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徐鳳年再上武當,老侍郎寄身北涼(3)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17      字數:4844
  兩人死前有笑,皆死而無憾。

  在離開茅屋前往小蓮花峰的山路上,徐鳳年和陸丞燕竟然又跟嚴家老小相遇了。如此緣分,讓老家主嚴鬆也頗感奇妙,言談之中也就淡了幾分交淺言深的顧忌。若是加上嚴鬆年輕時在離陽覆滅大楚之前的任職,老人可謂久經宦海,陸續見過大楚、離陽兩個朝廷的四個在位皇帝。其實離陽剛剛登基的新帝趙篆也早就見過,不過嚴鬆在擔任禮部侍郎的時候,那時候趙篆還不過是個各方麵都不出挑的年少四皇子,見著經常去勤勉房授業的老人也要執學生禮。嚴鬆何等眼光老辣,自然不會將徐鳳年認作是尋常的北涼香客,後來武當掌教李玉斧的招待,更坐實了老人的看法。隻不過雙方心知肚明,都不需要擺在桌麵上說得太敞亮。至於這個年輕人是北涼哪位將種子弟,已經見識過離陽廟堂最高處風景的嚴鬆跟北涼八竿子打不著,更不需要計較。兩人登山時的聊天,不知不覺就聊到了那位碧眼兒首輔大人。對於張巨鹿,站在敵對陣營的嚴鬆是心懷遺憾的,說張巨鹿距離聖人還差半步,做到了兼濟天下,可惜卻沒能獨善其身。

  嚴鬆憂心忡忡道:“藩王,外戚,宦官,武將,文官,這五種人,如果立身不正,是最容易引來天下大亂的。我朝皇後賢德,外戚素來不成氣候,是天下莫大的福氣。宦官先後由韓生宣、宋堂祿兩任司禮監掌印領銜,人品不去多言,但都對趙家天子忠心不二,對權柄一事也很謹慎。我朝宦官恪守本分,故而不用擔心宦官幹政。先帝在張巨鹿竭力輔佐下大力削藩,悄然抑武,剛柔並濟,頗有成效。上一代稱得上封疆裂土的幾大藩王裏,膠東王趙睢早已銳氣盡失,淮南王趙英更是戰死沙場,靖安新王趙珣也一心一意為國盡忠,廣陵王趙毅沒有什麽野心,你們北涼又被北莽牽製,就算有心也無力,那麽就隻剩下手握精兵又善於藏拙的燕剌王趙炳了,南疆天然沒有大敵,趙炳可以緩緩蓄勢,這必定是我朝的心腹大患。”

  然後嚴鬆自嘲道:“至於我們這些文官嘛,書生造反十年不成,皇帝最好打發。生前太傅死後文正,一直是文人一輩子最高的追求,就算做不到太傅,還有那麽多二品三品大員可以當,而諡號,除了文正,也還有一大串可以帶進棺材裏。退一步說,當官沒出息,還能立言傳世,青史留名,所以我說我們文官是最有野心的,也是最沒有出息的。但是!”

  嚴鬆突然停頓了一下,神情肅穆,沉聲道:“有了張巨鹿為天下讀書人做了整整二十年的榜樣後,不一樣了!”

  徐鳳年笑道:“那位青雲直上的晉三郎,難得說了句捅破窗紙的大實話,‘民為貴,君為輕’,這正是張巨鹿教給他的。也正是晉蘭亭這句遞交給新帝的投名狀,讓先帝下定決心賜死首輔大人。”

  嚴鬆恨恨道:“那個小王八蛋,不當人子!不當臣子!坦坦翁打得好!”

