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世子兄弟喜相逢,軒轅世家生暗潮(4)
作者:烽火戲諸侯      更新:2021-12-21 12:11      字數:3902
  慕容桐皇正色道:“殿下不可以偏概全!”

  徐鳳年睜開眼睛淡然道:“這個道理我懂,徐驍也不是沒有打心眼裏佩服的讀書人,不過似乎沒幾個有好下場。遞交治國二十一疏的賀州荀平,被百姓烹食;趙長陵嘔血身亡於西蜀皇城外的軍帳;曾做文武評將相評的李義山被同是讀書人的一些個文壇巨擘,以文字取人性命,被株連,最後逃到了徐驍身邊才活命。當然,你也可以繼續說這是以偏概全,但我身在北涼王府,見識過太多名士風采,的確寫得一手花團錦簇的詩章,不管是唇舌殺人還是歌功頌德俱是一流手筆。名利名利,知道為何‘名’字在‘利’字之前嗎?北方張聖人曾說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這便是答案,也是為何文人輕視武夫的根據。有幾個讀書人是奔著立德而去?讀書來讀書去,最多的還是立言啊。立言攢人格賺名望,光宗耀祖,名留青史,哪裏顧得百姓饑飽寒暖。”

  徐鳳年輕聲道:“我在江南道報國寺聽江南名士說王霸義利,結果隻是一個原本沒資格入席的寒門士子在為百姓求利,你說那些名士,是哪門子的名士?隻知吟誦風花雪月,清談玄說,全天下都在叫好,便是真的好了?讀書萬卷,無書不讀無經不解,不知朱門外有凍骨,便是士子的士了?”

  徐鳳年笑道:“說來你可能不信,襄樊儒將王明陽自刎後,本是佞臣傳榜首,是徐驍與老首輔吵了一架,擼起袖管親手劃去的。而西楚史書對於這位曾給西楚獨坐釣魚台整整十年的讀書人,沒有留下半個字。這一次,則是朝中遺老領袖,西楚老太師孫希濟親筆抹去。”

  慕容桐皇還在堅持,但已經不如一開始那般理直氣壯,低頭道:“讀書人還是好人居多。”

  徐鳳年自嘲道:“我也沒說我非要跟讀書人過不去啊。再者很多人和事,本就沒對錯可言,鑽了牛角尖,一定要非此即彼,就沒道理可言了。”

  慕容桐皇嗯了一聲。

  徐鳳年托著腮幫望向牯牛大崗,自言自語道:“還是溫華那小子想得開,不知道這會兒在哪裏了。”

  慕容桐皇怔怔出神。

  徐鳳年轉頭伸出兩根手指,學那降妖除魔的符咒派道士,指向慕容桐皇,大笑著打趣道:“急急如律令,你這禍國殃民的孽障,還不速速現形!”

  慕容桐皇猶豫了一下,使勁捶了一下世子殿下胸口。這個瞬間,他不再故作誘人嫵媚,不再眉宇陰沉,而是散發出一股陌生的凜然英氣。

  徐鳳年躺在坡地上,笑道:“胭脂評上排第二的陳漁,稱作不輸南宮,知道吧?”

  慕容桐皇點了點頭,不過至於為何提起陳漁和南宮,他一頭霧水。

  徐鳳年笑道:“那個南宮與你一樣,是個男人,長了一張白狐兒臉,比你還好看。如今就在北涼王府聽潮亭裏觀看秘籍,等他出樓,說不定就是天下第一了。我這兩把刀春雷和繡冬,原本都是他的,後來一把送一把借。”

  慕容桐皇哈哈笑道:“你再解釋,小心被當成此地無銀三百兩。”

  徐鳳年如釋重負。心有千千結,能幫這對姐弟解開一結是一結,處理掉軒轅家族那一茬破事,至於慕容桐皇人生走勢,隻需要埋下稱不上伏筆的伏筆,再以後就不再搭理了。這下棋,確實得跟黃三甲那老妖怪學,先別管是不是畫虎類犬,學了再說。

