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洪敬岩身死道消,白狐臉大戰拓跋(1)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20      字數:4919
  龍眼兒平原,由北往南,有筆直一線塵土飛揚。

  當一位身材矮小卻長臂如猿的中年漢子停下身形,身後那條宛如黃色蛟龍的飛沙也漸漸消散。漢子舉目遠眺,卓然氣韻不似凡間人物,緣於他兩條胳膊從素樸衣衫中,透出熠熠生輝的金黃光芒,光芒絲絲縷縷,縈繞胳膊,呈現出千百尾細小蛟龍盤踞之姿。

  在第二場涼莽大戰即將在秋風中拉開序幕的關鍵時刻,身為北院大王的他悄然動身,去了一趟北莽版圖最北麵的地方,以一座冰山做舟,繼續渡海北行,最終得償所願。他本該前往南朝西京廟堂參與軍國議事,哪怕已經被摘掉北院大王的頭銜,他依然是整座北莽王朝的定海神針。草原騎兵對其那種近乎盲目的信任,就像離陽朝廷之於顧劍棠,無論先前廣陵道戰事如何不順,甚至讓西楚複國在戰場上一度達到氣勢頂峰,但隻要顧劍棠沒有出手,隻要他和兩遼邊軍沒有動身,那麽離陽就仍舊有十足底氣跟西楚叛軍周旋。

  拓跋菩薩緩緩南歸之後,很快就察覺到北涼那股磅礴氣息向北突進。拓跋菩薩本以為是那個年輕人的挑釁舉動,已至人間武夫極致高處的他自然不會退避,隻是當他隨後意識到龍眼兒平原上的第二股獨特氣機後,在依舊戰意昂然之餘,也有些無奈。原來是個莫名其妙的誤會,竟然是洪敬岩不知為何惹惱了年輕藩王,以至於後者不惜孤身奔襲千裏趕赴戰場。拓跋菩薩倒不是介意被洪敬岩借刀殺人一回,隻不過他很好奇洪敬岩這位公認的武道天才,為何會突然出現有一舉打破天人門檻的跡象。所以拓跋菩薩沒有急於出手,跟徐鳳年一戰,在拓跋菩薩眼中,早晚皆可,甚至可以說越晚越好,等到北涼三十萬鐵騎所剩無幾,姓徐的年輕人身陷絕境,更能無牽無掛與他真正的傾心傾力一戰。所以接下來,洪敬岩這個一直被草原譽為“拓跋菩薩第二”的柔然鐵騎共主,他會救下,於公於私都要救,但是這並不妨礙拓跋菩薩讓這個城府深沉的晚輩吃點苦頭。

  北莽的頂尖高手在這兩年死得實在太多了:提兵山第五貉,棋劍樂府的劍氣近黃青和銅人師祖,公主墳小念頭……一直把江湖視為廟堂婢女的皇帝陛下對此憂心忡忡,畢竟一座高門大院裏頭的丫鬟婢女再不值錢,可是死了太多,無人端茶送水無人清掃門庭,終究會讓外人覺得不符合豪閥氣象。

  但也僅限於此了,江湖宗師對於君王來說,到底還隻是那池中鯉籠中雀罷了。

  拓跋菩薩放慢腳步,緩緩南下,隻是每一步踏出,他的身形體魄就越發高大雄壯,雙臂湧現出的金黃光芒更是璀璨刺眼。

  他放眼北莽江湖,視為敵手之人,屈指可數,而一座棋劍樂府恰好就有兩位。

  棋劍樂府這一代出現了兩位雄傑。詞牌名“山漸青”的黃寶妝,不知為何變成了白衣魔頭洛陽,最後叛出草原,一路南下去了離陽中原,傳言曾經在太安城驚鴻一瞥,在那場徐鳳年、曹長卿和鄧太阿各自為戰的巔峰之爭中,卻沒有出手。原本詞牌名僅列第四等中流的“更漏子”洪敬岩,就成了當之無愧的宗門扛鼎人物,隻是即便有太平令擔任北莽帝師,加上詞牌名為“寒姑”的太子妃在王庭幫忙推波助瀾,手握柔然鐵騎的洪敬岩依舊沒能爭過董卓,與南院大王失之交臂。葫蘆口一役,此人率軍避開北涼重騎鋒芒,舍棄大將軍楊元讚主力大軍獨自北逃,導致北涼騎軍成功形成南北夾擊的包圍圈,更是讓這位武道宗師在草原上名聲掃地,同時也失去了那位老婦人的器重,在第二場舉國南征大略中,僅以副將身份輔助持節令慕容寶鼎。

