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劉寄奴主動擊敵,燕家卒拒陣莽騎(4)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19      字數:4891
  所以當措手不及的北莽步軍發現城門竟然主動上升後,一時間都有些發蒙,甚至連那些負責督戰遊弋在城頭數百步後的遊騎斥候,也沒有馬上回過神。等到親眼看到一股騎軍從正北大門呼嘯而出,遊騎都有點傻眼,不過很快就有人撥轉馬頭瘋狂鞭馬,從三座步軍大陣特意留出的一條縫隙中疾馳而去。

  等到他們轉身傳遞這份緊急軍情的同時,城門口附近的北莽士卒就被這支騎軍一槍撞爛頭顱,或者被直接一槍撞擊得倒飛出去。

  騎軍麵對沒有布陣的步軍,殺起人來,其實就跟刀割麥子一般。

  若是披甲齊整的騎軍之間正麵對衝,雙方都可以借助戰馬衝鋒的巨大慣性,對長槍本身和騎卒的手臂會造成巨大的損傷,但是現在?

  再熟悉戰陣廝殺不過的老校尉一開始就注意自己的呼吸,不急不緩,絕對不會像愣頭青那樣恨不得一口氣就殺敵幾十,老校尉也沒有太過追求戰馬衝鋒的速度。作為一支錐形騎軍的那幾個領頭人,都應當如此,否則會帶壞整支騎軍的進攻步伐,甚至會導致騎軍陣形割裂開來。雖說以騎戰步這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老人作為涼州邊騎實打實的校尉,在馬背上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自然而然就會如此行事。

  城門右首一支千人隊北莽蠻子蟻附攀城正酣,後方千人隊還沒有上前輪換攻城,左首恰好有兩名千夫長的兵馬正在交接。

  老校尉對騎軍副手沉聲道:“各領一千騎突陣,你繞城橫走!”

  兩千人騎軍迅速左右分開,如一股溪水遇石而滑開,老人則率領一千騎直奔那兵力完整的北莽千人隊。六七名身披皮甲的北莽士卒眼見自己逃無可逃,一起咬牙揮刀前衝。

  老校尉直接一衝而過,長槍槍尖微微傾斜向下,對準了一名北莽士卒的脖子。巨大的貫穿力將這名高高舉刀的士卒,直接撞擊得雙腳脫離地麵。而老人在長槍就要釘入敵人脖子的前一刻,雙手不易察覺地鬆開長槍,下一刻,再度飛快握住槍身,握住的位置僅是偏移了不到一寸,但就是鬆開長槍造就的這短短一寸距離,卻能夠讓老人卸掉長槍衝刺殺人帶來的五六成阻力。

  老人向後輕輕一扯長槍,從屍體的脖子中拔出槍頭,繼續向前衝鋒。

  這還是老人年輕時候作為徐家鐵騎一員,在中原大地馳騁作戰以騎破步積累出來的寶貴經驗。年輕一輩的北涼騎軍知道是都知道這個訣竅,但一般來說用不上,畢竟北莽也是騎軍,用不上這種“華而不實”的伎倆。不過當下就很有意義了。這種少數騎軍麵對大量步卒的陷陣,長槍越晚脫手,殺敵自然越多。

  那六七名北莽士卒被一衝而過,瞬間就死。兩側更遠處一些的士卒,在這支千人騎迅速鋪開衝鋒陣線後,也難逃一劫。最慘的一個,是僥幸躲過一騎的長槍後,給之後的虎頭城第二騎用戰馬當場撞死。

  在不遠處那支千人隊步卒眼中,就看到這支錐形出城的騎軍幾乎是幾個眨眼工夫後,就已經繞弧而來,並且瞬間將鋒線伸展到一排百餘騎。

  北莽千夫長怒吼道:“前排豎盾!弓箭手準備!”

  老校尉嗤笑一聲,沒有長矛拒馬陣,沒有重甲在身,就憑兩三排零零散散的盾卒,就想擋住我北涼騎軍的衝鋒?我賀連山可是連西楚大戟士都衝過的北涼老卒!