  徐鳳年沒來由想起那位夢中乘龍而來的龍虎山天人,趙黃巢,此趙並非天師府趙氏的趙啊,徐鳳年其實至今還沒弄清楚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若說是真相,整晚都在攀崖而上的嗬嗬姑娘為何沒有反應?連老劍神李淳罡都不曾察覺!可要當作是一場春秋大夢,白蟒對黑龍,中年道士趙黃巢所說的一切都是有理有據,尤其是那條從懸崖升騰而起的張須天龍,幾乎與《春雷惡蛟驚龍圖》上的如出一轍。這幅天王天女圖出自大煉氣士之手,輔以惡讖。徐鳳年皺緊眉頭,暫時不敢對誰說起這件古怪事情,恐怕隻有回到北涼才能跟徐驍和李義山提上一提。

  世子殿下不知道徽山沒多久前,有人與他恰好對望龍虎山而來。軒轅青鋒和爺爺軒轅國器站在問鼎閣的望江台,兩人憑欄而立。問鼎閣依崖而建,望江台則突兀橫出,山風獵獵,高處不勝寒。軒轅青鋒攏了攏裘衣領子,鬢發皆霜的老人笑道:“冷了?你這憊懶丫頭,與你爹一樣,都不肯在武道上出力,習武也不一定是要打打殺殺,強身健體才是根本。”

  軒轅青鋒臉頰被從江麵蕩到牯牛大崗崗壁上激起的罡風吹得通紅,縮了縮脖子,撒嬌道:“現在學也不遲啊。”

  腰懸古劍名抱樸的軒轅國器笑而不語。

  老人是徽山軒轅他這一輩的獨苗,老祖宗軒轅大磐一敗再敗後,閉關修行,都是由軒轅國器一手撐起大梁。他年輕時寂寂無名,與當時堪稱李無敵的劍神李淳罡錯過了交鋒時機,近二十年才聲名鵲起,下山第一戰便挑了最硬的吳家劍塚做磨劍石,逼得吳家素王劍出鞘。軒轅國器雖敗猶榮,被武林盛讚大器晚成。這些年結交皆老蒼,前不久剛剛去了趟東越劍池,一劍挑翻六名劍傀劍儡,名聲緊隨鄧太阿其後,不知江湖傳言將由軒轅國器頂替王明寅遞補成為第十一是真是偽。

  軒轅國器輕聲道:“聽說李淳罡就在那北涼世子身邊。”

  老人手指輕彈劍鞘,鞘內古劍顫鳴,竟然蓋過了山風呼嘯,偏偏軒轅青鋒毫無異樣。老人嗤笑道:“李淳罡曾經何等劍仙氣概,何時成了北涼的走狗,真是讓人大失所望!本想劍池歸來便去尋這劍道前輩切磋一番,現在雖說省事了,可不知李淳罡還配不配這柄抱樸劍出鞘!”

  軒轅青鋒笑眯眯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老頭不是第八嗎?”

  軒轅國器淡然笑道:“丫頭別耍激將法,你可知劍道境界一朝倒退,想要再勇猛精進,尤其是李淳罡這個境界的高手,難度比起渡劫飛升都不差?隻要不是劍仙一層,你爺爺大可以一戰。這第八若是真金白銀的第八還好說,如果隻是惦念著李淳罡當年無雙英姿,才施舍一個名號,就幹脆由我來戳破這遮羞布也好,沒了木馬牛和一條胳膊的昔日劍神敗在抱樸劍下,總好過被那些年輕後生當作踏腳石。”

  軒轅青鋒正要說話,老人擺擺手道:“丫頭先去吧,別被吹出個風寒。你那讀書讀癡了的爹到時候要跟我嘮叨個把月。”

  軒轅青鋒臉色黯然地離開問鼎閣。讀書讀到癡呆,在武癡紮堆的軒轅世家如何能立足?軒轅青鋒行走在閣內,兩旁豎起書架,一隻纖手在按字首發音排列的秘籍上緩緩抹過,她的眼神呆滯。這些手指摸過的古香書籍,盡是江湖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她大多都看過,都牢牢記在腦中,因為她知道一旦嫁人,哪怕是招婿入贅,她就不再被允許進入問鼎閣,所以這些年她一直辛苦背誦秘籍內容,一頁複一頁,一本複一本,希冀著以後能夠找到一個可以憑仗的男人,去興盛那一支被書生父親耗掉銳氣的嫡長房,恢複大宗該有的氣象。

  走出問鼎閣後,軒轅青鋒一臉堅毅。

  一名照顧軒轅青鋒長大的老嫗急匆匆跑來,小聲說道:“小姐,袁庭山回來了,有重傷不治的兆頭。”

  軒轅青鋒平靜問道:“能救?”

