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密雲山北涼大捷,龍駒河禦使懷舊(1)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21      字數:5007
  密雲山口東端的出口處,猛然收束,纖細如女子蠻腰,謝西陲憑借此等地利,阻擋了北莽騎軍一波又一波的瘋狂攻勢。

  專門從龍象軍抽調出的五百敢死精騎已經全軍覆沒,加上一千二百多衝出隘口的種檀部戰死騎軍,雙方將士連同戰馬的屍體一並倒在出口處,重重疊加,形成一道半丈高的天然矮牆,鮮血流淌,滑膩而猙獰。

  這大概是戰爭史上最另類的拒馬陣,無論勝敗,都必將載於史冊。

  左右兩翼的鳳翔、臨瑤兩鎮騎軍原本戰損稍輕,但是隨著屍牆的不斷增高,源源不斷的北莽先鋒騎軍不得不放棄正麵突破,轉向左右進攻,試圖為後方主力大軍鑿陣而出。

  若非謝西陲接收了曹嵬一萬騎的強弩馬弓,輔馬所負箭矢極多,足夠對撞出密雲山口的北莽騎軍進行密集攢射,恐怕他們早已經被悍不畏死的種檀部精銳打開門戶。而一旦被北莽騎軍在山口外鋪展出完整鋒線,任由種家精騎作為箭頭破陣,相信到時候絕對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屠殺。

  謝西陲的騎軍來源駁雜,整體戰力在流州不算出眾,無法與涼州邊騎組成的曹嵬部騎軍相提並論,加上唯一稱得上百戰老卒的那五百騎龍象軍也全員戰死,這讓謝西陲始終處於命懸一線的險峻境地,真正是一步都後退不得。弧扇形的防禦陣地,隻要任何一處出現漏洞,然後被北莽騎軍抓住機會,就必然會出現兵敗如山倒的狀況,這與流州青壯和兩鎮騎軍是否敢於慷慨赴死沒有關係,沙場之上,敵我雙方很多時候就是爭一口氣,氣衰則亡。

  所幸謝西陲在這種關鍵時刻發揮出西楚雙璧的卓絕才華,就像一個獨具慧眼的縫補匠,兢兢業業查漏補缺,一次次恰到好處地調兵遣將。若說螺螄殼裏做道場是一個貶義說法,那麽謝西陲硬生生將這個說法變成了褒義的化腐朽為神奇。一千個普遍膂力出眾的流民青壯一律棄馬提矛,加上臨時抽調出來單獨成軍的六百騎各持輕弩馬弓,這一千六百人在謝西陲的調度下,七次堵住搖搖欲墜的陣地缺口,阻止了北莽騎軍以洪水決堤之勢一擁而出。在這期間,幾乎每一次險象環生,都是謝西陲與北莽主將種檀的鉤心鬥角,後者多次故意隱匿親衛扈騎的真實戰力,夾雜在普通莽騎之中,然後一鼓作氣撞陣,都被料敵機先的謝西陲準確識破。

  謝西陲對麾下這支還不算熟悉的騎軍,真正做到了最被兵家推崇的四個字,或者說一種境界:“如臂使指”。這不但需要謝西陲對整個戰場所有細節都胸有成竹,包括己方輕弩箭矢剩餘數目、騎弓與步弓攢射對士卒膂力的折損程度、兩翼騎軍陣形的厚度等等,也需要對敵方騎軍的態勢洞若觀火,更需要對己方兵力進行不容絲毫差錯的輪換,既不減弱整座陣地的防禦能力,又能保持足夠支撐一場持久戰的必需體力。

  謝西陲的指揮堪稱無懈可擊,在這種固若磐石的形勢下,最直觀的代價就是五名傳令騎卒人人嗓子沙啞,謝西陲雖然沒有親自上陣,卻同樣嘴唇幹裂,臉色蒼白,但是他的眼神始終清澈明亮,熠熠生輝。這位進入西北邊關還不足半年的年輕武將,已經贏得麾下所有北涼騎軍的敬重。

