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神陸遜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3      字數:3893
  數日後。

  襄陽都督府。

  襄陽城內,掌權者原是荊州都督、名將文聘。文聘原屬劉表,後投降曹操。在位數十年,威恩並施,多次引兵阻遏關羽之師,並“名震敵國”,使孫吳不敢進犯。不過文聘已經年老多病,多是掛名而已。尤其之前聽聞魏國洛陽大敗,文聘憂憤成疾,臥床不起,已漸成彌留之勢。

  如今,實際執掌襄陽的是荊州刺史、振威將軍胡質,他麾下尚有揚烈將軍王昶、中書侍郎王基共同防守襄陽。

  說起胡質,年輕時便與蔣濟齊名,雖是文官出身,但為人持重深沉,通軍事,因此受到曹操的親自征召。魏明帝曹睿調遣他擔任荊州刺史,輔佐文聘防衛東吳。揚烈將軍王昶、中書侍郎王基與揚州都督王淩關係密切,王昶同樣出身太原王氏,少年時,便很有名氣,侍奉同郡名人王淩為兄。而王基雖非出自名門,但有卓越的治理才能,時任青州刺史的王淩甚為倚重他,甚至一再違抗朝廷的征召屢次強留王基在身邊。

  此三人皆是文官出身,雖然功績不顯,但都通曉軍事。曹睿在洛陽之戰前,將他們調派至荊州防守。尤其是考慮到王昶、王基與王淩的特別關係,曹睿的考慮不可謂不深遠。

  這天,三人正在府中商議軍事。淮南的捷報傳來,魏軍士氣大振。如果說之前聽聞東吳最強二人組陸遜和朱然趁大魏新敗,領兵來犯,眾人心中還有些驚懼。如今的淮南大勝便是給了襄陽守軍極大的自信。

  襄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城防堅固,又有樊城互為掎角。即使強如當年關羽北伐,威震華夏,也沒能拿下襄陽。再者孫權十萬大軍尚且不能拿下壽春,吳軍戰力可見一斑,那麽陸遜朱然區區兩萬多人,能拿襄陽怎麽樣?城內尚有數萬兵士,眾人都不禁摩拳擦掌,恨不得殺出城去,狠狠教訓一番吳軍。

  “啟稟將軍!哨騎來報,吳軍正在進兵!”門外衛士忽然報道。

  “進兵?”三人麵麵相覷,“沒搞錯吧?吳軍哪裏來的膽子,這個時候還敢進兵?”

  “吳軍確在進兵,前鋒已推進至城外二十裏,後部大隊浩浩蕩蕩,一路遍插旌旗,鑼鼓震天!”衛士繼續報道。

  眾人大驚,這陣勢,看樣子吳軍是認真的。

  “領兵將軍是誰?”

  “軍中所掛大旗,一個是”陸“,一個是”朱“。“

  眾人倒吸一口冷氣,果然是陸遜和朱然,親自領兵了。

  看來,不得不重新審視之前暢想的出城殺敵計劃了。

  “陸遜和朱然都是善戰之人,既然敢來,必定有所圖謀,我們還是堅守為上。”荊州刺史胡質沉思了一會,撫須說道。

  “大人何必長他人誌氣?依我看,孫權已退,吳軍必然膽寒,陸朱二人強行驅兵來犯,已是強弩之末,有何可懼?不如趁敵未備,主動出擊,把守各處險要,斷敵歸路,必能大獲全勝!”中書侍郎王基提出了不同看法。

  揚烈將軍王昶點點頭,“伯輿(王基字伯輿)所言甚合兵法,兵法曰,以正合,以奇勝。吳軍遠道而來,多是水軍步兵,我們以逸待勞,正麵迎戰據守,再以騎兵突襲其後,如此吳軍必定首尾不能相顧,破之必矣!”

  胡質聞言搖搖頭,“二位雖然熟讀兵書,但並未真正上陣領兵征戰,須知戰場變幻莫測,豈能全信兵書?何況陸朱二人皆是吳國大將,又怎會不知要害,輕兵深入?”

