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四 種子外交2
作者:流光飛舞      更新:2021-12-21 10:38      字數:3737
  陳羿說的是很在理,一個國家如果能讓老百姓吃上飽飯,穿上衣服,住上房子,上得起學,看得起病,絕大多數的問題都不算什麽大問題了。可問題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絕大多數國家都做不到這幾條。別的不說,光是一個吃就足夠讓非洲撓頭了。進入到十九世紀之後,非洲人口開始急劇增長,像尼日利亞、剛果這些條件得天獨厚的國家還好,像坦桑尼亞、讚比亞、埃塞俄比亞、索馬裏等等這些國家可就慘了,他們沒有那麽遼闊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沒有那麽豐富的野獸、野果給他們吃,想吃飽飯,發展農業勢在必行。但是這些國家的農業技術……絕大多數地區都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糧食產量隻能用悲催來形容。現在還馬馬虎虎,但有點遠見的人都知道,這樣下去是絕對不會的,人口越來越多,糧食產量卻沒有上去,這樣搞法不發生饑荒那才叫怪事了!讓老百姓吃飽飯?談何容易!

  不過這些在陳羿眼裏根本就不算個問題。他說:“是不是有點兒摸不清頭緒?我們一樣樣的來。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沒有吃飯大,隻有老百姓能吃飽飯,國家才能穩定。那怎樣才能讓老百姓吃飽飯呢?簡單,非洲有的是土地,那邊的土地比中國的還要好,隻要有優良的種子和足夠的農業機械,再加一點農藥和化肥,收成就差不到哪裏去!農耕機械不用愁,我們賣給你們,至於種子……”他拍拍手,兩名服務員應聲而入,手裏各自提著一個竹籃,擺到陳羿的辦公桌上。

  陳羿示意這兩名年輕人揭開蓋在籃子上的紅布,這兩名年輕人照做,結果在揭開紅布的一瞬間,都驚訝的叫了起來:

  第一個竹籃裏放著三穗黃澄澄的小米,那穗子足有狐狸尾巴那麽粗!

  第二個竹籃裏放著一束金黃的稻子,穀穗又粗又長,穀粒飽滿誘人!

  這麽好的小米,這麽好的穀子,別說在非洲,哪怕是在歐洲和美國,也見不著!

  陳羿拿起一穗小米,輕輕撫摸著,頗為動情地說:“這個是糜子,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小米,過去幾千年裏一直是我們中國人的主食,它營養豐富,耐旱耐瘠,哪怕是鹽堿地都能種,在小麥和稻穀成為主食之前,我們中國人就靠它活命啊。”

  坦桑尼亞那位青年也拿起一穗,又看又嗅,愛不釋手:“有點像埃塞俄比亞的苔麩,不過產量明顯比苔麩高出十倍不止!”

  讚比亞那位羨慕不已:“真的很像苔麩,這種耐旱耐瘠的作物如果在讚比亞也能種植的話,讚比亞的糧食產量肯定能更高。”

  話說,讚比亞人的主食是玉米來著。而玉米這玩意兒……怎麽說呢?絕大多數的穿越小說都將它當成了爆人口的神器,似乎隻要把玉米種下去,糧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真的是這麽回事嗎?並不是,玉米首先要有足夠的肥料,沒有足夠的肥料它死給你看,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玉米畝產量是多少來著?說出來嚇死你:六十千克!誰要是在沒有足夠的肥料的情況下拿玉米當爆人口的神器,秒秒鍾會被它教做人。一直到七十年之後,讚比亞的玉米產量依舊悲催,平均每公頃才一點七噸,畝產一百五十公斤左右,這產量還爆人口?不餓死人就算奇跡了。

  陳羿笑說:“這是我們在花了十幾年時間,好不容易才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去年試種了,平均畝產量四百多公斤,不是很理想。”

  那兩位一臉鄙視:你就裝逼吧,平均畝產量四百公斤還不是很理想?你的臉明明笑開花了好不好!

  其實陳羿在忽悠人,這是薛劍強為解決西北地區糧食問題搞回來的雜交穀,簡單的說就是用雜交技術培育出來的小米。小米產量低是眾所周知的,也正因為這個,它才漸漸被水稻和小麥所淘汰,喪失了主食的地位。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千方百計要提高糧食產量,而優良的種子是增產的關鍵所在,無數農業工作者滿懷熱情,投身於相關研究之中。最終,袁大德魯伊的雜交技術為大家打開了一扇大門,將中國育種行業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天地,雜交水稻、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高粱……種種雜交品種的作物紛紛湧現,終於在二十世紀後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小米作為曾經的五穀之一,也被列入了重點發展項目之中,足有二十個省和地區投入巨大的精力,苦苦探索讓小米增產的方法,最終都不得其門而入,悻悻放棄。隻有河北因為

  幹旱問題,對這一作物情有獨鍾,始終沒有放棄,花費了整整四十年時間,終於,張家口這邊取得了突破,培育出了產量極高的雜交品種,在試驗田裏創下了畝產八百一十公斤的紀錄,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當然,這是試驗田的產量,推廣開來後是達不到這個水準的。到2008年,全國推廣種植麵積達到七十萬畝,平均畝產量四百五十公斤。從畝產一百多公斤到畝產四百五十公斤,科研工作者用了整整兩代人,四十年時間,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不過這一作物畢竟已經不是主食了,推廣頗為困難,沒種過的農戶在觀望,不願意種,而種過的農戶又因為製種公司實力有限,供需缺口極大,很難買得到種子,實在是煩人得很。薛劍強看不過眼了,一口氣砸了三千萬過去,買了一千多噸種子過來給各個解放區,讓大家嚐試著種上去,結果無一例外,都獲得了豐收,農民都說種了一輩子田,沒見過這麽好的收成!