  有些人,天生為沙場而生,注定要在那部流血的青史上,留下一個讓後世繞不過的名字。

  春秋兵甲葉白夔曾經是,白衣兵聖陳芝豹始終是,謝西陲也會是。

  事實上,停馬在密雲山口內山壁下的北莽騎軍主將種檀,在親眼目睹了這場雙方死傷極快的血腥廝殺後,雖然恨不得親手砍掉那名年輕北涼主將的腦袋,但是內心深處不得不佩服此人的用兵。作為北莽種家全族傾力扶持的新一代軍中砥柱、大將軍種神通的嫡長子,種檀與身為武道宗師的叔叔種涼截然不同。種檀自幼誌不在江湖,在少年時,就將視線投向涼莽邊疆。他一次次與父親對著桌上的兩國邊境形勢圖秉燭夜讀,桀驁自負的種神通曾經有次對少年種檀吐露心扉,說涼莽沙場,北涼燕文鸞或是我朝楊元讚之流,固然是當之無愧的大將,足以獨當一麵,但比起陳芝豹、董卓、褚祿山這類人,仍是稍遜一籌。衡量一名武將能否成為一國柱石,就看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在一場具體戰役中攻防皆能運轉如意,用兵滴水不漏。再就是在決定一國存亡的戰役中,達到兵力多多益善的高度,在戰力相當的前提下,擁有一千士卒能夠殺敵一千五,擁有十萬甲士能殺敵二十萬,那麽等到手握百萬鐵騎,那就是坐擁天下的時候了。

  一名出身種家的副將滿甲鮮血,離開山口外的戰場後策馬來到種檀身邊,隨手折斷一根釘入鐵甲的箭矢,氣喘籲籲道:“公子,再給我五百騎死士,一定攻破北涼陣形!”

  種檀收回思緒,望向遠處的戰場,搖頭道:“我種家兒郎已經死得七七八八了。”

  那名兩次親自上陣殺紅了眼的副將一臉愕然,環顧四周,這才發現種家嫡係騎軍確實已經戰損驚人。這次接觸戰,種檀毫無藏私,毫不猶豫地用種家騎軍作為先鋒迅猛破陣,如果不是這般狠辣果決,北涼五百龍象精騎絕不至於當先戰死,與龍象騎軍屍體堆積在一起的北莽一千兩百騎,正是清一色的種家私騎。當時北莽騎軍差一點就大功告成,正是五百龍象軍死士拚死也要殺掉戰馬的舉措,險而又險地成功阻滯了種家後續騎軍的順利前衝,在這之後種檀分別以兩到三百名種家精騎數次破陣,也都被那名北涼武將擋在即將成形的潛在缺口。

  副將恨恨道:“若是換作別處,再給流州五千騎,也不夠咱們砍殺的!”

  看到嫡係騎軍傷亡慘重的種檀笑意苦澀,感慨道:“是啊,隻可惜,恰好是這密雲山口的盡頭,進退不得。”

  從沒有想過撤退的副將聽到這個古怪說法後,無比納悶道:“公子,怎就退不得了?再說了,這場仗還有的打,打贏是有些難,估計還得死個三四千人,但咱們絕對不至於撤退啊。”

  種檀回望一眼後,重新轉頭望向山口外:“連你也知道光是北涼山口外那些兵力,是必輸的結局,為何那名北涼主將仍是死戰不退?從密雲山口到鳳翔、臨瑤兩鎮,一馬平川,騎軍馳騁無礙,北涼為何偏偏要死守此地?明擺著要死這麽多人,難不成就是純粹為了互換兵力?”

  副將心口一顫,望向北莽騎軍身後的隘道,喃喃道:“公子,咱們西京廟堂那幫大人物,不都口口聲聲說流州戰事無足輕重嗎?北涼在流州安置這麽多兵力,難道就不管涼州關外防線了?”

  種檀深呼吸一口氣,自嘲道:“我也是在遇上這支兵馬後,才知道北涼瘋了,最終選擇流州作為第二場涼莽大戰的勝負手。”

  種檀用刀尖指向山口外,獰笑道:“沒關係,隻要我們能夠衝出這密雲山口,北涼這次孤注一擲的豪賭,就會輸得很慘!”

