  而且法國的兩個團都是外籍兵團,阮朝也沒有多少部隊。中國這一次目標就是打掉阮朝的部隊和法國兩個團的部隊,當然第一階段的目標就是攻下河內。河內就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所在的地方。然後在越南、老撾、緬甸,給當地的反抗力量支援一些武器。

  讓法國人去跟他們玩。

  “對。沒什麽可商量的。當年滇越鐵路死了多少中國人,早就應該收回來。還有廣州灣,那是一個最好的海軍基地。以後我們成立海軍南海艦隊,廣州灣是最適合的。”

  大家都是同意。

  廣州灣,就是後來的湛江。目前讓法國那樣占領,在廣東來說都是比較富裕的地方。湛江是一個作為海軍基地最適合的地方。

  “不過也不能這樣就出兵。”

  陸征祥頓了一下道:“我們是不是下個最後通知什麽的。然後再出兵,這樣好像更加名正言順一些。”

  “不錯。”

  張學文點點頭。

  就算是打仗,也不能忘了規矩。特別是對手比較弱的時候,更是沒有必要遮遮掩掩。

  “這樣,外交部給越南阮朝下一個最後通牒。讓他們趕緊把沒收的土地交出來,把關進去的華人放出來。還要對他們進行賠償,政府要道歉。做出這個決定的官員必須要辭職。給他們三天時間,如果三天之後還沒有消息,我們就要采取斷然措施。”

  “這個好。”

  …………

  “埃斯頓爵士,你怎麽看這個最後通牒。現在邊境線上中國軍隊調動頻頻,他們不會真的要打仗吧?”

  瑪德雖然在顏惠慶麵前趾高氣昂,心中也是瞧不起中國。

  但是真當中國開始下最後通牒,邊境線上軍隊調動頻頻之後,立馬就手忙腳亂。中國對於軍隊的調動根本就沒有隱瞞,光明正大的利用鐵路調動兵力,調動輕重武器。這個時候差不多所有人都接到了這樣的消息。就如曾紀澤評價法國人一樣,法國人欺軟怕硬。

  雖然不全是正確的,但也部分說中了法國。

  本來沒把這件事情當一回事情的瑪德,看到中國軍隊的調動,根本就無法入睡。

  緊張。

  瑪德突然之間真的非常擔心。

  如果真的和中國發生衝突,這絕對不符合法國的利益。畢竟法國剛剛打完慘烈的一戰才過了兩年時間,還沒有恢複元氣,甚至法國經濟現狀非常低迷。如果再跟中國打仗,絕對不是法國能夠接受的。

  特別是國內絕對不會有人同意。一戰之後包括法國總統,還有總理都是溫和派,也就是希望用談判解決紛爭的意見占據上風。

  法國人也不想打仗,所以持有這樣意見的政治人物更受法國人的支持。

  埃斯頓打了個哈欠,並沒有任何的著急。

  當然。

  埃斯頓也不著急。什麽叫死道友不是貧道,英國和法國就是如此。他們在一戰當中並肩作戰,在法國到了1918年已經無力再戰的時候,全靠著英國軍隊在西線穩住陣腳。

  而起初英國陸軍規模有限的時候,在陸地上牽製德國最大兵力的就是法國。

  但那又如何?

  等到打敗了德國,打趴下了德國之後,雙方自然而然就分道揚鑣。法國考慮的是自己怎麽獨霸歐洲大陸,讓英國從歐洲大陸滾蛋。英國現在考慮的就是怎麽去削弱法國。最好讓法國和德國一樣,那麽英國最高興。而且英國目前對於中國的外交也是拿捏不定。

  一戰的損失太大。

  目前歐洲普遍都是厭戰情緒。

  二戰之前的英法綏靖政策,那是有深厚的民意基礎。英法兩國都被一戰的殘酷給嚇著了,都不願意打仗。現在讓他們打仗,他們的選擇絕對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中國,他們是瞧不起。

  因為印象當中的中國是被他們幾千人攆著跑的。可是英國不是傻子,中國自從人民黨入主之後,對於軍隊的建設抓得很緊。看看高爾察克幾十萬部隊擁有的武器就知道。

  步槍開始機槍、迫擊炮、山炮甚至重炮都有。

  中國這些年發展很快。

  和這樣擁有百萬軍隊的大國,聰明的英國是不會輕易開戰的。但讓英國輕易的吐出那麽多的利益,他們也是不甘心。所以他們才會在東南亞慫恿法國,在法屬印度支那開始對華人富商下手。

  就是想看看中國的反映。

  以此來確定他們的政策。打?英國人巴不得打一場,看看中國軍隊的實力,以及中國政府的態度。

  “瑪德伯爵,難道你們法蘭西共和國還會害怕中國軍隊?”

  埃斯頓用蔑視的語氣說話。

  讓瑪德是大怒。

  法國是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陸軍更是歐洲大陸最強悍的。你們英國陸軍是個屁,我們法國陸軍自從拿破侖時代就是所向披靡。

  埃斯頓並不在乎瑪德生不生氣。

  因為法國已經派出法國駐中國的全權公使,未來埃斯頓要打交道的不是眼前的瑪德,而是新來的公使。所以繼續道:“他們就是虛張聲勢。難道你作為法蘭西共和國的代表,還害怕中國不成?”

  其實埃斯頓也並不確定。

  因為他剛剛接替朱爾典沒有多久。朱爾典一是年紀大了,二是因為在中國的外交屢屢失敗,所以已經回國。埃斯頓剛來,和人民黨的接觸有限,並不是很清楚人民黨的作風。既然無法確定,埃斯頓就告訴法國人,不要擔心。

  其實英國是真想看看中國和法國打一仗。

  最好法國派出遠征軍來到遠東和中國好好的幹一仗。雖然知道這個不現實,但如果真的這樣,英國就會真的彈冠相慶。

  “我們怎麽會害怕中國。”

  瑪德立馬否認、

  但心中總是打鼓。英國人太狡猾,看來自己要給國內打電報,看看他們是什麽意思。如果真打起來,法國在遠東的這點實力,還真不一定能夠幹過中國人。

  因此瑪德道:“埃斯頓爵士,打擾了。”

  “沒事。英法兩國是朋友,有事情就應該互通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