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遊說陳宮
作者:東一方      更新:2021-11-27 23:06      字數:2242
  魏國國都,昌邑縣。

  如今魏國後方,皆由荀彧主持大局。

  在政事上,荀彧運籌帷幄,協調各方,能給曹操一個穩定的後方。正因為有荀彧在後方坐鎮,曹操在前線才不會因為糧草、器械而擔憂。

  劉梟和曹操一直開戰,戰事已經持續許久。對魏國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魏國承受的壓力日益增大,糧草上很是支拙。

  畢竟,兗州地域不大,沒有足夠的糧食產地。

  反倒是劉梟則不同。

  劉梟拿下了益州之後,有了充足的糧草供應,完全解決了糧草上的危機。

  不過後方的艱難,荀彧沒有告訴曹操。

  荀彧要做的,便是盡可能的為曹操籌備糧草、器械,讓曹操在前線全力迎戰。在荀彧不斷忙碌時,曾是曹操身邊的元老重臣陳宮,卻顯得很清閑。

  陳宮如今,近乎於被邊緣化。

  最關鍵的緣由,是陳宮不喜曹操濫殺,所以自動邊緣化,極少參與大事。當初曹操自洛陽逃出時,曾殺死好友呂伯奢一家,陳宮親眼目睹這一切,雖說也按下了這事兒,但畢竟有一些疙瘩。最關鍵的是,曹操殺了邊讓等諸多兗州名士,不論是邊讓,亦或是其餘名士,都是陳宮好友。

  曹操要殺邊讓時,陳宮也曾勸諫,但曹操還是殺了人。以至於,陳宮認為曹操無容人心胸,更認為曹操濫殺無辜。

  陳宮雖然不曾離開,但也少參與政事了。

  尤其等到曹操稱帝,魏國建立,陳宮也不曾上賀表,也不曾主動勸諫曹操,完全一副驀然姿態。這樣的姿態,使得曹操也有些不喜,便給了陳宮一個散官養著。

  陳宮的府邸,在昌邑縣城南。

  陳宮家中老母妻兒都在老家鄉下,他是一個人在昌邑縣。

  他的府邸很簡單,沒什麽物件。

  而且陳宮的俸祿,一部分送回鄉下給家中,其餘主要都用來宴請好友,和兗州的一些名士把酒言歡了,所以沒什麽錢財,日子過得滋潤,但也沒有留下餘錢。

  所以,府邸很寒酸。

  書房中,陳宮正在讀書。

  他如今很少接觸朝中的官員,除了和好友把酒言歡,便是在府上讀書。

  “咚!咚!”

  敲門聲,在房間外響起。

  陳宮擱下手中書籍,道:“進來!”

  陳宮年齡在三十許,相貌堂堂,極為儒雅。他身著一件博領大衫,正襟危坐,目光落在了門口,等待著人進入。

  嘎吱!

  房門打開,侍從進入,道:“大人,府外有一人自稱是您在洛陽的故友,特來求見。”

  陳宮聞言,眉頭登時揚起。

  洛陽的故友?

  他在司隸地區時,也就擔任了一個中牟縣的縣令。在洛陽方麵,他完全沒有人脈關係。可門外的人,卻說是他在洛陽的故友。

  洛陽!

  長安!

  劉梟!

  陳宮眉頭一揚,登時便有了計較。

  陳宮吩咐道:“把人請到書房來。”

  “是!”

  侍從得令,便轉身去請人。

  不一會兒功夫,書房外便響起一陣腳步聲。一個器宇軒昂的青年,大步進入書房內。他麵帶笑容,拱手道:“在下徐盛,見過陳先生。”

  來的人,赫然是徐盛。

  在參謀部中的人,如楊修已經多次參與重大任務,而且每一次任務都取得極佳的效果。

  在這方麵,徐盛是有些不服氣的。

  他早早就追隨劉梟,也跟著諸多人學習,也一樣是有能力的。這一次他得了郭嘉的安排,出使勸服陳宮,徐盛也是報了極大的希望。來的路上,徐盛也做足了功課,詳細了解陳宮的為人處事,最終定下了方案。

  陳宮一聽徐盛,說道:“我在中牟縣多年,未曾在洛陽結實什麽好友。不知道,你是代表誰來的?”

  徐盛微笑道:“在下代表大漢陛下來。”

  “大膽!”

  陳宮嗬斥道:“你竟是大漢的官員,竟然擅自潛入我魏國境內。徐盛,你不怕本官一聲令下,便將你捉拿了嗎?”

  徐盛聞言,卻是不急不躁的道:“以陳先生的地位和身份,要拿下我易如反掌。但是,我不認為陳先生會拿下我。”

  “為什麽?”陳宮眯著眼睛詢問。

  他倒是有些興趣,眼前這個年輕小子,到底能說出怎麽樣的一番話。劉梟派人連聯係他,意圖很明顯,但這樣一個年輕小子,能辦成事情嗎?

  徐盛道:“因為如今的魏國皇帝,並非先生的明主。”

  陳宮不屑一笑,說道:“我大魏皇帝,英明神武,睿智果敢,乃是大有為之主。你說陛下不是明主,實在是貽笑大方。”

  徐盛反擊道:“先生繆矣,在下沒有否認曹操有能力。事實上,曹操為人處事,極為果斷,乃是一個有為之主。而且曹操此人,極有抱負,是一方梟雄。然而,我剛才已經說了,他不是先生的明主。曹操是雄主,但並適合先生。”

  陳宮眼眸一亮。

  徐盛能說出這番話,足見徐盛的才華。

  陳宮說道:“我倒要聽聽,為什麽陛下就不是我的明主?”

  徐盛正色道:“曹操其人,精明無比,不論是兵法韜略,亦或是治國之術,都當得起雄主二字。然而,曹操為人多疑,更殺戮成性。陳先生應當很清楚,曹操逃離洛陽時,曾因為多疑而殺了故友呂伯奢一家。”

  “到兗州後,曹操得陳先生,以及諸多兗州名士相助,最終成為兗州刺史。然而,曹操卻無容人之雅量,殺了抨擊他的邊讓等名士。”

  “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一國之中,應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否則全是阿諛奉承之輩,必定無法長久。”

  “邊讓等名士,雖然沒有直接為曹操效力,但也襄助曹操成為兗州之主。然而,曹操直接屠戮兗州名士,大造殺戮,實在是不妥。”

  徐盛說道:“反觀我主,仁愛仁德,體恤百姓,乃是大有為之主。我主的雄才大略,陳先生也必定知曉,便不用我多說了。曹操不能人盡其才,不能用先生。但是,我主能給先生施展才華的平台,讓先生一展所長,讓先生的誌向和抱負,能夠在大漢施行。”

  陳宮笑道:“你倒是會說話。”

  徐盛道:“陳先生謬讚了,不是我會說話,而是事實如此。曹操性格,乃是寧肯我負天下人,也不願意天下人負我。然而,我主卻不同,我主治下,講究賞善罰惡,講究公允工作,以律法作為衡量標準,不會因為一己之私一己之惡,便擅自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