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三 驚訝的德貓3
作者:流光飛舞      更新:2021-12-21 10:37      字數:3479
  與此同時,一批德國空軍精銳被送到了包頭空軍基地。

  經過幾個月來的緊張改造,包頭空軍基地已經擁有四條兩千米長的跑道,當然,都是用金屬板鋪成的簡易跑道。不過,即便是這樣,德國空軍的飛行員還是吃了一驚,用金屬板鋪跑道?你們夠奢侈的!

  更加奢侈的還有後頭……

  休息過之後,一批ME-262戰鬥機精英飛行員被集中到一個巨大的機庫————彩鋼板房啦,十幾架蓋著厚厚黑色帆布的戰機在他們麵前去掉了偽裝,露出真麵目:機身細長,有著漂亮的氣泡式玻璃座艙罩,進氣口開在機頭,發動機裝在尾部,這些全新的設計一下子就抓住了這些眼高於頂的空軍精英的眼球。這是一種全新的戰機,根本就沒有見過的!知道ME-262的發動機裝在哪嗎?答案是裝在機翼下……對,就是裝在翼根附近。不光是它,二戰時期的噴氣式戰鬥機,包括二戰結束後美英蘇法都是采用這種設計的,說白了,它們在外型上跟螺旋槳戰鬥機最大的區別,也僅僅是機頭沒有螺旋槳而已,有些甚至連螺旋槳都沒拆掉,采用混合動力,蛋疼不?當然蛋疼,但這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可是在這個機庫裏,他們看到的卻是一種全新的、超乎他們想象的戰機,這讓這些原本以為到了中國最多也就教教中國飛行員玩螺旋槳戰機的飛行員精神振奮起來!

  中國軍官將跟戰機有關的資料發給他們……當然,是英語的,厚厚一大本,看完了怕是得高度近視。好在這些德軍飛行員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語的不在少數,他們立即就充當起翻譯官向不懂英語的同僚翻譯:“機長13.95,最大起飛重量8500公斤,實用升限17300米,最大速度697米/秒……”看到這裏,這些懂英語的精英們駭得跳了起來,衝中國軍官嚷嚷:“你……你們不是在開玩笑吧?它能飛出每秒鍾近七百米的速度!?”

  中國軍官聳聳肩,說:“這是我們剛獲取的飛機,資料是這樣說的,真實性能怎麽樣我們還不清楚。”

  德軍飛行員直喘氣:“你的意思是,這種戰鬥機是外國援助給你們的?是哪個國家?美國還是英國?”

  中國軍官說:“無可奉告。此外,我必須糾正一點,這不是戰鬥機,這是教練機。”

  一大幫精英飛行員全變成了雷打過的蛤蟆,伸長脖子,瞪圓眼睛,張大嘴巴,傻在那裏不知所措。半晌,一位擔任過戰鬥機生產總監的德軍將領蹦了起來,揮舞著手臂失態地叫:“你……你說什麽?這是教練機?你確定這不是戰鬥機,是教練機?”

  軍官非常篤定的回答:“是教練機,資料上寫得明明白白,殲教-7!你們要盡快掌握這種教練機的飛行技巧和維修保養技巧,然後……哎,你怎麽吐血了?快來人啊,有人吐血了!”

  真的,得知這批近乎天頂星科技的戰機確實是教練機之後,德國空軍的精英們一個個吐血如箭,尤其是那位戰鬥機生產總監,一口老血噴到了機庫拱頂!

  最大速度每秒近七百米,實用升限一萬七千多米,這麽牛逼的戰機居然是教練機……吐血……吐血……

  同樣吐血不止的還有被分配到邊區工作的德國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他們原本以為這些偏安一隅的布爾什維克是很貧窮,很落後的,他們也作好了脫三層皮的心理準備。可是等到他們到達目的地之後,看到的卻是嶄新整潔的廠房,鬥誌昂揚的工人隊伍,還有先進的機械設備……沒錯,那些機械設備看上去確實有點舊了,但是各項指標隻能用誇張來形容,比如說到長慶尿素廠工作的德國專家就讓正在安裝的生產線給嚇到了:年產五萬噸氣頭尿素!

  “這需要極大的天然氣供應量,就你們現在的天然氣產量,真的能滿足這麽大的尿素廠生產需求嗎?”德國專家嚴重懷疑。

  廠長豪邁地表示:“暫時還滿足不了,不過不要緊,天然氣就在地底下,跑不了的,我們先把廠子建在這裏,慢慢生產,等天然氣產量上去了,就不愁沒有足夠的原料啦!”

  專家一口老血噴了出來……這幫可愛的布爾什維克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什麽叫成本啊!

  “成本?”廠長眨巴著眼睛,用手比劃著解釋:“我們建廠的用地是免費的,建廠房的人工是免費的,設備是上級提供的,我們能有什麽成本?”

  好吧,這樣一來還真沒多少成本了,也難怪他們敢先把廠,把機器放在這裏再慢慢等天然氣產量上去,哪怕耽擱個幾年都不怕!

