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許昌驚變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11      字數:1991
  兩個孩子的確是膽小怕事。

  但是,苛政猛於虎。魏國嚴刑峻法之下,如有敵情,百姓知情不報,斬首棄市。

  於是,沒過幾天,許昌城中的官員就收到一份奇怪的報告。

  許昌宮中

  “什麽?你說有山民在轘轅關山下發現大批人馬行動的痕跡?”燕王曹宇一臉不可置信地問道。

  “正是,當地縣令不敢耽誤,所以火速來報。”司隸校尉崔林答道。

  崔林,字德儒,出身於天下聞名的北方大族清河崔氏,其堂兄崔琰更是東漢名士,相貌俊美,很有威望,甚至做過曹操的替身,接待匈奴使節。崔林年少時沒什麽名望,崔琰對人評價其弟崔林,認為他是大器晚成。最終崔林果然受到曹魏重用,曆任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崔林為政重誠信,識大體,清正廉潔,曹睿親征後,留下崔林負責監督臨時都城許昌及附近郡縣治安。

  “難道是有人聚眾作亂?不對啊,轘轅關一帶我軍哨騎並沒有發現有什麽異常,這些人是哪裏來的?”燕王曹宇一向沒什麽注意,於是轉頭看向其他幾人。

  此時朝會上的,東宮太子曹芳才兩歲,正坐在榻上玩耍。除了燕王曹宇,司隸校尉崔林外,還有司空陳群、尚書令陳嬌、太常和洽、光祿勳常林、廷尉高柔、中書令孫資和劉放、領軍將軍夏侯獻等曹睿托付的留守重臣。司徒董昭、大司農趙儼、衛尉辛毗都患病在家無法上朝。

  這其中最具威望的當屬曹魏開國功勳、三公之一的司空陳群。陳群,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人。他出身天下望族“潁川陳氏”,其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在當世都負盛名。陳群更是身負治世之才,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他一手締造了新的選官製度“九品中正製”——即將人才分為九個品級,由中正官來對人才進行評選分級。選拔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是實際關鍵人物中正官幾乎都掌握在門閥世族手裏,因此世族大家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撥之權。曹操之子曹丕以此為籌碼,立馬獲得天下名門世族支持,順利代漢稱帝。因此可以說陳群是曹魏代漢的真正首席功臣。陳群本人風度翩翩,有清流雅望,又位高權重,儼然已經成為中原士族的領袖。

  其他重臣如司徒董昭、尚書令陳嬌、太常和洽、光祿勳常林、廷尉高柔等,雖然也名重一時,但都不是出自名門,自然比不上陳群的名望。但是,要說到深受曹睿寵任,卻非中書令孫資和劉放二人莫屬。

  中書令孫資和中書監劉放二人是中書省左右首腦。雖然曹魏因“九品中正製”獲得了門閥世族的支持而建國,不過,此舉也使得朝政大權被門閥世族掌握,皇權受到削弱。如果是強權鐵腕的皇帝尚可壓製群臣,一旦皇帝軟弱可欺負或者年幼無知,很容易發生權臣壓製皇帝、把持朝綱的局麵。曹魏建國後,以陳群為首的士族大家占據了朝政中樞尚書台的要職,曹丕深為忌憚,於是為了分散尚書台權利而設立了與之分庭抗禮的中書省。中書省是皇帝直屬機構,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皇帝詔書、中央政令,其左右首腦稱為中書監、中書令。中書監、令的品秩雖低於尚書令,但與皇帝的近密程度過於尚書,因此機要之權逐漸移於中書省。尚書台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國家中樞機關,但中書監、令在實際上已行使起宰相的職權。

  孫資和劉放都出身寒門,但是很有才學。曹氏自曹操起就喜歡啟用寒門士子,即使曹丕為了取悅和獲得士族支持而不得不大量起用門閥世家的子弟為官,但是朝中仍有不少出身寒門官員。加上曹睿又好弄權術,深諳製衡之道,所以孫資和劉放的受寵就不難理解了。從曹操到曹睿,孫資與劉放執掌機要工作長達三十三年,是名副其實的幕後實權人物。到曹叡即位後,朝廷日常政務、行軍作戰等大小適宜,全由孫劉二人執掌,朝廷每有大事需要裁決,也需要向二人詢問意見,然後才能做決定,可見權利極大。

  不過,寒門出身的孫資和劉放卻長期掌握要職,這威脅了門閥世家的利益,引起不少朝中門閥世家官員不滿。燕王曹宇、屯騎校尉曹肇、領軍將軍夏侯獻對孫、劉二人長期專權早就心懷憤恨,曾指著大殿前的一棵雞棲樹借題發揮說,“這也太久了,看他們還能活幾天!”

  孫資、劉放聽聞後,內心非常恐懼。不過二人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因為真正在他們背後撐腰的是曹睿。作為曹睿製衡的棋子,曹睿需要他們,也就自然能夠保得他們太平。所以,無論群臣如何進諫,曹睿卻絲毫不為所動,二人的權勢地位依然穩如泰山。

  說回朝堂上,此時眾人中,無論是陳群還是孫資劉放,多是內政之才,長於管理朝政,而非軍事謀略,所以之前數次抵禦諸葛亮眾人都無表現。如今曹睿親征後,留下陳群等人也隻是處理政務。因此,關於轘轅關山下出現不明人馬的情況,眾人也是麵麵相覷,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司空陳群率先出列說道:“燕王,不如去請教司徒董昭、大司農趙儼和衛尉辛毗,他們幾人都通曉軍機,謀略出眾。”

  “好好好,就按照司空說的辦!”因為事出突然,大家的確一時沒有主意,於是曹宇派人去請三人過來議事。

  不一會兒,軍士回稟,衛尉辛毗重病已經昏迷,司徒董昭臥病在床,隻有大司農趙儼身體尚行。曹宇一聽,連忙派人請來趙儼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