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清東陵
作者:九幽白      更新:2021-12-25 10:06      字數:3417
  裕陵興建於乾隆八年,乾隆十七年建成,用時九年,共耗資一百七十九萬兩白銀,其內埋葬著清高宗乾隆帝以及他的皇後孝賢、孝儀,皇貴妃慧賢、哲憫、淑嘉。

  裕陵首創清皇陵“昭穆相同”的兆葬之製。陵園內的神道兩側靜靜地佇立著八對雕刻風格雄健、形象栩栩如生的石像。

  多年以來,裕陵最受世人關注的,當屬那座深藏地下且裝了無數奇珍異寶並留給後人很多謎團的地宮。

  裕陵地宮位於寶頂正下方,總長五十四米,麵積達三百七十多平方米。其內遍布精美石刻,宛如浮屠寶院,肅穆莊嚴又不失華美。

  乾隆一生推崇佛教,地官內的石刻均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佛教。石刻佛像、執壺、法螺、金剛杵等佛教法器隨處可見。

  墓壁和墓頂刻著天王、菩薩,還有明鏡、琵琶、塗香、水果、天衣等五種供養品,分別代表色、聲、嗅、味、觸“五境”,石門底座也是佛教石刻中最常見的須彌座。

  這一切宛如一座地下寺院,隱約間,似乎也可以聽到暮鼓晨鍾。

  按照清代的規矩,裕陵地官由九券組成,前八券在一條直線上,而第九券,這最重園內一券卻與麗八國的方向發生了偏移。

  對此學術界爭論良久也未能得出一致結論,裕陵的地宮留給後人無數財寶的同時也留下了無數謎團。

  慈禧的陵墓被稱作普陀峪定東陵。按照清代的製度,皇後去世或與皇帝合葬,或單獨起陵祔葬於帝陵。

  而慈禧,作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當權者,野心令她不滿足於皇後的葬儀地將自己的陵墓修建得氣勢磅礴,奢華程度遠遠超過其夫鹹豐帝的陵墓。

  定東陵由陵城、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寶頂及其他附屬建築組成,形製完備,氣度奢華。

  這座陵園的修建曆時七年,花費二百二十八萬兩白銀。十六年後,慈禧利用修繕陵園的機會擴建定東陵,耗資巨大,甚至超過第一次修建的費用,將陵園規格全麵升級,擴建了附屬建築,所用木材都是黃花梨木,寢殿之中雕龍畫鳳,金碧輝煌,極盡奢華之能事。

  地宮中的隨葬品更是琳琅滿目,價值連城。

  一九二一年是中國曆史上極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結束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製度,這一年滅亡的不僅僅是清政府,一同覆滅的、還有那遙遠而漫長的君主專製統治。

  一九二八年,清政府滅亡後的第十七年,一抔黃土尚未幹透,清朝帝王的陵墓便慘遭盜劫,而完成這一“壯舉”的人便是現代軍閥孫殿英。

  孫殿英原名孫魁元,字殿英,河南省永城縣人,早年做過土匪。

  一九二二年,孫殿英投奔到河南陸軍,成為正式的軍人,從副官做起,擴充軍隊,一路晉升,組建了一個旅的兵力。

  一九二四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孫殿英卻等到了發跡的好機遇。他憑借戰爭的機會招兵買馬,將部隊擴充至數千人。

  在這個軍閥混戰的時代,孫殿英漂泊在戰場上,朝秦暮楚,在一次次改換門庭的過程中,他不斷地壯大。

  一九二五年,孫殿英的部隊被直係軍閥張宗昌收編為第三十五師,孫殿英任師長,下轄五千餘人。

  在軍閥混戰中,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屢立戰功,在張宗昌的支持下,孫殿英將擴充後的軍隊擴編為第十四軍,孫殿英便成了軍長。

  後來,在與馮玉祥的對戰中潰退到天津,不久又退往河北薊縣、馬蘭峪一帶。

  這時的孫殿英脫離張宗昌,接受蔣介石的招安,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六集團軍第十一軍軍長。

  也就是在這時,孫殿英露出土匪本色,命令部下盜掘了清東陵。

  在直奉戰爭的較量中,孫殿英不斷壯大,成為一方之霸,轉戰中原,也算是聲名在外。然而,真正讓孫殿英在那個亂世中名揚天下的卻是“盜墓將軍”這個諢號。

  一九二八年,孫殿英的部屬進駐薊縣,當地匪徒四竄,其中當然不乏做死人生意的盜墓賊。

  孫殿英部隊駐軍所在地與清東陵僅有一山之隔,可謂近水樓台,孫殿英自然就打起了清東陵的主意。

  為了杜絕其他盜匪的覬覦,孫殿英首先動用兵力趕走了附近的盜匪,然後將清東陵周圍全麵戒嚴,組織了三個師的兵力全力盜掘清東陵。

  孫殿英最大的收獲來自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他手下的匪兵破金券,搗棺槨,基至毀屍棄骨,收斂了窮奢極欲的清代最高統治者的隨葬寶器。

  無論孫殿英的行為如何隱秘,最終也逃不過周圍人的眼睛。

  不久,滿清遺老便得知了這件事,以溥儀為首的所有滿清皇室無不義憤填膺,聯名將孫殿英盜掘其祖宗陵墓的罪行上告給蔣介石。

  為了平息這些人的怨氣,蔣介石聲明要查辦此案。

  這時的孫殿英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為了自保,他用盜墓所得的珍寶賄賂南京政府要員。