  值得一提的是,長慶、延安、榆林隻用一年時間就圍著油田建起了一座小城市,供工人及工人家屬生活、住宿的磷鎂板房和彩鋼板房搭建而成的廠房構成了城市的主體,工人終於不用再住集裝箱了。這樣的建造速度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瞠目結舌,比如說好幾位國府大員跑到油田去參觀,就被這拔地而起的嶄新城市驚得目瞪口呆,土鱉“基建狂魔”的綽號由此而來。要不是基建狂魔,誰有能耐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建造起一座城市嘛!

  在東營,德國石油工人正在見證基建狂魔的威力。在打出那口千噸井的地方,本來是非常荒涼的,方圓幾十裏看不到人煙。然而大批石油工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麵貌。人都是要有地方住的,於是,一片片板房以驚人的速度搭建起來,很快,黃海之濱就多了好幾座小城鎮,這些小城鎮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看到這一幕的德國工人差點把自己的胡子給揪了下來,有人仰天長歎:“如果元首知道中國人有這樣的技能,肯定不會拋棄中國選擇日本了……有中國幫助,德國軍隊何懼蘇聯的寒冬!”

  是啊,蘇聯的寒冬對於德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每年寒冬都有大批德軍因為沒有房子可供躲避暴風雪而被茫茫雪原吞噬。如果有中國人幫助,憑他們幾個星期就能平地建起一座城市的技能,德軍何至於暴露在暴風雪之中瑟瑟發抖!唉,當初拋棄中國,跟日本結盟真的是錯了,大錯特錯了!

  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以吃。

  隨著軍用車輛、坦克和戰機數量持續增多,還有眾多工廠陸續投產,對石油的需求量也在持續上升。鑒於陝甘寧根據地那三個油田開采難度較大,成本也太高,中央決定從這三個油田抽調一批骨幹遠赴山東,開發東營油田……別的不說,光是將那兩口日產原油上千噸的油井給打出來就能解決大問題了。現在兩口都打出來了,但煉油能力沒根上,隻好采一口封一口,兩口輪著采。現在大批德國煉油工人的到來解決了東營油田的煉油廠技術工人嚴重不足的瓶頸,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大采特采了!

  看著那兩口狂噴石油的油井,不少參與過掠奪蘇聯石油資源的軍事行動的德國技術工人和專家神色複雜。德國就是活生生讓石油給坑死的,拚盡全力去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拚盡全力去發展煤化油,拚盡全力去攻打高加索油田,到頭來還是解決不了德國嚴重缺油的問題,最終倒在了美英蘇的圍毆之中。如果德國擁有足夠的石油資源,恐怕不至於敗得這麽慘吧?而中國就擁有石油,而且還挺豐富的,但德國當初卻沒發現,在中國與日本之間選擇了日本……

  一步走錯,步步都錯,悔之晚矣!

  也有大批德軍水兵被送到了煙台,當然,數量要少很多,畢竟德國海軍實力不怎麽樣。不過這麽多人,拚湊出七艘驅逐艦的人手是綽綽有餘啦,那些薛劍強千辛萬苦才搬過來的旅大級驅逐艦終於不必晾在海港裏喝西北風了。

  然後德軍水兵就站在海邊看著這些怎麽看怎麽科幻的戰艦發了N久的呆……

  德國戰敗對於中國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隨著歐洲戰場戰火的熄滅,大批技術工人和老兵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源源不斷抵達中國,中國的軍事、工業甚至科研,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工人被安排到各個工廠去,一邊工作一邊辦培訓班培訓工人,這個屬於應用型工人,培訓起來比較容易,每名工人隻要掌握幾道甚至一道工序就行了,手把手的教,幾天就會。不過像電焊工、鉗工、機械維修工這些就需要長時間的精心教導和培訓了,像高級技工則需要長達十幾年的學習和實際操作才能慢慢磨練出來,至於技師……那得三四十年的磨練了,而且還不一定能打磨出來。現在的土鱉不缺乏機械設備,這個時代最頂尖的、稱得上國之重器的工業設備,通過薛劍強他們都能很輕鬆地弄到更加先進的,但他們缺熟練的工人,尤其缺高級技工和技師,從歐洲招到的工人正好補上了這一短板。至於那些百戰餘生的德軍老兵,及後勤方麵的人才,則被安排到安隊中去,像那些擊落過數十架上百架戰機、數十輛坦克的牛人,被集中與世隔絕的基地去,組建真正意義上的航校、裝甲兵學校、炮兵學校,同時也組建成藍軍,狠狠地削解放軍中那些驕兵悍將,讓他們知道自己跟世界王牌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至於戰績沒這麽誇張,但又實戰經驗豐富的,則被安排到作戰部隊去,駕駛坦克、突擊炮、裝甲車、戰機,操縱火炮投入戰鬥。比如說從蘇聯進口的四百輛SU-100反坦克突擊炮,本來還愁一年之內都湊不足人手的,德軍老兵的到來替他們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別忘了,二戰中德國佬光三突子就生產了九千多輛,就這樣都還不夠用,要湊出四百個SU-100反坦克突擊炮車組來,小意思!

  這些冷酷的德軍老兵的到來,讓日軍離墳墓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