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猜測
作者:東一方      更新:2021-11-27 23:01      字數:2418
  劉梟和賈詡商議後不久,便有朝中的官員前來求見,希望劉梟繼位登基。官員的請求,劉梟沒有任何猶豫,全部回絕。朝中的官員,隻要不是楊彪、馬日磾等老臣的請求,都可能是試探。

  劉梟不會暴露真實想法。

  他行事穩健,並不打算一步登天。

  元末明初時,朱升給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箴言,劉梟記得。他如今並不想被架在火上烤,也不想被困在宮中,所以不急著登基。

  而在一些官員勸進後,劉梟的布如張濟、張繡等人,也勸說劉梟登基,以延續國祚。

  但所有勸說,劉梟都壓下了。

  劉協被殺,天下諸侯割據,局勢並不明朗。如果劉梟率先登基繼位,雖然占據朝廷,但也不過是一個虛名,未必能懾服天下諸侯。

  甚至,可能成為出頭鳥。

  如果天下諸侯反對,對劉梟並不利。劉梟要稱帝,也不是第一個。雖然劉梟出身宗室,有著天然的優勢,但天下間劉姓宗室多得很,不止他一個姓劉的人。

  所以劉梟按捺住心思,等局勢改變。劉梟相信,有的人比他更急。譬如揚州的袁術,他手中有傳國玉璽,一旦知道天子駕崩,極可能迫不及待的稱帝。

  袁術成了出頭鳥,吸引火力。

  到最後,劉梟再繼位稱帝,以討伐袁術的名義,便占據了道德上的大義。

  雖說朝中無主,但隻要劉梟在長安,就牢牢掌控著朝廷。劉梟現在要做的,是得讓長安的百官,能聚攏在他的麾下,這是最重要的。

  所以劉梟沉下心來,一方麵處理長安的情況,安撫百姓,恢複生產,發展商業,以增強麾下士兵的戰鬥力。另一方麵,劉梟每天都會進入皇城,吊唁死去的劉協。

  這一日,他依舊來到宮中。

  劉協上香後在殿中坐下,馬日磾、楊彪等老臣卻是走了過來坐下。

  馬日磾和劉梟關係更為親近,他主動道:“太尉,先帝驟然駕崩,朝中群龍無首,很是慌亂。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先帝膝下無子,隻能從皇室宗脈中選擇。太尉出身宗親,雄才大略,有治國之術,麵對匈奴人進犯,更大無畏的帶兵前往抵擋。我等懇請太尉繼承帝位,延續國祚。”

  楊彪道:“老夫附議。”

  在楊彪的身旁,光祿大夫黃琬也頷首說道:“由太尉登基,順天應人,很是合理。而且依照宗譜,太尉是先帝的兄長,由太尉繼承帝位,理所應當。如今漢室傾頹,天下大亂,正需要一個有為之主,撥亂反正,掃蕩乾坤,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黃琬年逾五旬,官宦世家。

  黃琬的高祖黃香,漢和帝時官居尚書令。黃香年少有名,人言“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黃香年少喪母,和父親相依為命。夏天時,黃香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入睡;冬天時,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這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典故的由來。

  黃琬的祖父黃瓊,曾任大漢太尉。

  而黃琬本身,他家學淵源,年少揚名,早年官拜五官中郎將,但其後和蔡邕、劉表等人遭到黨錮之禍。到漢靈帝時期,黃琬經由楊彪的父親太尉楊賜舉薦,解錮拜為議郎。其後出任豫州牧,政績斐然,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董卓攝政時,大肆招攬的黨人,征召黃琬入朝擔任司徒,後來又遷太尉,進封陽泉鄉侯。董卓遷都長安時,黃琬和楊彪聯名反對,以至於被罷官。不久後,又被董卓起複,拜光祿大夫。

  在朝中,黃琬也極有分量。

  隨著馬日磾、楊彪和黃琬開口,其餘人紛紛開口勸諫,都希望劉梟再進一步。

  畢竟,劉梟最合適。

  劉梟環顧眾人,他沒有應下,緩緩說道:“蒙諸公青睞,本官感激不盡。但先帝死於呂布之手,驟然駕崩,大仇在前,焉能不報。探子傳回消息,呂布出南陽,往揚州去了。本官的打算是,帝位暫時空懸,待手刃呂布之日,再議帝位。”

  劉梟的這番話,既表明了他願意繼位的態度,也表明了他的忠義之心。劉協的大仇未報,他不繼位,這是對劉協的效忠。

  這也是拉攏百官的,讓百官看到他的態度。

  其實在劉梟看來,替劉協報仇之事,隻是一個幌子。

  這是拖延時間。

  劉梟的真正意圖,是等劉協被呂布殺死的消息傳開。當消息在各地傳遍,天下會是什麽局麵?如果有人稱帝稱王,而劉梟則順應潮流,在百官的擁戴下登基,他才是大漢的正統。而且現在打著為劉協報仇的大旗,也能把朝中的官員聚攏在他的身邊。

  楊彪聽了劉梟的話,說道:“太尉立誌為先帝報仇,老臣佩服。隻是朝中帝位空懸,恐怕影響朝廷的運轉啊。”

  劉梟搖頭道:“楊公,本官總攬朝政,而且諸公一旁協助,朝政運轉流暢,並無不妥。現如今,暫時按照先前的情況辦吧。”

  “喏!”

  楊彪勸不了,隻能應下。

  劉梟在宮中呆了半個時辰,就離開了皇宮。

  楊彪、馬日磾、黃琬等人依舊留在宮中,替劉協治喪。三人沒能勸說劉梟,都有些失望。黃琬看向馬日磾,說道:“翁叔兄,你和劉太尉關係更近一些。不如,你再去勸勸?”

  楊彪也道:“翁叔,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尉早日繼承帝位,也能安撫民心,穩定天下。”

  馬日磾聽了後,說道:“兩位,你們看劉太尉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楊彪道:“能力出眾。”

  黃琬道:“有主見,有能力,有手腕,是大有為之主。”

  馬日磾說道:“對啊,劉太尉有能力有主見,他決定的事情,怎麽能輕易改變呢?其實在老夫看來,劉太尉決議為先帝複仇,是一件好事。如此一來,劉太尉才站得住腳,不會遭到天下人非議。朝中暫時沒了君王,但隻要劉太尉替先帝報仇後,就能順理成章的登基。”

  楊彪捋著頜下的胡須,思慮一番後,搖頭道:“翁叔,你漏了最關鍵的一點。劉太尉不登基,這天下間,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稱王,會天下大亂啊。”

  黃琬眼睛一亮,立刻說道:“或許,這就是劉太尉要的局麵。他壓下百官勸進,遲遲不登基繼位,就是要看看天下的反應。但凡有野心之輩,都不可能沒有動作的。通過先帝之死,能看清楚大漢江山,哪些人心懷叵測,哪些人心向朝廷。”

  楊彪沉聲道:“你這考慮,老夫先前沒有往這方麵想。現在看來,或許有這個可能。即是如此,我們便等一等。老夫也想看看,這大漢天下,忠奸如何?”

  馬日磾道:“不管如何,這些事情,是我們這幾個老家夥無法掌控的。現在的事情,還是處理好先帝的喪事。其他的,順其自然吧。”

  楊彪和黃琬都讚同。

  如今的頭等大事,是把喪事處理好,等小皇帝下葬後再考慮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