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宋貂寺馳赴東海,徐鳳年再上武當(1)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16      字數:4264
  一輛懸掛黃幔子的馬車駛入東海武帝城,入城之後,引來無數側目,除了馬車本身很惹眼外,還因為駕車馬夫是太安城揚名已久的高手祁嘉節。穩居京城第一劍客十餘年,祁嘉節白衣白鞋白鞘劍,哪怕人至中年的歲數,仍是麵如冠玉,風姿卓絕。祁嘉節的佩劍劍鞘極長,但那柄“白霜”其實很短,僅是略微長過匕首,無人知曉為何明明短劍卻要長鞘,這些年寥寥幾次比劍,出劍更是不多,算得上屈指可數。祁嘉節練劍,是野路子出身,並無名動天下的師門,然後就橫空出世,成為繼李淳罡、鄧太阿之後天下劍林的頭秀人物之一,幾位如今已經就藩的皇子,還有包括張首輔的女兒張高峽在內一些離陽最拔尖的權貴子弟,皆是此人的門生,成就或高或低,但都不俗氣。能讓祁嘉節親自駕車的人物,武帝城如何不好奇?再者,朝廷勢力不插手太安城,是約定成俗的規矩,所以這輛馬車的突兀入城,引發了武帝城的莫大恐慌。要知道城內有太多身負命案的江湖人士,而且都是通緝榜上赫然在列的巨匪大寇,如果真有一天太安城失去了那張保命符,拉出去十個砍頭,頂多也就冤死一兩個。

  某些當初嚐過人貓韓貂寺莫大苦頭的一流高手,更是風聲鶴唳,已經做好再當一次喪家犬的打算。

  祁嘉節駕車停在內城那堵插滿名人重器的城牆下,一名身穿鮮紅蟒袍的宦官掀起簾子,走下馬車。一些個遠觀的江湖漢子還沒看清麵孔,就嚇得掉頭就跑,都給當成了魔頭韓貂寺。非大太監不得披大紅蟒袍,是太安城皇宮裏的慣例。事實上這名宦官很年輕,宋堂祿,但高居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是韓生宣之後的又一位天下首宦。他抬頭深深望了眼那麵城牆,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這座城池的主人,何嚐不是封疆裂土的異姓王?要跟此人講道理,宋堂祿哪怕懷揣著一道措辭謹慎的聖旨,也毫無信心可言。祁嘉節是上達天聽的頭一等江湖散仙,可謂大隱隱於朝,無須對誰察言觀色,就遠沒有宋堂祿這般憂心忡忡。他閑情逸致地給身邊宦官說著那些釘於牆麵上的江湖軼事,宋堂祿心不在焉,但是謹小慎微慣了,仍是和顏悅色聽著這名有望成為江湖“帝師”的故事。

  很快有人走下城頭迎客,祁嘉節眼睛一亮,是王老怪的親傳弟子樓荒,佩劍“菩薩蠻”,舍道求術,在練劍一途上瘸腿前行,故而“有小鄧太阿”之稱。三人一起拾級而上,已經有幾人站在城頭上等候。祁嘉節根據江湖傳言認出多數,脖子上騎著一名綠衣女童的,應該是王仙芝大徒弟於新郎,那名身材高大雄奇卻又豐韻獨具的美人,已三次位列胭脂評,是拳法宗師林鴉,她正逗弄著師兄於新郎脖子上的女童,但是祁嘉節沒有尋見頭頂戒疤卻身披道袍的宮半闕,倒是有個兩頰深陷麵容枯槁的年輕人,腰間掛了一把破敗不堪的象牙扇,他站得離於新郎林鴉有些遠,怔怔眺望東海。宋堂祿掃視一遍,在看到這名年輕人的側臉後,略作停頓,然後不動聲色地望向於新郎,輕聲問道:“於公子,咱家司禮監宋堂祿,不知王城主何在?”

  雙手扶住綠衣女童雙腿的於新郎歉意道:“師父已經跟宮師弟一起出城了,不過知道宋貂寺要來,專門囑咐我帶一句話給太安城那邊。”

  宋堂祿嗯了一聲,沒有半點憤懣或是失落,眼神平靜,說道:“於公子但說無妨。”

  於新郎微笑道:“師父說他之前傳信給太安城,不是求一聲允諾,隻是跟趙家天子打聲招呼,這趟出城是他最後一次在天下露麵,如果誰想擋路……”

  說到這裏,綠衣女童低下頭在於新郎耳邊竊竊私語,他隻得溫柔拍了拍她的小腦袋,請她讓自己把話說完,等那丫頭片子消停了,於新郎繼續說道:“大可以先弄個一萬鐵騎試試看。”