  洪敬岩退出六十裏外,不再退去。再退就會遇上拓跋菩薩。洪敬岩雖然有意讓這位北莽軍神讓徐鳳年知難而退,迫使年輕藩王從此心境蒙塵,但是如果徐鳳年當真不忌憚拓跋菩薩,而洪敬岩卻退至拓跋菩薩身邊尋求庇護,那就該是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好不容易一步跨入天人門檻,極有可能就此退出那種天人感應的玄妙境界。何況徐鳳年當年麵對趕赴北涼的王仙芝,明知不敵,仍然選擇死戰不退,將那個老怪物當作磨刀石,最終武道境界趨於圓滿,洪敬岩何嚐不希望將堪稱如今人間無敵手的徐鳳年作為踏腳石?

  何況今日敵不過徐鳳年,他再退便是,拓跋菩薩出現在龍眼兒平原,就是最大的退路。隻要穩固住了天人境界,洪敬岩相信自己遲早有一天,也能達到武評四大宗師的高度,而且那一天的到來絕對不會太晚。到時候先殺徐鳳年再殺桃花劍神鄧太阿,率領麾下鐵騎數十萬,攻破太安城,渡過廣陵江,讓戰馬停在那南海之濱,人生快意事莫過於此!

  洪敬岩停下後,靜待徐鳳年,反而氣勢如虹。

  這是棋劍樂府更漏子,生平第一次如此渴望與人全力一戰。

  就在洪敬岩氣勢攀至巔峰之時,耳畔再度炸起滾雷,這一次卻不是徐鳳年,而是原本好像有意旁觀片刻的拓跋菩薩:“洪敬岩!再退三十裏!”

  洪敬岩刹那間心神失守,直覺告訴他拓跋菩薩的勸誡並非恐嚇,應當速速退讓,但是理智讓這位心高氣傲至極的武道宗師覺得決不可退。

  驟然向南狂奔的拓跋菩薩發出一聲怒吼:“蠢貨!心境可失而複返,性命難道有兩條?!”

  洪敬岩的視野中,一點光芒亮起,如夏日夜空閃爍在數丈外的一粒螢火。

  但是就在洪敬岩發現那一粒螢火突然變成皓月光輝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躲避。

  竟是那徐鳳年人未至槍先至,一槍投擲而出,如大漠黃沙上有白虹貫日。

  這簡簡單單的一槍,來勢之迅猛,超乎洪敬岩想象太多,以至於洪敬岩腦海急轉,萬般算計,到頭來悲哀地發現除了重傷硬扛再無其他可能。

  一旦在徐鳳年麵前受傷,洪敬岩也清楚,即便是拓跋菩薩也救不了,除非曹長卿複生、鄧太阿來此,與拓跋菩薩三人聯手才行!

  這倒不是說徐鳳年已經到了能夠以一人挑戰三大武評宗師的地步,而是那種境界的武人,聯手迎敵,絕不是曹長卿加鄧太阿就等於兩個大官子或是兩位桃花劍神的戰力,因此太安城一戰,徐鳳年一人戰兩人,絕不意味著徐鳳年就有兩個鄧太阿的實力。當初王仙芝揚言一人戰天下,便是此理,故而既是狂言,也非狂言。

  拓跋菩薩直接沒有幫助洪敬岩打碎那道虹光,而是掠至後者身前偏右的位置,雙手握拳,高高掄起,重重砸在那杆鐵槍的中段!