  你們這大半年來攻城不是很賣力嗎?今天老子的虎頭城騎軍就教你們做人!

  當他這一騎驟然加速,先是這一排的精銳北涼騎軍都憑借眼角餘光,陸續提速衝鋒,很快就繼續保持住那條幾乎完全筆直的完美鋒線。

  而這一排之後的騎軍也同樣如此。一千騎,皆是如此。這就是北涼鐵騎!

  老校尉隨意撥開一根迎麵而來的箭矢,至於射向肩頭鎧甲的一根,甚至都不去管。

  在騎步觸及的刹那間,天地好像都靜止。隻見一匹匹北涼大馬高高躍起,在那一線之上,在北莽第一排屈膝舉盾的北莽士卒頭頂之上,堪稱壯觀!

  當馬蹄終於整齊轟然落地,便是死人之時。

  一名膂力驚人的虎頭城都尉,長槍凶狠捅入一名北莽後排弓手的胸口,拖曳著鮮血噴湧的屍體向後一路倒滑,透過胸膛的槍頭又撞在同一列後的第二名北莽士卒腹部。騎軍都尉猛然一推長槍,然後鬆開手。在戰馬衝到兩具屍體之間的瞬間,這名都尉彎腰攥緊長槍槍頭,一口氣從屍體中拔出,如同心有靈犀的北涼戰馬猛然爆發出驚人的二度衝鋒,將第三名試圖砍向主人手臂的北莽蠻子狠狠撞開。

  隻有少數盾卒、一定數量弓箭手和大多數攀城刀手,沒有任何厚度可言的千人步軍方陣,就被那一千人一千馬,一衝而過。

  虎頭城九百多騎沒有任何停留,根本就不管那滿地死傷的北莽千人隊,繼續奔向第二座間隔有一千步距離的步軍方陣。不同於手忙腳亂的第一座,下一座方陣的弓手有更加充裕的拋射機會,甚至那名千夫長從後方緊急借調了近百名盾卒,稀稀疏疏夾雜有用處不大的十幾杆長矛,也真是難為這個不得不臨時抱佛腳的千夫長了。但是在更遠處,已經有一支鄰近的側翼騎軍開始沿著步軍間隙火速增援。

  肩頭給釘入那根箭矢的老校尉開始有意無意放緩馬速,隨著馬背的起伏輕輕呼吸。

  老人的視線越過第二座步陣,看向更遠處,眼角餘光則注意著左右兩側的動靜。北莽右翼那支遠水救火的騎軍人數大概是兩千人。老校尉大聲喊道:“破開前方步陣左首半陣,然後隻管往左衝鋒,讓那支北莽增援騎軍在咱們屁股後頭吃灰!”

  相距不足五百步,這支騎軍開始加速衝鋒,鋒線開始向左側偏移。數撥密集箭雨過後,七百虎頭城騎軍薄其步陣一半,成功向左衝去,這一次是毫無保留地狠狠撞入第三座大陣。

  一撞之後,除去五六十騎依舊握有長槍,這支如入無人之境的騎軍都開始換上北涼刀。但是這一次棄槍換刀,給這座北莽步陣帶來的重創,竟然比北涼騎軍撞開之前第二座步陣還要誇張。

  那些長槍絕大多數都刺入了北莽步卒的胸口。涼州騎軍有一條鐵律,換刀之前的脫手槍矛,不能殺敵者,戰後一律以無寸功算!

