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突發事件
作者:東一方      更新:2021-11-27 23:00      字數:2611
  五月二日,太史慈和黃忠率領大軍,抵達了黔陬縣的縣城。

  大軍在城外駐紮。

  劉梟領著麾下的兩千精銳,和太史慈匯合。如今的東萊郡,各地的賊匪被掃蕩了一遍,已經所剩無幾。除此外,北海國、齊國、平原國、濟南國的賊匪,此前也掃蕩過。

  剩下的樂安國影響不大。

  總體而言,青州境內的黃巾賊,已經大大的削弱。雖說各地的山林中,肯定有藏起來的黃巾賊,但眼下的局麵,賊匪已經不影響大局。後續要做的,是治理各地,讓百姓回到土地上來,重新耕種,恢複生產。

  中軍大帳。

  劉梟和郭嘉、太史慈、黃忠、典韋等人在營帳中議事。

  黃忠立了功,已經官升裨將軍。然而,黃忠卻不滿足,還想要立功。他了解完昌豨的情況後,主動建議道:“主公,昌豨是泰山賊出身,和臧霸等人是一夥的。如今殺了昌豨,何不借助這一次的機會,殺入琅琊國,把琅琊國一並拿過來。”

  琅琊國表麵隸屬於陶謙。

  實際上,琅琊國由臧霸控製,因為琅琊國的兵力,都在臧霸手中,根本沒有陶謙安排的人。

  擊敗臧霸,便能奪取琅琊國。

  劉梟搖了搖頭,沉聲道:“攻打徐州,等於和陶謙翻臉。這事兒,得暫時緩一緩。要出兵,至少得等今年秋收後。”

  “如今青州各地的賊匪相繼覆滅,雖然賊匪少了,但事情還很多,還要穩定局勢,讓百姓能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所。”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青州還會有無數賊匪滋生。而秋收後,糧食多了,百姓日子也就好過了,不至於讓局麵惡化。”

  “陶謙和袁術,我一個都不會放過。但我們做事,不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現在我們實力有了,但根基還不足。”

  “所以,先等一等。”

  劉梟解釋道:“等緩過氣來,有了足夠的底蘊後,再找陶謙和袁術算賬。”

  黃忠道:“主公英明!”

  郭嘉麵帶微笑,說道:“雖然不能和陶謙、袁術開戰,但打嘴仗開始可以的。陶謙的人襲擊黔陬縣,理虧在先;袁術的大將紀靈被俘,投鼠忌器。這兩人,都受製於主公。卑職建議,安排人作為使節,前往敲打陶謙和袁術,從他們的手中撈取些好處。”

  “那是當然。”

  劉梟笑著應下。

  他不開戰,不代表不作為,必然得有所動作的。

  “報!”

  忽然,營帳外響起徐盛的聲音。營帳門簾掀開,徐盛急匆匆的進入,走到劉梟麵前,遞上一封信函,鄭重道:“大人,這是剛從廣縣送來的消息,特急件,請主公立刻閱覽。”

  “哦,什麽事,竟然這麽急?”劉梟接過信函,拆開看了一遍。

  看完後,劉梟眉頭皺起。

  眾人看到劉梟的神態,都認為肯定發生了什麽大事,否則劉梟不至於眉頭緊皺。

  郭嘉問道:“主公,是何消息?”

  劉梟摁下信函,沉聲道:“廣縣送來了消息,說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聯合誅殺。如今朝廷中,王允執掌朝政,而呂布則掌握軍隊。除了這一則消息外,天子任命我擔任太尉,召我入朝。”

  眾人聞言,倍感震驚。

  太尉,三公之一,是大漢朝最具權勢的官職。

  太尉、司徒和司空並稱三公。其中,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掌水土工程、禮儀、祭祀等。雖然太尉的官職大,但眾人的臉上,卻沒有什麽喜色,而是神情凝重。

  無緣無故的,任命劉梟為太尉,其中必定有貓膩。

  郭嘉眸子轉動,有了考慮後,緩緩分析道:“主公,太尉一職,表麵上是天子任命的,但把持朝政的人是王允。”

