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揮淚斬知音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09      字數:3901
  長安城宮門外

  傍晚時分,諸葛亮端坐在大台上,輕搖著羽扇,若有所思,台下人頭攢動,長安子民都想一睹這位大漢丞相的風采。

  今天是處斬司馬懿的日子。

  “丞相......丞相......”一旁的楊儀見諸葛亮正在出神,輕聲提醒道。

  諸葛亮回過神來,看了一眼楊儀。

  “是時候了,丞相。”楊儀小心翼翼地說道。與諸葛亮相處久了,他自然知道諸葛亮心中所想。對於這個老對手,諸葛亮是有些舍不得的。

  “好......”諸葛亮歎了一口氣,朝旁邊的楊儀點了點頭,“念吧!”

  隻見楊儀從袖中取出一卷黃色文書,走到台前,展開文書,朗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曹賊篡奪神器,引發天人共怒,百姓苦之久矣!我今替天行道,發百萬義軍,興師討賊,天下莫不翹首景從。賊酋司馬懿,助紂為虐,橫征暴斂,妄圖舉兵對抗王師,無異於螳臂擋車,終致失敗。然使百姓流離失所,戰士曝屍荒野,司馬懿之罪也。今斬司馬懿及其子三人,謝罪於天。望天神垂憐,保佑我大漢早日終結亂世,還萬民以太平!欽此!”

  楊儀念完轉身回到諸葛亮身邊,從案台上取下令牌,俯身遞給諸葛亮。令牌上鮮紅的“斬”字顯得格外醒目。

  諸葛亮頓了一下,慢慢伸手接過令牌。他抬起頭,望著跪在台上,同樣滿頭白發的司馬懿,突然心中生出不忍,他走上前去,低聲說道:“仲達(司馬懿字仲達),你我交戰數年,彼此相知,惺惺相惜。如果不是生逢亂世,你我各為其主,我願與你同歸於山林之下,撫琴瑟長嘯,臨清流賦詩。但是今天事已至此,你還有什麽話想說?”諸葛亮此刻心中多麽希望司馬懿能夠求饒,雖然他知道這並不太可能。對於這個老對手,他既敬又畏,如果能夠攜手匡扶大漢,那該是多好的光景呀。

  司馬懿低著頭,歎息道:“孔明,有你這句話就夠了。你我本知音,無奈各為其主。今日你無須多說,我必死矣。今日你不殺我,明日我必定殺你,你我二人注定無法共存於世。”

  諸葛亮終究還是聽到了他的答案,他喃喃自語道,“都是天命啊.......”

  司馬懿聞聲一顫,隨即笑了起來,“是了,是天要亡我。你們說的對,我在州郡數年,無恩德加百姓,無功績付將士,但是邊境交戰數載,百姓騷擾,數萬將士捐軀於荒野,皆是我的過錯啊。所以上天要懲治我,致使天象有異,你竟然沒死,還詐死騙我中計。我一步錯步步錯,這不是我失策,是天意弄人啊!但我司馬氏曆受皇恩,輔佐大魏三代,就算天意難違,怎麽敢不效死命?今日有死而已!”司馬懿的一腔肺腑之言直聽得眾人涕零落淚。

  諸葛亮還想做最後的挽回,”仲達,就算你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家人子孫後代.....“諸葛亮轉頭看了看跪在兩旁的司馬師和司馬昭。

  司馬懿平日裏是威嚴的大都督,但是內心也有柔軟的一麵。他向兩邊看去,心中一酸。是啊,我還有兩個這麽優秀的兒子,我還有家中的愛妻。他彷佛看見了師兒和昭兒小時候的咿呀學步,他和愛妻張春華在一旁微笑地看著,院子裏傳來陣陣飯菜的飄香,一切都是幸福的樣子。孩子們長大後,為了磨練兄弟倆,他早早地就將二子帶在軍中身邊,風餐露宿,備嚐辛苦。但是如今他戰敗被俘,西北即將淪陷,他自知難逃一死。可魏帝曹睿素來猜忌司馬家,兩個兒子就算回到了魏國,沒有了他的庇護怕是也難以立足,何況還要擔負敗將罪臣之名。與其如此,不如為國捐軀來的更加爽快壯烈,最起碼,可以讓洛陽的家人換得基本的溫飽和安全吧。