  劇烈聲響,顫鳴如洪鍾大呂。

  洪敬岩怔怔看到那道虹光在拓跋菩薩的一砸之下,仍然不曾碎裂,而是在空中彎曲出一條半弧,拓跋菩薩雙臂跟半弧鐵槍接觸的地方,有無數絢麗雪白電光轟然綻放。

  拓跋菩薩站在洪敬岩身前,雙臂猶有電光如千百尾銀蛇遊走。

  而那根鐵槍在拓跋菩薩一拳砸下後,依舊沒有斷裂,僅是被砸向洪敬岩左邊遠處。

  洪敬岩的眼角餘光裏,那個年輕人一手負後,一臂向前輕輕握住鐵槍,站在三十餘丈外。

  鐵槍去勢太沉,在年輕人手中顫抖不止。

  洪敬岩心神黯然,原來一步之差,仍是天壤之別。

  他明明能夠看清楚所有細節,甚至能夠數清楚那杆鐵槍在年輕人接手後顫動多少次,可是他看得見,卻接不住。第一槍是如此,第二槍亦是如此。

  當今世間傳言陸地神仙之下,徐鳳年決意殺人就是一招之事,原來是真的。

  拓跋菩薩淡然道:“難道你洪敬岩此生就隻能欺負境界比你低的對手?若是如此,那就太讓我失望了。就算你日後跨過天人門檻,別說對上徐鳳年,隻要再有新人躋身陸地神仙,哪怕才一兩天,也一樣穩勝你洪敬岩。”

  洪敬岩靈光乍現,沉聲道:“是說徐鳳年隻是勝在‘勢’字上?”

  拓跋菩薩死死盯住那個年輕人,點頭道:“此人先後與王仙芝和我一戰,皆勝,太安城一戰,鄧太阿、曹長卿故意聯手,又助其增長意氣,正可謂勢頭一時無兩,你剛才輸了,無須奇怪。”

  洪敬岩會心一笑,頹勢一掃而空,望向那位年輕藩王:“難怪你明明一槍之後占據上風,卻沒有繼續趁勝而戰!”

  拓跋菩薩搖頭道:“你錯了,他是有意要讓你留在龍眼兒平原。隻要我還想著救下你,他就有機會殺死我們兩人,不僅是取走一人頭顱而已!”

  洪敬岩臉色陰沉:“好!那我就舍了唾手可得的境界不要便是!如此一來,可就要風水輪流轉了!難道你真願意一命換一命?我不信!”

  洪敬岩不愧是天下有數的頂尖宗師,說走就走,準確說來是放開手腳逃命。隻要對手選擇追殺他,在拓跋菩薩不用分心救人的前提下,那麽就是輪到徐鳳年一心兩用,必然會給全心全意的拓跋菩薩留下破綻。

  隨著洪敬岩的果決後退,徐鳳年和拓跋菩薩幾乎同時開始向北前掠,三人逐漸在龍眼兒平原互成掎角之勢,身形快如三縷清風。

  徐鳳年在尋覓機會殺洪敬岩。

  拓跋菩薩在耐心等待徐鳳年出手。

  勝負生死顯而易見。

  所以洪敬岩不相信徐鳳年如此不惜死。

  可事實上徐鳳年殺他的決心之大,在第二槍毅然決然遞出後,洪敬岩被震懾得肝膽欲裂。

  拓跋菩薩雙拳在徐鳳年手中鐵槍刺透洪敬岩後心之前,其實就已經捶在徐鳳年後背。

  雙拳以開山斷江之勢,毫無保留地捶在徐鳳年後背!

  這既捶傷了徐鳳年的五髒六腑,也給徐鳳年那一鐵槍的前衝之勢增添了一往無前的壯烈意味。

  徐鳳年手腕一抖,抽出那杆透過洪敬岩心口的鐵槍,同時攪爛了洪敬岩的胸膛,讓其絕無半線生機。

  野心勃勃也雄心壯誌的棋劍樂府更漏子,就這麽死了。

  想要將柔然鐵騎共主這個稱呼變成天下共主的男人,死不瞑目。

  他至死都想不明白為何徐鳳年會當真跟他換命。

  他還有太多謀劃沒有施展,他還想著與耶律東床那個野心家的約定,想著要在棋劍樂府和北莽朝廷一起將那個太平令取而代之。

  如果可以後悔,洪敬岩一定不會去殺那個鐵浮屠主將了。

  他生前最後一個念頭,不是恨徐鳳年的瘋狂,而是恨拓跋菩薩的陰險算計。

  拓跋菩薩望著那個必須以長槍拄地才能站穩的落寞背影,冷笑道:“洪敬岩也算死得其所了,不過你堂堂北涼王死在這裏,是不是有些可惜?你不可惜,我都替你感到可惜。我一直覺得你徐鳳年應該戰死在最後的拒北城沙場,要麽死在千軍萬馬中,要麽在那個時候才死在我手上。”