  他將盜墓所得中最價值連城的九龍寶劍送給蔣介石,同時將慈禧墓中盜得的碩大無比的夜明珠送給宋美齡,此外,還有大量名貴字畫等一並送給了蔣宋。

  送給宋子文的是慈禧墓中出土的金玉西瓜枕頭。另外,孔祥熙、何應欽、閻錫山、戴笠等一幹政府要員紛紛獲贈名貴古玩、字畫、金銀等。

  由於政府的腐敗,四處行賄的孫殿英最終逍遙法外,震驚一時的清東陵被盜案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孫殿英是個十足的兵痞,亳無道德氣節可言。抗日戰爭期間,他到處投機倒把,不但在駐軍附近設立招待所招待日本人。最可恥的是一九四三年四月孫殿英軍被皇軍包圍後竟然不戰而降,堂而皇之地當起了漢奸。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投降蔣介石,搖身一變,又成為國民革命軍的軍長。

  一九四七年,在解放戰爭中,孫殿英被解放軍俘獲,關押在戰俘營中,鬱鬱成疾,同年病逝,結束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一生。

  乾隆帝身前自命文治武功自古帝王罕有匹敵,而乾隆帝本人砸文學藝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因此晚年自號“十全老人”,以彰顯他的一身卓然不群,十全十美。

  但這位“十全老人”的身後事卻未能十全十美,基至可以說是殘缺至極。

  一九二八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以剿匪為名,選擇在清東陵進行軍事演習。

  當然,這隻是孫殿英進行其不可告人勾當的一個借口,他的軍隊白天訓練,夜間展開盜墓行動,目標就是清東陵。

  孫殿英盜墓有目標,有規劃,分工明確,他分出三個部分別負責盜掘裕陵、定東陵和康熙帝的景陵。

  一行人在有盜墓經驗的高手的指點下很快找到了墓道的人口。采用的盜墓方式極其野蠻,竟然使用炸藥進行爆破。

  在炮火與硝煙中,“十全老人”的陵墓地重見天日。地宮內已積滿了地下水,匪兵瞠過積水,打開了重重墓門。

  然而,前幾券墓室中並沒有他們夢寐以求的珍貴隨葬品,映人他們眼簾的隻有遍布的石刻佛教造像,莊嚴而華麗。

  但是匪兵並不死心,依舊蹚水前行。第四道墓門是地宮的最後一道防線,匪兵們用盡一切辦法都不能將之開啟,於是韓大保故技重施,用炸藥炸開最後的墓門。

  當厚重的墓門轟然而倒時,匪兵們終於看到積水中漂浮的棺槨。棺槨共有六具,除了屍體,還裝滿了奇珍異寶。

  匪兵們用利斧劈開棺槨,很快將其中寶物瘋搶一空。為了爭奪寶物,這群土匪基至發生火拚,自相殘殺。

  乾隆皇帝屍骨的境遇可想而知,這群見錢眼開,不計後果的盜賊當然不會刻意保護屍體。

  後來清室重新殮葬時,隻發現四個頭骨,可憐隆帝一生自詡前無古人,以“十全”為號,最後卻落得棄骨揚屍骨不全的下場。

  與裕陵相比,進入定東陵慈禧墓的地宮容易很多,因為地宮內隻有兩道墓門,匪兵們沒費什麽力氣便輕鬆進入主墓室。

  金券的正中是高約一尺的漢白玉棺床,上麵停放著慈禧的棺槨,也就是這些匪兵眼中的百寶箱。

  據說,當時慈禧的屍體尚未腐爛,隻是身上一些地方長出了八寸長的白毛。

  匪兵將棺中隨葬品盜竊一空後,對慈禧身上穿戴的寶物也沒有放過,將其屍體搬到棺外,把衣服飾品全部扒去。

  傳說當時慈禧人葬時口中含有一顆罕見的夜明珠,能夠防止屍體腐爛。

  為了拿這顆夜明珠,費兵們撬開慈禧緊閉的牙關,甚至造成她麵部的破碎。

  匪兵不僅將地宮內的珍貴隨葬品席卷一空,陵園內值錢的財物也沒能幸免,不但柱子上的金龍全被摳落,就連天花板上的木材都沒有放過,也被卸下搬走。

  盜陵案發生一個多月後,清遜帝溥儀派宗室成員和遺臣共八人前往定東陵進行重殮。

  據親曆者回憶,地宮內寒氣襲人,遍地是腐爛的織物,散發著難聞的氣味。盛殮慈禧的棺槨的槨蓋仰放於地,槨蓋上有一塊木板、掀開一看,竟是慈禧的遺體。

  慈禧瞼朝下伏臥著,披頭散發,上身裸露,一隻腳穿有白襪,一隻腳赤著,遍體長滿白毛,屍身上還有許多拳頭大小的斑痕。

  一行人在地宮中收拾了五個小時才重殮完畢。之後一行人退出地宮,將盜洞封掩。

  慈禧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掌權者,在舊時代即將結束的風雨飄搖的歲月裏,她是舊勢力的衛道士,守衛著腐朽的滿清王朝。

  她那座豪華奢侈的定東陵正仿佛這個日薄西山的大帝國的餘暉,當靡靡哀音響起時,孫殿英為這個已經逝去的帝國敲響了最後的喪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