  司馬懿心中釋然,正義凜然地說道:“孔明你別小看了我們父子,今天事已至此,我父子三人….”說著轉頭去看了看跪在一旁的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師目光堅定微微頷首,司馬昭畢竟年輕竟開始抽泣,察覺父親在看,也收起了淚水,重重點頭。

  司馬懿頗感欣慰,好樣的,師兒,昭兒,我們爺三一起上路路上也有個伴了,“我父子三人,絕無偷生之理,隻有一死以謝國難!動手吧!”

  諸葛亮知道一切都無可挽回,他閉上眼,微微點頭,“好,好,好......既然如此,你是否還有什麽心願未了,盡管說與我聽,我自當代辦。”

  司馬懿略一思索,低頭看了看台下,轉身朝諸葛亮拜了一拜,正色說道:“今罪在於我,願丞相寬宥眾將,善待眾人親屬。”司馬懿轉頭看著台下同樣被俘的郭淮,大聲喊道:“希望郭將軍能夠帶領眾將活下去!記住,活著,千萬別辜負了我的一番心血!”

  郭淮等人聞聲在台下泣不成聲,不住地磕頭。

  司馬懿說完朝諸葛亮又拜了一拜,笑道:“丞相神人天佑,望能早日終止兵戈,還萬民太平,那麽我在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諸葛亮聽罷更覺傷心,”好,我答應你!“

  身後響起了陣陣擂鼓聲音,時辰已到。司馬懿看了看兒子,微笑著示意一起俯身趴在刑台上,閉上眼。春華,家中就拜托了。

  諸葛亮背過身去,含淚閉上雙眼。輕搖羽扇放下。

  “斬!”

  背後一輪殘陽似血。

  自此,占據了雍涼地區後,蜀漢兵馬日漸強盛。蜀漢雖然接連經曆荊州和夷陵大敗,連年征戰,損失了一大批優秀將領,包括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都先後逝去,先主劉備也鬱鬱而終。但是經過諸葛亮數年的勵精圖治,講武練兵,頻頻北伐,還是鍛煉出了新一批的後起之秀,加上這次雍涼新俘獲的騎兵戰馬,蜀漢的軍力更是如虎添翼。

  蜀漢全國兵馬分為中央軍和五鎮都督軍——關中都督、漢中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以下官職篇幅較長,不感興趣可以跳過直接看下一章)

  關中都督軍

  關中都督軍即是長安守軍,是如今北伐曹魏新的前線,大漢丞相、武鄉侯、益州牧諸葛亮自領大軍駐守,麾下文武眾多:

  武將之首是原漢中都督、假節、南鄭侯、大都督猛將魏延。

  其他蜀漢名將有魏延副手、國舅、高陽鄉侯、車騎將軍吳懿;

  掌管禁軍的諸葛亮愛徒、中監軍、衛將軍薑維;

  統領虎步營的虎步監孟琰;

  蜀漢後期僅次於魏延的大將、王牌無當飛軍的統帥、安漢侯、征北大將軍王平;

  與王平齊名、蜀漢精銳突將賨兵的統帥、左將軍句扶;

  將軍有鎮東將軍輔匡、後將軍劉邕,軍師將軍兼軍祭酒董厥,威南將軍胡濟,討虜將軍上官雝,建義將軍閻晏等。偏將校尉有前護軍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左護軍篤信中郎將

  丁鹹,右護軍偏將軍劉敏,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官雝,參軍偏將軍爨習,參軍裨將軍杜義等。