  種檀沉聲下令:“所有種家騎軍,隨我一同衝陣!”

  兩名早就躍躍欲試的千夫長紛紛抱拳領命。

  副將猶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問道:“公子當真要親自衝鋒?”

  種檀豪邁笑道:“我要親自會一會那名北涼主將!”

  直覺告訴這位北莽夏捺缽,殺了那名北涼將領,比殺了一萬北涼騎軍還有意義!

  密雲山口,一萬騎奔馳如雷。

  為首騎將正是曹嵬,身後一萬騎,人人都已經換馬多次,不斷有累癱在山口中的輔馬,許多戰騎口吐白沫,甚至有數百匹戰馬直接倒地斃命。

  曹嵬的一萬騎拉伸出一條極長的陣線,這種全然不計馬力不顧陣形的長途奔襲,隨便換成另外一處戰場,絕對能夠讓將領破口大罵,簡直就是視若兒戲!

  一萬騎如滔滔江水東流。

  此時此刻,這座密雲山口就像那條廣陵江。

  不斷有疲憊不堪的戰馬雙腿一軟,馬術精湛的騎卒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駕馭戰馬稍稍轉頭,盡量倒在進軍路線的左右兩側,然後摔落在地的騎卒根本顧不得心愛坐騎的死活,迅速換乘戰馬繼續前衝。

  好在槍矛、騎弓、輕弩三物大多都交給謝西陲部騎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曹嵬部戰騎輔馬的負荷。

  曹嵬喃喃自語道:“姓謝的,你小子可千萬別想著讓老子幫你收屍!你要是堅持不住,給北莽蠻子在山口外頭來個守株待兔,加上跟在老子屁股後頭吃沙子的爛陀山僧兵,老子這一萬騎就算交待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了!”

  一路奔襲。

  曹嵬感到自己每一次的細微呼吸都清晰如雷鳴,甚至蓋過了馬蹄聲響。

  這意味著他的一萬騎幾乎臨近體力極限了,也意味著這樣疲憊至極的騎軍,事實上已經喪失來回衝鋒鑿陣的可能。

  曹嵬就是賭謝西陲那小子不但能夠守住密雲山口的出口處,還能夠將種檀騎軍的主力重創。

  這很不可理喻。

  曹嵬在心中默念道:姓謝的,我知道這很難,可是……你他娘的是西楚雙璧之一的謝西陲啊!

  臨近密雲山口最東端,一直碎碎念“讓老子聽到點動靜,一定要有點動靜”的曹嵬突然哈哈大笑,差一點笑出眼淚。

  已經能夠聽到前方廝殺聲的曹嵬猛然勒馬而停,轉頭怒吼道:“換馬!披甲!”

  很快曹嵬啞然失笑,嘿嘿道:“事到如今,換個屁的馬!”

  拉伸極長的一萬騎漸次而停,然後人人披甲抽刀。

  遠離中原版圖的西域,這支在曹嵬率領下好似橫空出世的北涼一萬騎,他們的短暫停馬休整,如同一條驟然間靜止的廣陵江,靜止之後,便是洶湧東流!

  曹嵬高舉涼刀,策馬向前狂奔,竭力喊道:“殺!”

  密雲山口一役,被後世譽為春秋之後騎戰第一。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北涼這對柿子橘子與陳望分道揚鑣,後者繼續前往家鄉,年輕的宦官自然仍是為這位陳少保做車夫,前者轉入涼州東門戶的險隘潼關後,略作停頓便繼續西行。根據拂水房諜報,離陽朝廷的送旨車隊,距離年輕藩王不過半天腳力的路程。印綬監三位衣蟒宦官怎麽都想不到理應留在清涼山接旨的北涼王,其實就吊在他們的尾巴上。沿著遠比中原地帶發達的那條主幹驛路,雙方一路西行,徐鳳年和徐北枳拒絕了潼關精騎的護送,故而身邊僅有糜奉節、樊小柴擔任扈從,四人四騎,倒像是悠遊山水的富家子弟。