  徐鳳年看似一笑置之,但是陸丞燕卻憑借直覺察覺到他流露出一絲殺機。

  嚴鬆歎了口氣,“永徽之春的那幫文臣公卿,幾乎人人的修齊治平都是上佳,挑不出大毛病,但跟著張巨鹿耳濡目染多年,一旦沒了首輔的心胸氣魄,就會有過猶不及的結果。越是太平盛世,君子之爭越是容易淪為意氣之爭,而且可怕之處在於連皇帝都要束手無策。老夫有不少學生,得意門生也有一雙手的數目。不是老夫自誇,確是一直按照聖人教誨的有教無類。前十年二十年還看不出什麽,等到老夫差不多致仕,就分出天壤之別了,不論是世族身份還是寒族出身,都算幹臣能吏,治政有方。但除了寥寥兩個學生做到了善始善終,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貪瀆。可那些家世好的,吃相也要好上許多,驟然權貴起來的,就難看了。老夫也納悶,後來思來想去,還是其中一個兩袖清風的寒士學生道破天機,是他們怕窮,也窮怕了,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子孫後代積攢家底。”

  徐鳳年笑道:“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

  嚴鬆搖頭道:“為官,讓子孫衣食無憂,才是人之常情,但讓子孫十輩子都坐擁金山銀山,就過了。”

  嚴鬆深深呼吸一口,強顏笑道:“這興許隻是老夫一人的管中窺豹。”

  嚴鬆苦澀道:“前年有個被老夫期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殿閣重臣的學生,都快五十歲的人了,在東窗事發後在老夫書房外跪了幾個時辰。老夫倒是想讓他去死,可隻要一想到他當年與我討教學問時的那張年輕臉孔,那雙清澈幹淨的眼眸,老夫就如何都狠不下心了,最後隻是讓他丟官了事。聽說如今新帝登基,他又心思活泛起來,在京城大肆運作,試圖起複。要知道他一擲千金的對象,恰好是他當年偏激認定為國之碩鼠蠹蟲的宗親勳貴。唉,還記得老夫當年還開解過他來著。”

  徐鳳年問道:“成功了?”

  嚴鬆無比自嘲道:“有大把銀子開道,又有我嚴鬆這個首輔政敵的學生身份,自然是成功了,官拜禮部郎中。事後還給我這個老師寫信,說定要繼承衣缽,當上禮部侍郎呢。”

  徐鳳年嘖嘖稱奇道:“這家夥臉皮不薄啊!要是來咱們北涼就好了。”

  老人疑惑問道:“這是為何?”

  徐鳳年玩笑道:“他光是厚如城牆的臉皮,就能幫忙擋下好幾萬的北莽大軍。”

  嚴鬆頓時開懷大笑,身旁那些嚴家子弟也跟著笑起來。

  山路漫長終有盡頭,晌午時分,他們來到小蓮花峰頂,鳥瞰遠方,心曠神怡。

  嚴鬆對站在身旁的徐鳳年由衷感歎道:“實不相瞞,老夫之所以來到北涼,是有人請,他剛好也是老夫的學生之一,他說北涼是個能讓人一吐胸中濁氣的好地方。老夫不信,但那家夥一口氣寫了八封信,老夫不勝其煩,想著臨死前走一遭西北邊塞也好,寫了一輩子脂粉氣的婉約詩詞,說不定臨了臨了,還能寫出一兩首傳世的邊塞詩嘛。”

  老人的孫子打抱不平道:“爺爺寫的青詞,妙筆生花,先帝讚不絕口,當年連那春秋三甲黃龍士也佩服的!哪裏有半分脂粉氣!”

  心情極佳的老人笑著反駁道:“屁咧,什麽佩服,少給老頭子戴高帽,他黃龍士不過是點評了‘有氣無力,尚可’六字。”

  雖然嘴上反駁,可見老人心底對這個聽上去褒少於貶的苛刻點評,還是有些自豪的。

  徐鳳年笑道:“能讓從不誇人的黃三甲這麽說,實屬不易。”

  老人眯眼捋須道:“這才對嘛,這話得徐公子這個外人來說,老夫才能坦然笑納,自己孫子拍馬屁,算哪門子事情。”

  陸丞燕會心一笑,這位老人也是個大妙人。

  陸丞燕猶豫了一下,說道:“老先生之前說藩王之中北涼有心無力,小女子不敢苟同。”

  嚴鬆轉過頭,“哦?”