  胡質頓了頓,“如我所料不差,他們必然是眼看強攻襄陽無望,因而故意耀武揚兵,以激怒我軍,誘我出戰。或夾道設伏,或趁虛奪城,如此奸計,我們豈能上當?既識其計,我們不如堅守城池。待吳軍誘敵之計不成,鈍兵城下日久,士氣不振之時,我們再依二位之言,出城截擊,豈不是更為妥當?如此,必是穩操勝券了!”

  二人尚在猶豫,胡質歎了一口氣,“如今,國家正在危急之時,陛下交托我等肩負襄陽重任,凡事不可以不小心謹慎,切莫為了貪功而誤了大事呀!”

  二人聞言相互看了一眼,心知胡質向來持重,所言也並非全無道理,於是也就抱拳答道:“就依刺史大人之言,我等願遵號令。”

  胡質點點頭,於是連忙安排眾人布置。一遍令人加強城頭各處守衛,一遍令人在城內加緊打造守城軍械,備齊糧草,以做持久之用。

  又過了幾日。

  吳軍似乎沒有動靜了,這讓胡質等人摸不著頭腦。吳軍這攻也不是,退也不是,到底要幹什麽?

  “不好了!大人!”胡質與王昶正在府中商議,中書侍郎王基忽然跑了進來,“大人,吳軍跑了!“

  胡質猛地站起身來,”你說吳軍跑了,是什麽意思?“

  王基急道,”吳軍撤退了呀!“

  ”什麽?“胡質大驚,”消息來源是否準確?這不前幾日吳軍還準備攻城麽?“

  ”千真萬確!“王基連忙說,”今晨我收到哨騎稟報,說吳軍軍營中沒了動靜,我便親自領人前去查探。結果發現,那是一座空營,吳軍甚至遺棄了不少輜重!營中四處遍布草人和旌旗,必定是吳軍的障眼法,其實吳軍早就連夜遁去了!“

  胡質一聽,愣在原地,半響之後,氣的連跺腳,”“哎!我們上當了!好你個陸遜,居然來了一個以進為退!吳軍必定是得知孫權潰退之後,軍心大亂,他擔心冒然撤退,被我軍偷襲,這才佯裝進攻,實則尋機逃離!真的是異常狡詐呀!“

  ”那現在怎麽辦?“王昶追問道,”錯過了如此破敵良機,即使陛下不責怪,傳揚出去,我們也麵上無光呀。“

  “追呀!我仔細查探過吳軍軍營的車轍痕跡,他們走了也不過幾日。吳軍多步兵水軍,每日不過數十裏,如果我們以精騎星夜追趕,必定可以追上,到時候就可以痛擊吳軍!”王基挺身而出。

  胡質扶著胡須思索了一會,點點頭,“好,就這麽辦!王昶留下守城,王基與我率領五千精騎,立即出發,一定要追上吳軍!”

  “諾!”

  .....

  果然,經過一日一夜的急行軍,胡質和王基終於追上的吳軍的尾隊。

  雖然十分疲憊,但看著吳軍慌亂的樣子,二人還是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陸遜,沒想到吧,我們是不會讓你輕易撤退的,這就是你戲弄大魏將士的下場!

  ”進攻!“胡質拔出劍來,指揮魏軍鐵騎呼嘯著衝上去。

  吳軍猝不及防,四處逃竄。魏軍將士一個個殺紅了眼,彷佛在他們眼前的,不是敵人,而是一個一個的功勞賞賜呀!

  追著追著,胡質發現了不對勁,吳軍越追越少,不少吳軍都趁機爬上了附近的山丘,轉眼就不見了。

  ”籲~!“胡質勒住馬,”停止前進!“他不住地四處觀望。

  ”大人,怎麽了?“王基打馬湊上前來。

  胡質搖搖頭,”不知道,我總覺得,這一切來的了太容易,太順利了,這......“

  胡質話音未落,忽然從道路旁邊的樹林、山丘上豎起了無數旗幟,吳軍蜂擁而出,一齊搖旗呐喊,就連魏軍的後方也響起了喊殺聲。

  ”不好!我們中埋伏了!“胡質大驚。

  魏軍正慌亂間,隻見遠處的山頭處,立起了一麵大旗,上書一個”陸“字,一員儒將徐徐從人群中走出,喊道:”胡質,你已陷入重圍,不想死的話,速速下馬就擒!“

  胡質抬頭一看,料想此人必是陸遜,心中已膽寒了幾分。

  ”大人,狹路相逢勇者勝,不如我們和吳軍拚了!“王基咬牙切齒道。

  胡質努力勒住不斷嘶鳴的戰馬,朝四處觀察了一陣,搖頭道:“不可!吳軍既然已有準備,我軍不能強行硬拚。依我看,趁吳軍尚未合圍,我們領著騎兵衝殺出去,還有一線生機!”