  糜奉節本就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指玄境修為,小街雨中一戰,體悟良多,隱約有瓶頸鬆動的跡象,反觀樊小柴,則並無絲毫裨益,這大概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各自機緣了。

  糜奉節為此專程向徐鳳年請教了許多有關天象境界的玄妙,言談之中,又流露出對老劍神李淳罡成名絕技兩袖青蛇的向往。徐鳳年何嚐不知道糜奉節的那點心思,也與這位大器晚成的劍客開誠布公:兩袖青蛇固然威勢無匹,可惜卻不適合糜奉節的自身劍道,尤其不適合此時改弦易轍。糜奉節略作思量也就想通其中關節,隻不過仍難免有些遺憾。他與徐鳳年不一樣,辛苦練劍四十餘載,自身劍術劍意早已成為“定式”,兩袖青蛇需要融入練劍之人的精氣神,糜奉節不是不能研習兩袖青蛇,也不是沒有可能破而後立,以此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隻是此刻糜奉節恰好觸及天象境界的門檻,沒有必要在這個緊要關頭孤注一擲。這就像一名廟堂官員已經躋身工部二把手的侍郎,偏偏要冒冒失失轉入吏部從員外郎做起,即便吏部確實更為權重,但是風險太大,也有可能水土不服,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徐北枳大致聽徐鳳年講過雨中一戰的形勢,以他在北涼官場出了名的沒心沒肺,也有點心有餘悸。

  四騎停馬在路邊茶肆休息的時候,徐鳳年喝著一碗完全敵不過秋老虎的寡淡茶湯,突然對徐北枳說道:“稍後喝過了茶,我們跟上印綬監。”

  徐北枳不怕冷,卻最是怕熱,這個時候一邊喝茶,一邊跟茶肆老板要了柄蒲扇使勁搖動,打趣道:“怎麽,要獅子大開口?給那古怪宦官拾掇了一頓,就把滿肚子火氣撒在印綬監那幫閹人身上?”

  徐鳳年沒理睬這家夥的冷嘲熱諷:“趁著這個機會,我打算跟朝廷多要一名北涼道節度副使和經略副使,先跟他們打聲招呼,省得他們措手不及。”

  徐北枳皺眉道:“這可不好辦,若是尋常官員告身也就罷了,可是副節度使和副經略使的告身,屬於‘將相告’,需要門下省的大佬點頭才行。雖說陳望剛好就是門下省左散騎常侍,勉強能算名正言順,可他這次出行注定不會攜帶官印。何況以陳望的謹小慎微,也絕對不會答應你臨時起意的做法。”

  三品以下官員告身,曆來文出吏部武出兵部。這二十年來,徐驍在世的時候,吏部兵部先後三次丟給北涼總計七百多份空白告身,任由北涼道自行選拔裁選官員,朝廷無非掛個名頭。這倒不是北涼道跋扈割據,事實上除去淮南王趙英的藩地,哪怕是勢力最弱且最靠近太安城的膠東王趙睢,也能做到這些,當然數量上絕對無法跟北涼道或是燕剌道相提並論。但是例如六部尚書或是一州刺史、將軍這類封疆大吏的告身,自大奉王朝起便被譽為“將相告”,一律由門下省主官書寫在金花五色綾紙上,然後遞交君主,紙張品次又與具體官銜掛鉤,北涼道副經略使宋洞明先前之所以不被中原認可,就在於少了這道不可或缺的流程。

  徐鳳年笑道:“大不了再讓太安城回頭補辦就是了,不過一趟驛騎的小事。”

  徐北枳的語氣遠沒有徐鳳年這般雲淡風輕:“楊慎杏會不會有想法?”

  徐鳳年搖頭道:“我已經跟楊慎杏通過氣,老人看上去如釋重負。”

  徐北枳冷笑道:“你也信?”

  徐鳳年平淡道:“也許有一天,楊慎杏會由衷感謝北涼。”

  徐北枳轉頭跟茶肆老板又要了碗茶,接過茶碗等老人走遠,問道:“你那個讓人不省心的老丈人陸東疆,由涼州刺史升任副經略使?如此一來,會不會有明升暗降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