  出人意料,陸丞燕隻是說了一句有牛頭不對馬嘴嫌疑的言語,反問道:“我竊以為隻要大將軍在,天下就不會亂,北莽不敢南下,西楚不敢起兵,南疆還要繼續蟄伏,老先生以為?”

  嚴鬆久久沉默不語。

  恍若失神的嚴鬆輕輕歎了口氣,輕輕點頭道:“原來如此,老夫受教了。”

  陸丞燕連忙道:“不敢。”

  老人神情複雜地轉移視線,望向徐鳳年,“如果沒有記錯,你曾在太安城揚言要為中原百姓做件事情?”

  徐鳳年問道:“嚴老是怎麽猜出來的?”

  嚴鬆平靜道:“女子能有這般見識,必是大家閨女,又有青州口音,恰好老夫當年與身為青黨主心骨的上柱國陸費墀,在朝中共事多年,那麽她的身份、你的身份,也就自然而然水落石出。”

  老人冷哼一聲,率先轉身離去,嚴家子弟大多都不知道老祖宗為何臉色驟然由晴轉陰,隻是忐忑不安跟著下山,就當是武當山之行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了。

  陸丞燕輕聲歉意道:“是我畫蛇添足了。”

  徐鳳年摸了摸她的臉頰,柔聲道:“放心吧,咱們北涼道經略使大人的恩師,其實已經準備留在北涼了。”

  陸丞燕笑道:“一個不是閣臣卻勝似閣臣的國之棟梁,叛出中原進入北涼,這對離陽朝廷而言,可不是什麽好消息啊。”

  徐鳳年點頭道:“嚴鬆這是為士子赴涼收官了。”

  陸丞燕眨了眨眼睛,“宋洞明很聰明啊。”

  徐鳳年伸出手指點了點她的額頭,“沒你聰明。”

  陸丞燕展顏一笑。

  徐鳳年解釋道:“我不全是陪你來山上燒香祈福的。這裏是我的福地,準確說來這兒就是某個我的地盤。當時我跟王仙芝一戰,若不是武當山傾盡全力擺下一座真武大陣,我連一分勝算都沒有。自我出生起,因為這個身份,福禍相依。福氣是我,禍是家人。我習武之後,有過許多場命懸一線的死戰,但次次都沒死,而且即便大傷元氣,事後也都能找補回來。先前我還奇怪,後來逐漸在武道上登高望遠,才明白一個道理,叫店大欺客。我就像是個去下飯館子的客人,雖然身份特殊,可以經常吃上山珍海味,但還是難逃老天爺這個店家給你吃什麽就得吃什麽的命。黃龍士曾經泄露過天機,說我大概在這幾年裏頭就得吃上一頓斷頭飯,然後就沒下一頓了。這大概就是‘那個我’在這一世命中注定的下場。鎮守西北國門,但戰死了,北涼沒了,三十萬鐵騎沒了,在史書上留下些我不知褒貶的隻言片語,然後這一頁就算翻過去了。我後世如何,就又得看老天爺如何提筆寫書了。”

  徐鳳年眼神堅毅,“但自我練刀起,就沒想過要認命。那時候我一個狗屁世子,就是奔著跟楊太歲、柳蒿師這些高手報仇去的。後來在山頂,則是奔著斬龍、斬天人去的。現在我則是奔著保住北涼去的。老天爺那碗斷頭飯,我不樂意吃。所以你就也看到了,老天爺也不是好商量的,很快就出現了北莽三線壓境的最糟糕局麵,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天道循環報應不爽了。”

  陸丞燕握緊徐鳳年的手。

  冷風拂麵,吹開徐鳳年的額頭,他微笑道:“嫁給我,吃了很多苦吧。”

  陸丞燕跟這個男人肩並肩,“苦中有樂,餘味無窮,夠我吃好幾輩子了。”

  李玉斧帶著徒弟餘福來到山頂。這裏有茅屋數間,都打掃得幹幹淨淨,素樸卻毫不雜亂,他們隻看到徐鳳年站在山崖側。陸丞燕身子骨弱,不堪山巔大風,便去了一間屋子裏休息。

  李玉斧走到徐鳳年身邊,小道童卻死活不敢走近,離著兩人得有好幾丈遠。

  徐鳳年輕聲道:“省心嗎?”