  深夜火光之中,這一大片熠熠生輝的雪亮刀鋒,格外醒目!哪怕遠在虎頭城內那棟高樓上的主將劉寄奴,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支包括校尉賀連山在內的騎軍,根本就沒打算活著返回虎頭城,劉寄奴更是一清二楚。

  劉寄奴和那些樓內議事的校尉此時此刻都站在欄杆前,他的臉上沒有任何悲慟神色,隻是心中默念道:“走好,回頭兄弟們一起,在地底下找大將軍喝酒。”

  劉寄奴一瘸一拐轉身走回樓內。記得那次滿身血跡的年輕藩王帶著二十幾騎吳家劍士返回虎頭城後,年輕人隨口問了個問題,問他劉寄奴是不是沒了北涼,中原就守不住了。劉寄奴告訴這個年輕人的答案是不會,短短二十年,中原大地血性猶在。真到了退無可退的那一天,很多人都會發現自己原來也能夠義無反顧,能夠坦然赴死。就像我們的北涼。最後劉寄奴笑著加了一句,隻不過北涼以外的中原,可以不怕死是一回事,但想跟咱們北涼這樣殺他個幾十萬甚至一百萬蠻子,就別想了。當時,劉寄奴看到了那個年輕人想笑又忍著不笑的樣子。

  劉寄奴突然轉身跑向樓外。一名身材高大卻心細如發的校尉二話不說,一把抱住這個虎頭城守將,怒道:“將軍,咱們跟王爺下了軍令狀,虎頭城最少還要守住三個月!是最少!咋的,將軍你這就要撂挑子?!想死還不容易?別說像賀校尉這樣出城殺敵,將軍你隻要隨便往城頭上一站,不用一個時辰,保管橫著回來!”

  劉寄奴沒好氣道:“老子要睡覺去!”

  高大校尉疑惑道:“真的?”

  幾個顯然不放心劉寄奴的校尉異口同聲道:“我送將軍!”

  劉寄奴想了想,掙脫開那高大校尉的雙手:“算了,睡意又沒了。來,咱們趕緊商量一下,怎麽把其他幾支出城騎軍接回來。看城外動靜,北莽騎軍開始試圖起網了,比我們預先想象的速度要快,咱們必須在一刻鍾內想出個辦法。實在不行,應該讓他們馬上回城,不能等到最先定下的半個時辰……”

  那名高大校尉忍不住低聲說了句“他娘的”。

  劉寄奴轉頭,卻沒有停下腳步:“再說一遍?!”

  高大校尉馬上閉嘴。

  劉寄奴瞪眼道:“熊樣!”

  高大校尉轉頭撇嘴道:“是不是將熊熊一窩不管,反正我是將軍你帶出來的,熊不熊……”

  劉寄奴突然停下腳步,沉聲道:“不對!把整個涼莽邊境圖拿過來!”

  當地圖攤開在桌上後,劉寄奴陷入沉思,樓內旁人大氣都不敢喘。

  劉寄奴的視線在三州邊境快速遊走,最終眯眼重新盯著自己所在的虎頭城,緩緩道:“如今北莽真正的目標,不是在流州吃掉龍象軍,不是在幽州攻破霞光城,也不是我們的虎頭城。”

  所有人都感到莫名其妙。難不成是陵州?可這也太荒唐了吧。

  劉寄奴伸出手指抵在一座軍鎮:“是虎頭城之後的懷陽關!準確說來,是都護褚祿山身後的整個涼州!”

  有人問道:“可是隻要虎頭城還在,懷陽關原本就是可攻可守的險隘,明麵上又有那幾支我北涼最精銳的騎軍隨時可以支援。雖說我們剛剛得到密報,這些騎軍如今都已經……但是北莽蠻子肯定還不清楚兩萬人的去向,在這種前提下,北莽拿什麽打懷陽關?”

  有人說道:“流州丟不丟都無所謂,隻要龍象軍能夠保存半數實力,加上幽州葫蘆口必定可以形成的包圍,然後咱們虎頭城能夠守住三個月,我們北涼就算是反攻北莽姑塞、龍腰兩州,都有可能。”

  劉寄奴默不作聲。

  當那一劍從萬裏之外掠向逃暑鎮之時,當白蓮先生還不曾道破天機之前,流州就已是大戰一觸即發。

  兩文一武三名流州官員走在城頭上,位置靠近相比外牆稍矮的女兒牆一側,因為城外不斷有北莽小股遊騎呼嘯而過,少則三十,多則兩百,時不時騎射一撥,也不至於對守城士卒造成殺傷,其實就跟來這座城下觀光賞景差不多,充滿了濃重的挑釁意味。

  三人中唯一的老者,身穿正三品紫袍文官公服,繡孔雀官補子。剛才就有幾根淩厲箭矢從老人頭頂掠過,老人笑道:“惡客臨門啊,這麽喜歡在別人家門口往裏丟鞋子,回頭要是逮著機會……”

  說到這裏,老人停頓了一下,轉頭笑眯眯望向那個在武官袍子外披掛甲胄的年輕人:“寇將軍,本官能有這麽個機會嗎?”

