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李善長
作者:我是森林木      更新:2022-02-17 19:28      字數:2074
  怯列和他僅存的親衛,好似瀕臨絕境的野獸般嘶吼起來。

  朱武靜靜的看著,目光冷了下來。

  蒼狼?豬羊?

  笑話!

  今日,俺便讓你知道,為何俺們漢人才是這片大地的主人!

  他沒有動,隻是用關刀向怯列指了指。

  不遠處,帶著騎兵重新列隊的宋清,擦了一把臉上的血,朝朱武點了點頭,“兄弟們,殺韃子啊!”

  “殺韃子啊!”他身邊百騎呼喝。

  “殺韃子啊!”前後方向宋平和郭興帶著麾下兩百人呼喝。

  “殺韃子啊!”千軍呼喝!

  這些呼喝從四麵八方匯聚起來,最終形成了一道驚天動地的洪流,將怯列和他的殘餘親衛衝擊的麵色蒼白,顫顫巍巍。

  也將潰敗的官兵們,最後一絲抵抗的士氣衝擊的幹幹淨淨!

  “俺是漢人,俺降了。”

  “別殺俺,俺也是漢人。”

  “俺也降了。”

  “降了!”

  “降了!”

  兵器落地的聲音絡繹不絕。

  轟隆隆,轟隆隆……

  宋清帶著騎兵向怯列和他僅存親衛衝去。

  “殺!”

  怯列舉起了刀,帶著名叫“猙獰”的麵具,和剩下的一百多親衛,嘶吼著迎向了宋清。

  “俺是蒼狼的子孫,就算死也不能死的窩囊!”

  然後,他就被宋清一矛挑飛了起來,這位蒼狼的子孫在中原大地上靠著吸漢人的民脂民膏活了幾十年,早已沒了搏擊狂風暴雨,在荒野中為了一口食物去廝殺的野性和實力。

  什麽蒼狼的子孫,如今也不過是一隻肥碩的家犬而已!!!

  簡單的打掃了一下戰場後,朱武馬不停蹄,押著降兵來到定遠城下。

  …………

  定遠城下,戰旗迎風做響,上書一行大字——江南兵馬大元帥朱,這是朱武暫時給自己定的頭銜。

  官兵的降軍被黑旗軍士卒押著,來到城前,大聲勸說著城上的人開城門投降。

  剩下的兵馬集結成四個嚴整的方陣,對著定遠虎視眈眈,朱武心中豪氣萬丈。

  七年之前,他即便打贏了官兵,依然如喪家之犬逃到江南,隱匿身份生存。

  七年之後,他連取金陵、當塗、常州,整個江南也將是他的囊中之物。

  如今,再取定遠,在江北也即將有了一塊根據地。

  “大帥,何時攻城?”

  宋清在一旁問道,躍躍欲試。

  朱武端坐在馬上,遙望著定遠城頭,身邊一個騎在毛驢上的文士打扮的人忙勸說道:

  “大帥,俺們定遠城小兵寡,且官軍剛剛被大帥大敗,此刻城上之人見到降兵定是人心惶惶,不如再等一會兒,讓俺去勸降,定能為大帥和平取得此城。”

  此人名叫李善長,字百室,是定遠當地人,出身大戶人家,在當地頗有名望。

  怯列成了運糧官後,不耐煩那些繁瑣事務,便找了李善長當自己的幕僚,專門處理雜事。

  這個李善長也確實有本事,將一應事宜處理的井井有條,讓怯列都動了將其招攬入麾下的心思。

  可惜,想法尚未實施,怯列就死了。

  李善長自不會為怯列盡忠。

  事實上,他就是第一批投降的人之一。

  隨後立刻找到朱武毛遂自薦。

  當朱武聽到李善長這個名字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不是自家三哥未來的宰相麽,似乎還封了個什麽han國公,不夠最後的結局也老慘了……

  也罷,這個牆角我挖了,以後讓你有個好結局。

  說實話,朱武以前讀明史時便覺得李善長死的挺冤枉的,是自家三哥小心眼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受牽連而處死者甚多,李善長作為胡惟庸的舉薦者,也被牽扯進來。

  但朱元璋覺得李善長乃是老臣,不會背叛自己,於是大筆一揮,將李善長的名字從株連名單中劃掉。

  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實為胡惟庸的黨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長的麵子上又給了個人情——下詔免死,隻是將他們罷官安置在崇明。

  但是,事後李善長竟沒有表示感謝,朱元璋因而懷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四月,京城有百姓受胡惟庸案株連而被發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

  太祖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

  於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當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占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

  朱元璋頓時想起了當年李善長不識好歹的事。

  於是,朱元璋便連同李善長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並處死。

  當然了,這其中也有李善長自己的原因——

  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有些小心眼,待人較為苛刻。

  洪武朝參議李飲冰、楊希聖,隻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權威,李善長馬上將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們兩人。

  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爭論法令,以至於辱罵劉基,劉基內心不安,便請求告老還鄉。

  之後李善長的權勢地位到了頂點,心裏慢慢變得傲慢起來,再加上年紀也大了,人也有些昏聵,使得朱元璋開始對他有所反感。

  不過李善長雖然小心眼,卻也從不做誣陷害人之事,他舉報李飲冰、楊希聖,也是對方確有錯處。

  罵劉基隻是理念不合。

  劉基告老還鄉其中不僅有李善長的緣故,同時也有朱元璋的原因。

  朱元璋當年打到江南,聽聞劉基名聲,派人招攬他時,劉基三番五次推脫,之後算是被強招過來的。

  朱元璋得了天下後,性子也變得格外剛愎,施政手段也越發剛猛,動輒株連,劉基心中不免害怕。

  於是早就起了跑路的心思。(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兄弟們啦,鮮花、收藏、打賞走起,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