  老嫗搖頭道:“尋常手法,必死無疑。”

  軒轅青鋒呆立當場,魂不守舍。

  老嫗憐惜道:“小姐,這袁庭山死了便死了,再找一名年輕人悉心栽培就是。”

  軒轅青鋒嘴唇青白,喃喃道:“沒這個機會了。”

  她猛然轉身,穿過閣樓無數書架,來到望江台,撲通一聲跪在軒轅國器身後。

  養氣功夫爐火純青的老人隻是沉默,沒有出聲詢問。

  軒轅青鋒雙手雙膝抵在冰涼刺骨的青玉地麵上,沉聲道:“求爺爺救袁庭山一命!”

  軒轅國器說了一句讓外人摸不著頭腦的話,“若想有辱人本事,必先有自辱功夫。”

  軒轅青鋒身軀開始顫抖,越來越劇烈,最終趴在地麵上,心如刀絞,抽泣道:“爺爺,老祖宗為何要選中我雙修!為什麽?!隻要爺爺救得了袁庭山,隻要袁庭山擋得住老祖宗十刀,青鋒就不用去牯牛大崗了啊!”

  軒轅國器搖了搖頭。

  一名與軒轅國器有七分形似的中年儒士咳嗽著走入望江台,發髻係一方逍遙巾,他一手握有《道德禁雷咒》,一手捂住嘴巴,鬆手後手掌放在身後,一攤猩紅血跡。

  軒轅國器微怒道:“敬城,既然你身體不好,就別亂走!”

  軒轅敬城苦澀道:“生死有命,認命就好。”

  背對父女兩人的軒轅國器一揮袖,顯然已是怒意頗大。

  軒轅敬城將道教書籍換到那手心滿是鮮血的手中,緊緊攥住,彎腰,騰出的手想要去攙扶女兒。

  軒轅青鋒本已手腳無力,此時不知為何湧起一股力道,狠狠摔掉這位親生父親的手,帶著憤恨哭腔罵道:“你不配!”

  軒轅世家的嫡長孫軒轅敬城麵容苦澀,柔聲道:“走,你娘替你溫了一壺當歸酒,去暖暖胃。”

  軒轅青鋒搖晃著站起身,踉蹌走出望江台,留給軒轅敬城一個決絕的淒涼背影。

  軒轅國器怒其不爭哀其不幸,提高嗓音斥責道:“你瞧瞧,當年為了迎娶一隻人盡可夫的破鞋,你丟光了家族的臉麵不說,這些年又做了些什麽?!”

  軒轅敬城平靜道:“讀書。”

  “讀春秋大義。”

  “讀道教無為。”

  “讀佛門慈悲。”

  軒轅敬城一字一字說來,不溫不火,語氣極緩。確實,不是溫暾脾氣,如何消受得下這二十來年的白眼打壓,其餘兩房已經是騎在他頭上拉屎撒尿,可這個讀書人始終不發一言,隻是看書。

  “敬城要讓老祖宗知道,他所謂的三教貫通,狗屁不通。”

  軒轅敬城走到欄杆旁,與軒轅國器並肩而站。

  軒轅國器氣惱得眉毛抖起,恨不得一巴掌就把這個不成材卻入魔障的兒子給拍死。

  軒轅敬城笑了,握緊《道德禁雷咒》,鮮血越發滲入頁麵,說道:“既然成不了長生真人……”

  “住嘴!大逆不道的東西!”

  軒轅國器一巴掌甩在兒子臉上,拂袖離去。顯然要是讓這名中年書生繼續說下去,隻會更加語不驚人死不休。

  被扇了一記耳光的軒轅敬城無動於衷,眺望龍虎山。

  照理說以軒轅國器的手勁,即便有所收斂,軒轅敬城臉上痕跡也絕無可能轉瞬即逝。

  等到問鼎閣空無一人時,他丟出那本《道德禁雷咒》,身形一躍過欄,飛出了牯牛大崗,直撲龍王江水麵。

  墜落半空時,腳尖踩在書籍上,斜向前橫空而掠,如鷹如隼。

  世間真人近在咫尺不得識。

  軒轅敬城逍遙飄過龍王江,腳尖在岸上落地第一下,炸出一個大坑,第二步稍小,第三步再次之,接連七步,步步踏坑,宛如蓮花綻放。

  一步一蓮花,步步生蓮。

  七步以後,地麵上已是塵土絲毫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