  祁嘉節皺了皺眉頭,與此同時,林鴉直直望向這個心懷不滿的京城第一劍客。

  宋堂祿似乎天生是煙不出火不起的慢性子,聽到這種大逆不道的言語,隻是很認真記下,仍然像是一尊沒半點脾氣的泥菩薩,哪裏像是權傾京城的司禮監掌印。

  於新郎亦是心平氣和說道:“於某不是不體諒京城的想法,那位北涼王不該死在這個當下,最好是死在跟北莽兩敗俱傷之後。隻是師父不願等,我們這些做徒弟的自然不敢多說什麽。這如果算是壞事,也有個好消息要說給宋掌印,那就是自打師父出城那一天起,朝廷以後要江湖傳首武帝城,可以,甚至進城抓人殺人都無所謂,東海再無門禁一說。於某說過了這些,也要跟師弟師妹一同出城,打算去江湖上闖一闖。”

  宋堂祿點了點頭,溫言道:“靜等於公子一舉成名天下知。”

  宋堂祿顯然不具武學,可在場無一不是江湖最拔尖的宗師,聽其言觀其氣,竟是仿佛全然發自肺腑,堪稱無懈可擊,若真是刻意為之,這位貂寺的官場修為,簡直就是驚世駭俗。當然,也不排除此人確是溫吞恬淡的脾性,可是這樣的宦官,真能步步登天,從韓生宣手上接過司禮監掌印?林鴉還好,依舊逗弄綠衣女童,樓荒則忍不住多瞧了幾眼宋堂祿。宋堂祿轉頭回望了一眼,感慨道:“咱家好不容易出京一次,沒能親眼見一麵王老神仙,不得不引為憾事。”

  宋堂祿很快朗聲笑道:“既然已經出城,那咱家就要馬上返京了,諸位豪傑,就此別過,希望來日還能再會!”

  於新郎與樓荒同時抱拳相送,就連林鴉也微微點頭。

  綠衣女孩冷不丁一臉好奇地輕聲問道:“喂,宋先生,有聖旨嗎,我能摸一摸不?”

  宋先生?

  宋堂祿先是愣了一下,隨即爽朗一笑,眼眸細細眯成一線,神情尤為溫柔,再沒有自稱“咱家”,“有啊,我這就給姑娘拿去,等會兒。”

  聖旨裝在盒中,宋堂祿起先沒有想著拿出來宣旨,難不成要武帝城這些人跪下聽旨?所以就幹脆留在馬車上,可既然於新郎肩膀上那位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想要,宋堂祿給她就是了。祁嘉節瞥了眼一直被說成足以繼承王仙芝衣缽的於新郎,拇指摩挲了一下白霜劍柄,然後微笑道:“於公子,有機會去京城走走,祁某一定盡地主之誼。”

  於新郎平淡嗯了一聲。

  祁嘉節轉身走下城頭。

  林鴉一直看著那位大太監一溜煙跑下城頭去拿聖旨,有些忍俊不禁,笑道:“倒也不討厭。”

  於新郎點頭道:“確實少見。”

  女童跳下於新郎的脖子,興衝衝跑去“接旨”。林鴉問道:“於師兄,宮師兄原本是要去太安城的,臨時更改主意,已經去了南疆,我也沒聽師父的,那你跟樓師弟呢,你們怎麽說?”

  樓荒眼神堅毅道:“我準備去北涼,看一看那姓徐的是否真的能跟師父一戰。”

  於新郎笑道:“留下來看家的人有了,去南邊的人有了,西邊也馬上有了,看來我就隻能去北方了啊。”

  林鴉皺眉問道:“太安城?”

  於新郎搖頭道:“更北些,兩遼。”

  樓荒環視一周,輕聲道:“我得先行一步。”

  林鴉促狹道:“趕緊滾,小心被那天下第六的北涼王打得屁滾尿流。”

  樓荒瞥了眼那個不合群的年輕人,正要說話,林鴉瞪眼道:“狗嘴裏吐不出象牙,給老娘乖乖閉嘴!”

  樓荒哈哈大笑,掠過城頭,在屋簷上一路蜻蜓點水,飄搖出城。

  於新郎看了眼林鴉,沉聲道:“保重。”

  林鴉伸出手指揉了揉眉頭,“我一個娘們兒還沒怎麽多愁善感,你們這幫大老爺們兒有點出息成不成?”