  年輕人的後背衣衫被鮮血浸透,一言不發。

  陸地神仙非神仙。

  徐鳳年被拓跋菩薩雙拳轟在後背,千真萬確,雖然將那一擊計算在內,所以他對洪敬岩那一槍有所保留,並未出全力便可殺人,但是不管怎麽看,差別都不大,不過就是早死晚死而已。

  拓跋菩薩笑道:“如果是上次在西域跟你交手的我,說不定你還能帶著半條命逃回北涼。”

  他低頭看著雙手,雙臂衣衫破碎不堪,顯現出一條條金黃色筋脈起伏不定。

  北冥有魚,以龍為食。

  他第一次找到它,洛陽從中作梗,讓那柄天地造化的神兵墜入深海不知所終,但是因禍得福,這一次他得到了更勝一籌的東西。

  拓跋菩薩抬起頭,望向天空:“我有些時候很不明白,你們為什麽就是不願意低頭。”

  拓跋菩薩皺了皺眉:“你在等人?呼延大觀?不對,我來之前感受過他的氣息,照理說應該還在敦煌城附近,來不及的。徐偃兵?氣息不像。我實在想不出,除了這兩人之外,北涼還有誰能救你。”

  徐鳳年轉過身,雙手扶住鐵槍,七竅流血,淒涼不堪。

  一個身影出現在他身側,一襲白袍,儀態如謫仙人,腰佩雙刀,兩人風姿高下立判。

  那人瞥了他一眼,冷笑道:“還跟第一次見麵差不多,都像個乞丐。”

  徐鳳年一邊咳嗽一邊牽強笑道:“爭取下一次不會了……白狐兒臉。”

  真正的大宗師之戰,無論是白衣洛陽當年在敦煌城遇上鄧太阿,還是徐鳳年對上趕赴北涼的王仙芝,從來都不會拖泥帶水,絕無客套寒暄的可能,分勝負即分生死而已。

  拓跋菩薩雖然不清楚眼前白袍人的具體根腳,但是有過一番大致了解。這緣於此人先前曾領著個少女劍客遊曆北莽,偶有出手,從無敗績,哪怕遇上數千騎也能安然退身。北莽朱魍老祖宗李密弼對此人評價極高,甚至不惜用“未來武道成就有望直追王、徐二人”來形容這位雌雄莫辨的俊美年輕人。拓跋菩薩雖然沒有說話的念頭,但也沒有急於出手。一來徐鳳年的傷勢確鑿無誤,再者他不願因為貿然出手而痛失大好局勢,畢竟到了他們這個級數的武道高手,最忌諱遇上陌生新人給出“新手”,就像成名已久的棋壇國手,往往不懼怕與知根知底的宿敵過招,唯獨頭疼那些初出茅廬的天才後輩,尤其最怕與那種後起之秀一局定勝負。

  而江湖高手爭生死,便是此理。東越劍池宋念卿當初攜十四新劍,就給當時位於巔峰的洛陽造成極大麻煩。而且拓跋菩薩還有一份獨到見解:天下江湖劍道宗師層出不窮,李淳罡之後有鄧太阿,鄧太阿之下也有北莽黃青、太安城祁嘉節、西楚劍坯薑泥等眾多大風流人物。在拓跋菩薩看來,劍道氣運,自春秋末至今,想必已經用去七七八八,必然再難有呂祖一般的人物出現,唯獨用刀的宗師,太少太少了,並且始終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達到公認有望問鼎天下第一人的高度。拓跋菩薩的直覺告訴自己,差不多應該有人要冒頭了,說不定就會是眼前此人,這個能夠讓北涼王徐鳳年願意托付性命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