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鐵第三部第22章總第四百二十三章
作者:何斌      更新:2020-03-02 05:57      字數:2191
  軍部走了,暫九軍的主力走了。這麽長的一條防線,就扔給梁紅玉這麽一個新組建的獨立混成旅。這才真的讓她捉襟見肘。

  但梁紅玉並沒有膽怯。古人雲:初生牛犢不怕虎麽!梁紅玉認為這才具有挑戰性。她相信她能下好這盤棋。

  不過現在她還缺乏底氣。畢竟她所麵對的將是日軍的一個精銳師團呀!軍部留下佟副官幫著她協調炮營、機槍營、特務營、工兵營等。

  其實也用不著協調,這些部隊雖說不是紅玉獨立團的,但紅玉的父親是軍長,哪個敢不聽話呢?所以佟副官在這裏隻呆了一天,就匆忙趕部隊去了。

  幾天後,新兵到了。梁紅玉並沒有急著把他們分下去,而是在一起集訓了幾天。

  這些新兵可沒有皖贛古道阻擊戰後,補充的那些新兵純。幾天的集訓,梁紅玉發現裏麵有不少的兵痞子,沾上的惡習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兵痞子,短期內要改造好他們是不可能的。要不是軍情緊急,她是會一個不剩地把他們退回去。盡管這祥,為了部隊的戰鬥力著想,她還是清退了上十個。

  接下來的事便是戰前訓練。她按照父親的囑附,將新兵們編入老部隊,與老兵們混編。

  由於補充的兵員實際上還沒有達到滿編的要求,梁紅玉隻得在團下設置兩個營,每個營設置三個連。

  這缺下來的那個人隻得等以後視情勢而定。但就是這樣的設置,其下級軍官也奇缺。梁紅玉隻得在士兵中破格提拔。

  梁紅玉特別注意保密工作。她曾經尋思,父親為什麽不將已經挖好的工事做好偽裝,而一直讓它裸露著呢?後來她想到,父親這樣做,十有八九是為了震懾敵人。

  因為敵人一旦窺得這條防線已經作好了充分準備,它就得有所顧忌!但是現在情況發生變化了,暫九軍的主力走了,自己就不能為敵方窺破。

  應給敵人造成錯覺,暫九軍的主力非但沒有走,富新防線的防禦力量反而加強了。紅玉想,父親說的在大沙盤上演化出活劇來,大抵也包含著這層意思吧!

  所以她讓管俊山抓部隊的整訓,讓閔小青抓作戰方案的製定,吩咐文香負責將工事全部加以偽裝。她自已便靜下心來調兵遣將了。

  這一天,她將陳西民、竇樂山、湯顯河三個團長找來,對他們麵授機宜。當晚,三個團長各帶了本團的一個營悄悄地離開營房,向著富城方向運動。

  天快亮的時候,到達距富城二十來裏遠贛江邊的萬家洲;天亮後,這支部隊從萬家洲出發,亮出軍旗,浩浩蕩蕩向雷公殿方向前進。

  第二晚第三晚,三個團長如法炮製,依此計來了個輪回。這樣一來,在世人眼裏,國軍向富新防線增兵了。富城的日軍也產生了這種錯覺:支那軍不斷向富新防線增兵了。

  梁紅玉暗中吩咐文香,在防線內找一些能工巧匠,利用山中多樹的條件,多造一些樹炮,偽裝成炮陣地,擺在防線內。

  她對文香說,造樹炮的人一定要忠實可靠,“炮陣地”做好後,要派足夠力量保護,一定不能讓敵特混入窺破。

  梁紅玉交待文香,這樣的“炮陣地”至少要有三到五個,從閩入贛的三條道上,都要安上這樣的“炮陣地”。

  這一天,梁紅玉吃過早飯走出雷公殿。

  今天她想去閩贛古道上走一走。她早就想去實地考察一番,隻是由於軍務繁忙,要緊的事太多,抽不出時間來。

  剛走到庵前的曬場(曬場即是晾曬諸如稻穀,茶籽等物比較寬敞的場地),她碰到了住庵人楊老伯的童養兒媳黎愛花。

  這個雷公庵也不知在何朝何代荒毀的。據楊老伯講,他家已有幾代在這座古庵裏住了。聽老輩說過,他家就是一個看庵的。

  庵主是何人?他和他的祖上一概不曉得;庵是何時敗落的,他和他的祖上也不曉得。

  楊老伯講,原先庵裏有十幾二十間房子,有些房子裏有各種各樣的菩薩雕像。後來房子倒坍了,那些木頭做的各種菩薩雕像被山洪衝得到處都是,有的還被衝到山下的雁河裏去了。

  楊老伯講,那些木頭菩薩衝到雁河裏去,洪水落下去的時候,那些木頭菩薩就散布在河灘上,被懵懂的小孩子拿去玩耍。

  菩薩是不能亂動的,這在人們的心理和思想上早已根深蒂固了。然而小孩子不懂什麽,大人見了就會嚇唬他們,說摸了菩薩會得病,還會引來天災。

  小孩兒舍不得放手,大人們就會連嚇帶打,逼迫小孩子放棄。這整個過程蠻恐怖的。

  由此看來,這個雷公庵,名其日為庵,其前身實則是一座寺廟,倒底是為何寺變庵,恐怕一時半會是講不清楚的了。

  此時看到黎愛花,梁紅玉就問:“愛花,你去幹什麽呀?”

  愛花隻有十四歲,因為長得矮小,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小。她見著愛花挎著一個小竹籃子,籃子裏有把生鏽的禾鐮,才這樣問。

  愛花告訴她:“旅長姐姐,我是去後山的田壟裏挖些野菜,我們家的糧食總不夠吃,每年都要挖很多野菜摻和著。”

  楊老伯曾告訴過她,後山的田壟裏有他十多擔穀的田,就是原先的庵產。但因為田壟背陰,多為冷漿田,一年收不到幾多稻穀。辛苦也無法。

  梁紅玉了解了這些情況後,就讓陳靜從她的薪金裏拿出一些錢來,從市場上買了一百多斤大米送於楊老伯。楊老伯千謝萬謝。

  現在又聽愛花說去剜野菜,以為她送的大米他們吃完了。然而愛花告訴紅玉,她的家倌是個十分節儉的人,他說那些糧食要細水長流,要留到荒口上才吃。

  紅玉聽愛花說的這樣,就笑笑,為楊老伯的惇樸秉份感動。

  紅玉告訴愛花,說可不可以陪她去古道上走走?

  愛花聽後表現得很雀躍,她說當然可以了。古道兩邊有大塊大塊的稻田,那田裏的野菜特多,她隻要用上一丁點兒時間,就可以剜到足夠的野菜了。

  紅玉說,那太好了,走吧。

  她們是從山前下的山。山前都是筆陡筆陡的路,直上直下。偶爾有一個彎是平的,也隻是橫著二三步遠。

  這或許是故意為之,目的是供走累了的人歇歇腳,挑擔累了的人歇歇肩。

  走這樣的路,她們仨人隻有愛花在行。她下山,每一步都很輕盈,就像是一隻雀躍的小鳥,輕輕地起,輕輕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