  文臣之首是蜀漢四相之一、北伐前線丞相府首席重臣、大將軍費禕。另有名臣、司空楊儀,隨丞相諸葛亮參讚軍事,籌措糧草。

  關中都督軍

  漢中原來是北伐曹魏的前線,也是蜀中的門戶,無漢中則無蜀漢,進可攻退可守。但隨著蜀漢占據雍涼,兵線前推,漢中的戰略價值顯得沒有之前那麽重要。不過作為入川的

  通道,並且西麵還有魏國上庸郡虎視眈眈,諸葛亮仍派遣了能臣武將駐守。

  鎮守武將多為蜀漢有名將二代,有名將關羽之子、鎮西將軍關興,關興之弟、安西將軍關索,猛將霍峻之子、安南將軍霍弋,夷陵之戰斷後烈將傅肜之子、平東將軍傅儉,名

  將趙雲之子、平南將軍趙統,趙統之弟、平西將軍趙廣,名臣黃權之子、平北將軍黃崇等。

  文臣有將作大匠梁緒,中常侍梁虔,太中大夫尹賞,諫議大夫樊建,丞相府主簿楊戲,漢中太守呂乂等人。

  中央朝廷

  成都皇帝劉禪坐守,文臣之首是蜀漢四相之一、諸葛亮內定接班人、大司馬蔣琬,總領朝政,負責後方日常軍事行政,軍械糧草、兵員補充,為蜀漢後方首席重臣。蜀漢四相之一、太尉、兼領虎賁中郎將董允掌管京師成都兵馬與宮中宿衛親兵,管理皇宮事務,匡正後主劉禪。陽武亭侯、司徒鄧芝負責內撫蠻夷,外交吳國。太仆郭攸之,輔助大司馬蔣琬處理朝政。

  武將以中部督、都亭侯,向寵,為鎮軍大將軍,歸太尉董允麾下,掌管京師成都兵馬,並與董允一文一武共同統帥宿衛軍。丞相諸葛亮之弟、長水校尉諸葛均,升任為執金吾,歸太尉董允麾下,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

  南中庲降都督軍

  劉備入蜀後,按照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方針在益州南部、南中地區設置戍衛重鎮,是蜀漢政府在南中地區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其最高統治長官也叫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由博陽亭侯、征南將軍馬忠擔任,馬忠是劉備盛讚的賢才,麾下有名將、鎮南將軍張嶷,兩人共同穩定南中,操練兵馬,並為北伐前線提供戰略物資和蠻族兵員。

  另有南蠻王孟獲、王後祝融領象兵隨時準備支援北伐。

  江州都督軍

  江州是戰略要地,進可支援諸葛亮北伐,退可維護巴地的穩定。而且控製長江航線,扼守入蜀咽喉要道,確保成都及大漢政權的安全。

  江州都督府是蜀漢政府在江州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其最高統治長官就是江州都督。

  江州都督由國舅、征東將軍吳班擔任,吳班率領眾宿將坐鎮巴地,休兵講武,聽候前線丞相調遣,支援北伐,並領水軍防禦長江航線。

  鎮北將軍馬岱,鎮守江州訓練原西涼羌胡騎兵;

  前庲降都督、安北將軍張翼,鎮守江州訓練步兵;

  永安都督軍

  永安,是蜀漢政府在吳蜀邊境設置的戍衛重鎮,是蜀漢政府在當地的最高軍、政機構,其最高統治長官就是永安都督。

  永安作為吳蜀國界,是入川的第一道屏障,既吳蜀已經聯盟,後方又有江州大軍鎮守,則永安無須重兵駐防。但是吳人狡詐,還需大將鎮守,密切關注吳國動向。待天時有變,可為伐吳前線,順流而下,一鼓作氣攻滅,以雪荊州之恨。

  永安都督由忠勇與趙雲齊名的猛將、征西將軍陳到擔任,統領永安常備軍及白毦精兵,威懾東吳;

  安國將軍羅憲素有才名,任命為永安都督陳到副將,負責日常軍事防禦;

  威西將軍閻宇,素有才幹,歸永安都督陳到麾下,和羅憲同領兵馬;

  另有威東將軍宗預,文武雙全,主持永安前線與東吳外交,兼顧永安日常軍政;

  文臣以原長水校尉、衛尉廖立為首。廖立,是荊楚奇才,可讚興世業。但是之前誹謗先帝、疵毀眾臣,去職流放。如今諸葛亮再起重任,召他入永安,遙領朝廷衛尉,位列九卿,參劃軍機。另有原荊州劉賢為長史、鞏誌為司馬,隨駐永安,伺機恢複荊州。

  至此,蜀漢多路大軍介紹完畢,新的北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