  李玉斧回頭看了眼徒弟後,笑道:“比想象中不省心。這孩子認死理,還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前些天貧道替一位來上山燒香的老人解簽,是下下簽,孫子要死在邊疆。這個徒弟埋怨我當時的做法,跟貧道生了好幾天的悶氣呢。”

  徐鳳年好奇道:“你是如何解的簽?”

  李玉斧答道:“貧道沒有跟老人說實話,隻說是中簽,福禍參半,得看造化。”

  徐鳳年問道:“那孩子埋怨什麽?”

  李玉斧無奈道:“怨我要麽就不該說謊,要麽就該好人做到底,替老人的孫子‘換簽’。”

  徐鳳年想了想,沒有多說什麽。他不是小道童餘福,自然清楚其中的複雜門道,感慨道:“看來當初老掌教王重樓攤上那麽個小師弟,肯定也吃足了苦頭。”

  李玉斧笑而不言。

  徐鳳年輕聲道:“武當山的靈氣都給我揮霍得七七八八,對不住了。”

  道袍大袖輕輕飄搖的李玉斧搖頭道:“自古山川有人即靈。”

  徐鳳年問道:“不是有仙則靈?”

  李玉斧笑道:“黃龍士說過世間有過仙人,然後身邊再無仙人,世人越知敬畏越重俠骨,到時候自有‘俠義’二字成為江湖和天下的脊梁。在貧道看來,修仙太難,遠在天邊,做人則易,近在眼前。一件難事,做不成,人人有借口,若是一件易事都做不成,別的不說,自己給自己找借口也要難些。”

  徐鳳年嗯了一聲,“以後我可能就不登山了。”

  李玉斧輕聲道:“貧道倒是會經常下山。”

  徐鳳年笑道:“以後那孩子,該揍就揍,誰讓他上輩子沒打聲招呼就拐走我大姐,還欠我一回的。”

  李玉斧笑著沒有說話。

  徐鳳年沒有急著下山,而是夜宿於小蓮花峰頂,陸丞燕陪著他在龜馱碑那邊坐了會兒就先去睡覺。

  第二天她醒來時,不知自己是否做了個夢,她似乎在昨夜迷迷糊糊看到了一幅場景,卻不敢確定。

  她睜眼後,看著坐在床邊的徐鳳年,後者笑意溫暖,但是沒有給出答案。

  那一夜。

  一對父子並肩而立。

  老人雙手攏袖,背微微駝。

  老人看著北涼疆域。

  還年輕的年輕人微笑道:“爹,我才知道,沒了你,這天下就是山中無老虎了。”

  老人隻是牛頭不對馬嘴地答了一句:“扛不住的話,別硬扛。爹以前隻說了半句話,天底下沒有誰的兒子不能死的道理。後半句是,但天底下同樣也沒有誰的兒子必須死的道理。”

  徐鳳年搖頭道:“我這個北涼王,不是為趙家天子守國門,也不是為中原百姓鎮守西北。爹你也說過,以前娘在哪裏,就是你徐驍的家在哪裏,後來是我們子女在哪裏,你的家是哪裏。那麽對我徐鳳年來說,爹娘的墳在哪裏,我的家就在哪裏!我怕死,但真要有死的那天,唯獨不怕死在北涼!”

  老人伸手指向遠方,朗聲大笑道:“這大好山河,我徐驍帶著麾下鐵騎踏遍了春秋九國!小年,最後替爹去北莽走一遭?”

  徐鳳年點頭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