  自封“西域龍王”的蔡浚臣被北涼王丟到陵州黃楠郡擔任郡守,跟媳婦虞柔柔過上了神仙眷侶的日子,青蒼城龍王府就順勢改為了流州刺史府邸。

  這個老人便是流州官階最高的文官——刺史楊光鬥,而老人身邊的文衫幕僚就是在流州紮根不願離開的江南道寒士陳亮錫。

  當青蒼城察覺到柳珪大軍的攻城意圖後,刺史府邸有過一場通宵達旦的激烈爭執,對於是守是撤,演變出兩個尖銳對立的陣營。年紀大一些的流州官員,都主張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妨直接放棄青蒼城,在龍象軍的護送下前往臨謠軍鎮,隻要人還活著,流州軍政運轉就不會出問題。而年輕一輩的官員,無論是將種門庭出身,還是外地赴涼的中原士子,都強烈要求死守青蒼城,為龍象軍爭取一戰定流州的絕好戰機。原本這場吵架隻要兩個人達成一致,也就不至於愈演愈烈,但問題就在於老成持重的刺史楊光鬥,竟然出人意料支持守城到底,而在流州流民中威望幾乎比年輕藩王還要高出一大截的陳亮錫,則截然相反,建議把刺史府邸轉移到臨謠。如此一來,雙方僵持不下。

  然後新任流州將軍就在這種時刻進入了青蒼城。

  寇江淮伸手輕輕按在粗糲的女兒牆上,沒有大放闕詞,更沒有拍胸脯跟老刺史保證什麽。

  腳下這座大奉王朝用以控扼廣袤西域的古軍鎮,作為如今最靠近涼州的流州第一大軍鎮,這點城牆就是個擺設,雖然被納入北涼道版圖後緊急加固,但仍是讓見慣了中原雄城的寇江淮感到可笑。這位帶著幾百騎趕赴此地的年輕流州將軍,暫時在刺史府鄰近一座宅子履行職責,但偌大一座疆域堪比整個舊北涼道的流州,真正可供寇江淮調兵遣將的,屈指可數。比如當今流州最具威懾力的戰力,三萬龍象軍,就直轄於都護府,主將徐龍象和兩位副將李陌藩和王靈寶,沒有哪個是他能使喚得動的,寇江淮如果敢插手龍象軍的具體升降,恐怕流州將軍也就做到頭了。臨謠、鳳翔兩鎮兵馬的將校士卒,寇江淮從頭到尾就沒一個認識的,現在他手頭就隻有青蒼城內的四千青蒼軍和陳亮錫籠絡起來的萬餘流民青壯可供驅使。雖說單兵作戰還不錯,守城也勉強湊合,但放到大型戰場上廝殺,寇江淮不知道除了給柳珪送軍功還能幹什麽。

  所以他這個立誌要在西域一展宏圖的流州將軍,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不如,他當下是連個像樣的灶台都沒有。

  寇江淮走到外牆附近,望著一股北莽遊騎疾馳而去的飛揚塵土,輕聲道:“刺史大人要死守,是覺得這一退,流州就從均勢變成了全無主動權可言的劣勢,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流州跟涼州的聯係被撕裂出一個大口子,北莽南朝軍鎮和董卓中線就可以源源不斷運兵至此,從而會連累整個涼州布局。陳先生要撤退,是擔心龍象軍落入陷阱,在青蒼城外跟柳珪大軍拚得元氣大傷,一旦龍象軍失去牽製北莽西線大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