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合肥合肥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2      字數:1221
  淮南地區,首要重鎮當屬首府壽春,其次,便是合肥城。

  合肥相比壽春來說,更接近魏吳前線,但是重要性卻毫不遜色。它地處長江和淮河之間,對於曹魏來說進可攻退可守:進則可以隨時飲馬長江,隻要屯兵巢湖或者從合肥沿濡須水而下,就可直達長江北岸威脅地處長江南岸的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退則可以把東吳水軍擋在淮河以南,作為壽春的重要屏障,從而力保淮南不失。

  相對而言,合肥對於東吳的重要性猶在曹魏之上,“守江必守淮”要守住建業,光靠長江是不夠的,因為長江太長東吳不可能處處重兵鎮守,隻有把防線推進到淮河流域才能保住建業的相對安全。那麽處於長江和淮河中間的合肥戰略地位一下子就凸顯了出來,如果能拿下合肥,東吳就有了戰略縱深,才有可能進一步挺進到淮河流域甚至虎視中原。

  如果說荊州是江東的西大門,那麽合肥就是江東的北大門,孫權為了奪取荊州都能不顧和劉備簽訂的盟約暗中下刀子,對於合肥更是勢在必得。

  也正因為如此,重鎮合肥開始成為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合肥城在此後十多年裏也成為了雙方拉鋸戰的最前線,雙方在此前前後後交戰十多次,最著名的一次,便是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萬大軍和全明星將領陣容前來,而防守方隻有張遼、樂進、李典三員大將和七千精銳主力。原本孫權意氣風發,誌在必得,但是卻被勇猛的張遼“威震逍遙津”,一戰成就了舉世名將的聲威。孫權差點被張遼生擒,十萬大軍再次兵敗合肥,倉惶南逃。

  在此後的兩國戰爭中,東吳主動進攻三十四次,其中針對合肥的就有一半,可直到曆史上東吳滅亡,也沒有能打進合肥一次,合肥成了曹魏當之無愧的門戶,也成為孫權的恥辱和心病。

  不過,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合肥做為新的戰略重鎮,在經過了三國前期的激烈爭奪和數十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後,也開始變得疲敝不堪。曹操為了緩解邊境大軍壓力,從揚州、徐州等地內遷十幾萬戶。所謂的遷民政策,就是把邊境的百姓逐步前往內地區域,這樣敵軍再來進攻的時候就無法就地從百姓手中獲得給養,增加敵軍進攻的消耗。

  連年的征戰和居民內遷,讓好不容易富庶起來的重鎮合肥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成了一座死寂的軍事堡壘。曹丕即位後,對淮南進行的最重要的一項調整,就是將曹魏一方的揚州治所北遷到了壽春。隨著這一調整,揚州刺史、征東將軍都改為常駐壽春,而軍隊主力也遷移到了壽春。相較於已經成為險地和死地的合肥,壽春距離曹魏政權的中心更近,從許昌調兵到壽春再支援合肥也更便捷。

  於是,合肥就從經濟中心戰略重鎮淪為了軍事要塞,成了堅壁清野的戰場,特別是魏明帝曹睿即位後采納征東將軍滿寵的建議,將合肥舊城拆除,將新城西遷三十裏後,這一目的就更明顯了。因為新建的合肥城遠離了河流,又有險要地勢對於慣於依靠水軍作戰的東吳來說,攻城戰的消耗和難度就大大增加了,隔年孫權果然再次在合肥新城戰敗。從此,合肥就徹底變成了一個作戰用的軍事堡壘。平時駐有守軍數千,自保有餘。如今王淩往合肥增加上萬兵馬,可以說是更加易守難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