  於新郎微笑著搖頭,轉身離去,彎腰抱起那個重新登上城頭的綠衣女童。她騎在脖子上,攤開了聖旨,顯擺道:“聖旨喲。”

  於新郎柔聲笑道:“知道啦。”

  小閨女雙手張開聖旨,舉在頭頂,瞪大眼睛去識字,說道:“小於,接下來咱們去哪兒啊?我其實挺喜歡這裏的,可惜白胡子隋爺爺去南海找那桃花劍神比試了。”

  “去很北方的地方,有些冷,所以接下來你多念念師父傳授給你的秘訣。”

  “很北方是多北方啊?算了,林姐姐總說你是路癡。小於,你不會帶錯路吧?”

  “應該不會。”

  “咦?小於小於,這個字念啥?”

  “詔。”

  “這個字呢?”

  “放低些,我瞅瞅。”

  ……

  城頭上,林鴉走到那腰懸破扇的落魄公子哥身邊,臉上流露出罕見的柔和表情,“趙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你從北涼撈出來,你爹元本溪更是不惜破例求人,才把你送到東海,你就這麽一直意誌消沉下去?”

  年輕人默不作聲。

  林鴉歎息一聲,摸了摸他的腦袋,“傻孩子,哪有過不去的坎。”

  年輕人喃喃道:“我誰都可以輸,顧劍棠可以輸,吳家劍塚老祖宗可以輸,就是不能輸給徐鳳年……”

  林鴉直接打斷他的自言自語,“放屁!江斧丁,你知道當初我師父輸給了李淳罡幾次?六年,六次!這才從金剛境爬到了天象境!”

  過河卒的舊主江斧丁苦笑道:“我算個什麽東西,能跟穩坐天下第一寶座一甲子的王仙芝相提並論?”

  林鴉一臉怒容,正要開口,江斧丁說道:“別勸了。”

  江斧丁轉頭笑問道:“有酒嗎?”

  林鴉冷哼道:“等著,醉死你!”

  江斧丁突然拉住林鴉的袖子,也不說話。

  身材高大的林鴉伸手按在他的後腦勺上,拉向自己肩頭,“你們男人啊,總想著做天下第一。尤其是你,一旦覺著沒希望了,就愛鑽牛角尖,其實何必呢。徐鳳年這王八蛋也是真陰險,認定你不敢拚命,先是故意以勢壓人,讓你舍棄了過河卒不說,還把你硬生生當成北涼甲士的獵物,一點一點徹底磨掉你的銳氣。還故意放水不殺你,任由趙勾救走你。確實,我師父當年遇上的是李淳罡,你運氣差了太多,宿敵是個沒什麽風度的家夥。”

  林鴉一把推開江斧丁,拍了拍肩頭,伸了個懶腰,“算了算了,我也懶得在武帝城裏陪你成天酗酒,女人經不起這麽折騰的,老得快!不行,老娘趁著還有些姿色,去江湖上走一遭,看能不能傾倒幾位少俠。”

  江斧丁望著她漸漸遠去的背影,嘴唇顫抖,最終還是沒有把那兩個字說出口。

  這個曾經跟皇子趙楷稱兄道弟的天之驕子,頹然坐在城頭上,遠望東海大潮那一線,由西往東滾滾而來。

  龍門渡。

  再往東便是舊西楚國境,離陽當年便是在此踏廣陵堅冰過江,爭取到獅子搏兔之勢,迫使西楚守江大將不戰而降。隻是隨著天下定鼎,龍門渡已經不複當年春秋的兵甲盛況,附近百姓安居樂業,對於此時西邊的暗流湧動,這邊還算安定,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前有一僧一道在此結茅而居,在朝廷滅佛的當下,無數僧人流離失所,所以這兩位世外之人的臨時定居,並不算紮眼。村莊百姓遇上點小病小災,都要跟那衣衫素潔的中年道人討要些偏方,藥方上的藥草也都容易搜尋,這位姓王的道士也從不收取黃白之物,最多收下些糧食蔬菜,更不會與人有什麽爭蠅頭小利的時候。大概是這名道士太和氣了,都沒人把他當道教神仙看待,一些稚童都喜歡跟他借那把桃木劍玩耍。道士雖然不苟言笑,但孩子多有赤子之心,看人反而更準,知道王道士從來不會生氣。倒是那個袈裟破敗的僧人,瘋瘋癲癲,總喜歡跟人說些聽不懂的言語,沒瘋的時候,就看著廣陵江水發呆。王道士應該是怕他閑著太悶,給僧人做了一根青竹魚竿,僧人在江邊上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魚簍裏從無收獲,空空蕩蕩,遠遠比不上身邊幾個漁家孩子。

  今天暮色中,僧人一無所獲,紋絲不動坐在那裏,漁家少年都已滿載而歸,恰巧遇上王道士,打過招呼,再歡聲笑語而去。

  道士站在僧人旁邊,笑問道:“醒著?”

  僧人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