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鄭東林的厄運(二)
作者:冰白      更新:2020-05-10 17:02      字數:2240
  柴桑城是慶朝最大的經濟交流中心之一,此時的柴桑,大體分為三方勢力,分別是朝廷官員和守將、武林霸主和世家大族。

  他們均勻的分布在柴桑城內,形成了奇特的區域劃分特色,簡單的說,就是誰守著誰的地盤,互不侵犯,互不幹擾,如有外敵,即刻聯合起來,一致對外。

  這些年來,柴桑城並沒有外敵入侵過,所以這三方勢力,各自獨守,相互之間摩擦不斷,隻不過,都是些小摩擦,並沒有影響到柴桑城三方勢力共同統治的大局麵。

  此刻,柴桑城的兵力劃分也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朝廷守將鄧崇,號鄧家軍,守兵兩萬,以穩紮穩打,屯兵積蓄實力著稱。

  副將郭彤、曹霸。

  第二部分,武林人士的守兵,主將阮小鳳,手下飛鷹軍兩萬餘人,以武功高強,奇兵突擊為著稱。

  副將徐瑋、趙筱和周明。

  第三部分,世家大族的守兵,領軍主將褚表,統領兩萬餘人,號龍虎軍,以治軍嚴明,戰退有道著稱。

  這三方勢力,總共六七萬人,分別駐守柴桑城的東西南三麵城樓,配合有度,堪稱柴桑三道靚麗的風景線。

  至於北麵城樓,則由三軍共同派人聯合鎮守。

  但北麵城樓麵對的是朝廷方向,下一座城池天水城也隻是一座小城,故而並不設防備,守兵人數極少。

  柴桑城的三方勢力都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每支軍隊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排兵布陣之法,打法各不相同,但總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出其不意,兵行詭道。

  柴桑城的這三隊兵馬,在領兵打仗方麵,講究奇和周旋之道,是慶朝任何一座城池的守兵守將都無法企及的。

  即便是最大的關城元城關,也沒有這樣的實力。

  元城關,隻是兵多將廣罷了。

  若說奇,遠遠算不上。

  柴桑城距離武陵城四五百裏,這麽遠的距離,符合長線作戰的特點。

  然而,鄭東林在準備了不足半月之後,就令張勇為先鋒,帶領兵馬兩萬,浩浩蕩蕩的朝柴桑城進發。

  張勇出發之後不久,龍長生帶領兩萬中軍跟進,隨即,墨淺帶領一萬後軍,押送部分糧草迅速行進,及時補充兵馬供給。

  鄭東林還親自前往武陵城,將全軍糧草的一半都儲存在武陵城內,以確保武陵城能夠隨時送糧草前往柴桑城前軍。

  在準備好一切之後,鄭東林沾沾自喜,自以為得計。

  出動五萬大軍,有張勇、龍長生和墨淺三位大將,他確信,一定能在柴桑城打一場大勝仗。

  而實際上,鄭東林再次重蹈覆轍,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

  那就是沒有做到知己知彼。

  這一點,羅不凡曾經多次提醒他,可惜,他好像養成了習慣一般,每次在開打的時候,都腦子缺一條線。

  這個習慣,可不是個好習慣!鄭東林非但沒有搞明白柴桑城的情況,就連前往柴桑路上的情況,都沒有弄清楚。

  他隻是把自己當成元帥,反正命令下了,那些所謂的情況,就由被派出的將軍來弄清楚吧!如果根據這一點來講,可以說,鄭東林這個主帥是不合格的,他很不負責。

  於是,在行兵隊伍剛剛出發兩天之後,就出事了。

  張勇走到一個叫馬留坡的地方,忽然遭到大量流寇的攻擊。

  由於不了解這裏的地形,也沒有任何防備,張勇的兵馬竟然被一幫寥寥幾千人的流寇衝散了。

  不過還好,這些流寇的目的並不是進攻張勇的兵馬,他們是餓瘋了,前來搶奪糧草。

  隨後,張勇奮勇廝殺,斬殺兩個流寇頭子,趕走了一部分流寇。

  但還是沒能阻擋流寇的搶掠。

  鴻昭皇帝駕崩之後,慶朝的流寇就大規模的出現,他們多是一些盜匪和被盜匪逼迫的平民百姓,本來沒有多大能耐,但流的時間長了,都被窮瘋惡瘋了,這種情況下,就激發了極大的潛能。

  前往柴桑的路算是一條既長又偏僻路,在這條路上,流寇們經常遇不到人可搶,想造反,但又不敢跟朝廷的官兵較量,所以,越來越餓。

  當初金麵將軍閻斌從京城到武陵城的時候,之所以能獲得數萬兵馬,都是在路上收的流寇。

  其實那些流寇很容易收,隻要跟他們說有糧食,來投奔吧,他們就跟著來了,完全沒有抵抗力。

  而這次張勇的遭遇顯然有點不同,這些流寇見兵馬是從武陵城趕來的,就知道不是朝廷兵馬,他們也早就聽到了風聲,知曉鄭東林要攻打柴桑城,對於現在的朝廷來講,他們屬於叛軍。

  這些流寇在心裏上對叛軍很抵觸,並且不敢加入,最終隻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打劫叛軍。

  縱然他們是流寇,搶東西不對,但也可以打著朝廷的旗號,搶奪叛軍。

  如此,就算是朝廷,也沒有什麽好說的,反而應該嘉獎他們。

  沒準日後有機會,他們還可以因為打劫叛軍而被朝廷招攬,成為正牌軍。

  慶朝的流寇總共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理想的流寇,他們不與朝廷為伍,反而要聲討天恩皇帝。

  另一種就是沒有理想的流寇,很多人是被亂世逼迫無奈才加入流寇的隊伍,他們沒有雄心壯誌,隻想著能夠填飽肚子就行了。

  並且,他們內心對於朝廷,有著極大的依附感,會不由自主的對付跟朝廷作對的隊伍。

  張勇遇上的正是沒有理想的流寇。

  這些流寇在長久的饑餓狀態下,激發了凶猛的潛能,這次搶掠,就極為成功。

  張勇的兵馬被衝散之後,糧草紛紛丟下,流寇們趁著這個機會,趕緊將糧草運走,然後逃離。

  這下苦了張勇,他連夜奔走,在馬留坡一代瘋狂轉悠,兩天兩夜才將衝散的兵馬聚集起來。

  發現糧草丟失之後,他們也便無法再往前麵走。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繼續走下去,非要餓死在半路上。

  因此,他們隻能在原地駐紮,一麵讓糧官快馬折回,向中軍和後軍討要糧食。

  如此一來,雖然行軍不算遭遇太大的挫折,但也算是出師不利……況且,這半路上的流寇,成了無論現在還是日後,對行軍影響很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