  “換句話說,任命主公擔任太尉,是王允的安排。王允突然召主公入長安為官,卑職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三。”

  “第一,王允想要把主公調離青州,避免主公實力坐大。不過這一原因,站不住腳。因為王允遠在長安,無暇顧忌青州的局勢。”

  “主公和王允,也沒有瓜葛。”

  “甚至於,主公是漢室宗親,是大漢宗室。主公越強,王允應該越高興的,不至於對付主公。所以避免主公坐大的可能性有,但概率很小。”

  郭嘉道:“第二,借主公整飭朝堂。”

  “主公在青州期間,從縣令到國相,再從國相到州牧,短短時間,就令青州煥然一新。尤其主公治下的醉仙酒,早就聞名天下。”

  “縱然在長安,也大有名氣。”

  “王允讓主公入長安,許以太尉一職,極可能眼饞醉仙酒。當然,王允更多的,是希望借助主公的能力,穩定朝局。”

  “第三,借助主公,鉗製呂布。”

  “王允執掌朝政,但王允是文,呂布是武。表麵上,王允掌握了朝局,但王允沒有軍隊,一切的根本,還得看呂布。”

  “如果呂布有一丁點的異狀,就可能導致王允覆滅。王允不願意讓呂布威脅他,也想要打壓呂布。所以王允借天子詔令,敕封主公為太尉,讓主公去長安,鉗製呂布。”

  郭嘉說道:“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王允想讓主公對付呂布,讓呂布不能為所欲為,達到製衡的作用。”

  郭嘉仔細分析,眼中閃爍著精光。甚至在郭嘉的心中,已經權衡著,是否要勸說劉梟去長安。因為劉梟去長安,也是有利有弊的事情。

  劉梟也在考慮。

  董卓死了,王允執政。

  按照曆史記載,王允執政隻有幾個月的時間,然後就被李傕、郭汜、樊稠等人轟下台。王允看似執掌朝政,但沒有兵力,是空中樓閣。

  太史慈思索後,正色道:“主公,卑職反對去長安。”

  劉梟道:“理由呢?”

  太史慈回答道:“主公如果要去長安,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主公在長安,毫無人脈,沒有半點根基。主公去了長安後,是無根之萍,想有所作為,難如登天。”

  “要鉗製呂布,更是萬難。”

  “最重要的是,主公離開青州後,偌大的青州基業,便會荒廢。如果主公在長安無法立足,而青州的基業又荒廢了,便等於竹籃打水一場空。”

  “主公留在青州,可以步步為營,最終必能成就一番事業。”

  太史慈道:“卑職認為,去長安不可取。”

  劉梟去長安,太史慈不讚同。好不容易,青州有了如今的跡象。一旦劉梟離開後,青州就容易混亂,徹底又被打回原形。

  劉梟看向黃忠,問道:“黃忠,你認為呢?”

  黃忠捋著頜下的胡須,回答道:“太史慈將軍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事情的考慮,不能僅僅是考慮最壞的打算,也要分析可能得到的好處。”

  “如果主公在長安立足,成為大漢朝的太尉,執掌軍事,前途不可限量。尤其是,主公在朝為官,外麵又有青州支撐,對主公而言,極有益處。”

  黃忠偏向於去長安。

  太史慈反駁道:“長安局勢複雜,哪裏是那麽容易立足的。董卓死後,西涼軍群龍無首,局勢混亂,相互征伐,更難以立足。”

  劉梟已經有所考慮。

  他沒有立刻下論斷,又看向郭嘉,問道:“奉孝,你認為呢?”

  郭嘉眸子明亮,擲地有聲的道:“天於不取,反受其咎。卑職認為,主公應該去長安,謀取太尉一職。”

  “為何?”

  劉梟嘴角多了一抹笑意。

  他和郭嘉的想法,想到一起了。既然朝廷任命了,他如果舍棄,那太可惜了。雖然很危險,但也有極大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