  那還有什麽好說的呢?繼續砸錢買種子買技術吧。這種耐旱耐瘠抗堿高產的作物,土鱉可是喜歡得很,尤其是缺水的北方和大西北,這種給點水份就燦爛的作物就更受歡迎了。

  “那這個……”兩個年輕人指著穀穗問。

  陳羿說:“這個啊,懶人稻。”

  這兩位驚奇不已:“懶人稻?什麽意思?”

  陳羿說:“就是字麵意思,這種水稻也是我們用了幾十年時間培育出來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播種一次可以連續收獲多年……你們都知道,常規水稻播種一次隻能收獲一次,否則的話產量會大減甚至絕收,而它連續收割多年產量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非常適合非洲那種光熱充足、作物幾乎可以不分季節種植的氣候。”

  這兩位兩眼放光……這玩意兒好啊!誰都知道在玉米、小麥、水稻三大主要糧食作物裏,水稻的單產是排第二的,坦桑尼亞和讚比亞很多地區都適合種植水稻,而且一年可以種兩三季,哪怕畝產量隻有兩三百斤,也能解決溫飽問題了。非洲人普遍是比較懶的,讓他們一年種植兩季甚至三季水稻,那簡直就要了他們的命了。不過,有了懶人稻就好辦了,播種一次收獲好幾季,那簡直就是撿糧食啊,什麽玉米小麥,通通靠邊站————你們能做到播種一次收獲多季嗎?

  “這個懶人稻產量怎麽樣?”

  陳羿說:“畝產量相當可觀,達到五百公斤。當然,這是去年第一季的收成,第二季怎麽樣還不得而知。”

  懶人稻是重慶一位閑著沒事就挖空心思琢磨著怎樣偷懶的木匠花費二十多年時間培育出來的,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跟韭菜一樣,種植一次可以連續收割好幾年,而且畝產量還相當可觀,種得好的話可以達到五百多公斤。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種水稻也沒怎麽推廣,薛劍強也砸了一大筆錢,一來為推廣懶人稻作點貢獻,二來也買點優良的種子過來,為新中國的糧食安全作貢獻。早在去年三月,鹽城就挑了幾十畝最好的田種下了第一季懶人稻,結果這玩意兒還真沒有讓人失望,那產量把一大幫農校師生給嚇住了!畝產千斤啊喂!你讓那些畝產量才三四百斤的弱雞怎麽活啊!

  看到他們那震驚的樣子,薛劍強實在不忍心告訴他們,在他那個時代,有位德魯伊已經在實驗田裏培育出畝產超過一噸的超級水稻了……

  這兩位黑叔叔當然不知道懶人稻的來曆居然如此離奇,他們已經沉浸在國內稻田一片連著一片,農民收完水稻後就躺在樹下曬屌,很快田裏散落的穀粒和稻草根又長出綠油油的禾苗,預示著下一季的豐收這一美妙的畫麵之中……真的,有了懶人稻和張雜穀這麽好的穀子,但凡他們爭氣一點,糧食安全問題都解決了!他們精神抖擻,熱情洋溢地跟陳羿討論著坦桑尼亞和讚比亞的革命鬥爭方式,以及建國之後的發展問題,這兩位儼然已經以未來的國家領袖自居了,非常誠懇地表示在他們獨立之後希望能夠深化與中國在農業、工業方麵的合作,尤其是農業方麵的合作。這兩份種子讓他們意識到這個古老的國家在農業方麵的底蘊,這種底蘊正是非洲所需要的。他們希望在獨立之後引進更多優良的種子作物,希望中國派人過去指導他們種田,希望能從中國進口各種農業機械,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抽水機、輾米機……隻要是跟農業有關的,他們通通都需要!而他們則用礦石來支付,特別人讚比亞的銅礦,那是世界最大、品位最高的銅礦,自古以來就缺銅的中國肯定很渴望能得到這些黃澄澄的銅的……

  當然,這兩位都非常大方地表示,陳羿跟英國佬法國佬的賭約算數,坦、讚獨立之後都將劃出三百萬公頃荒地租給中國開墾,租期九十九年,不過種出來的糧食,他們希望能以略低於市價的價格向坦讚出售百分之四十,剩下百分之六十就直接運回中國好了。

  “但是我們沒有出海口……”讚黑叔一臉憂鬱。

  沒有出海口是件令人蛋疼的事情,這意味著進出口貿易將麵臨著重重困難,甚至直接被鄰國堵死。中亞諸國資源何其豐富,但是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為什麽?原因很簡單,被中俄兩國夾在中間,進出口貿易乃至招商引資都得先經過這兩個巨無霸點頭才行,如果這兩個巨無霸不點頭,他們啥都別想運出去,在這種情況下,你叫他們的經濟如何發展得起來?從十八世紀開始,全世界便進入了海洋時代,失去了海洋就等於失去了未來,這一點,這些曾經在英國留學的精英自然是知道的。遺憾的是,讚比亞是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

  陳羿微笑:“那就修一條鐵路,貫穿讚比亞和坦桑尼亞,直通海邊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