  “好!就聽大人的!”

  胡質又看了一會,忽然指著馬鞭大喊道:“西邊!西邊喊殺聲較弱,必是吳軍薄弱處,快隨我衝出去!”

  魏軍聞言,紛紛跟著胡質一起衝向西邊。經過一場拚殺,終於衝出重圍,朝北一路逃去。

  陸遜看了也不禁點了點頭,“胡質雖然是文官,但能在戰場上臨危不亂,沉著指揮,確是一員良將啊。有此人在襄陽,日後怕是又給江陵多了一個勁敵。”

  .....

  半日後,吳軍清掃戰場。此役,吳軍大勝,共斬殺擒獲魏軍上千人,眾軍莫不鼓舞,紛紛上前請戰,請求趁勝殺回,攻取襄陽!

  陸遜微微一笑,轉頭看了一眼朱然,“義封覺得如何呢?”

  朱然也笑了笑,“伯言何必明知故問呢,我看差不多得了,這回真要退兵了。”

  眾人有點糊塗了,怎麽大勝了還要退兵?

  陸遜拍馬上前,耐心地解釋道:“義封所說不錯,我們不退不行啊,陛下那邊已經撤兵,我們必定是獨木難支。之前之所以強令進兵,實在是擔心眾軍聽聞陛下退兵,軍心渙散,如果我們冒然撤退,容易被敵人騎兵追擊,到時候恐怕會兵敗如山倒。所以,我們佯裝進攻,魏軍摸不著我們的底細,就不敢輕舉妄動。我們安營紮寨後,留下空營,正好趁夜離去。”

  “那,上大將軍,怎麽知道魏軍會來追擊呢?”

  陸遜哈哈一笑,“因為魏軍貪功呀,我已打探清楚,襄陽的守軍胡質、王昶、王基等人皆是文官出身,毫無戰績卻稱將軍,必定想要撈取軍功以正其身。所以,當他們得知我軍撤退後,定會依仗魏國騎兵馬快,前來追擊我們。所以我就將計就計,在此地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坐等魏軍前來自投羅網。”

  眾軍聞言無不嘖嘖稱奇。上大將軍用兵,知己知彼,虛虛實實,連環相扣,果然是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呀!

  陸遜揮了揮手,示意眾人安靜,“好了好了,大家收拾一下,準備撤兵退回江陵,這次,魏軍必定不敢前來了!”陸遜看了看不遠處的戰場,笑了笑,“有了這些俘虜斬獲,我們也算是不虛此行,沒有辱沒我大吳的軍威。”

  眾人大笑,齊呼上大將軍威武,大吳萬歲!

  就這樣,陸遜朱然領著吳軍,帶著魏軍俘虜,悠然自得地踏上了回軍之路,魏軍果然不敢追擊,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吳軍從容而去。

  ......

  西路陸遜朱然退兵後,東路的鎮北將軍孫韶、奮威將軍張承也率軍撤退。

  就這樣,東吳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北伐,就此落下了帷幕。

  西路和東路的吳軍作為偏師,都損失不大,隻有孫權親率的主力十萬大軍,屢攻壽春不下,死傷慘重。

  作為三國史上最激烈持久的一場城池攻防戰,東吳近十萬大軍,對抗壽春城內萬餘魏軍,用盡了雲梯、蟻附、土山、地道、陷牆、勸降等等手段,圍攻四十多日依然無法破城。長期的作戰,酷熱的天氣,反而使得吳軍士氣低落,疫病流行。哪怕燒殺了自家患病兵士,也沒能帶來最後的勝利。

  吳軍或死或傷或病或逃者數萬人,最終好不容易狼狽退回江東。

  從此,東吳士卒惴惴不安,不敢複北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