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作者:華夏智囊      更新:2021-11-27 11:09      字數:1870
  長夜漫漫,我在窗台昏昏欲睡。

  迷迷糊糊地,仿佛進入了一片光亮中,隻見一個背影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風姿飄逸,正是諸葛孔明。

  我有點恍惚地上前拜道:“拜見孔明先生。先生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在是令人欽佩之至。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轉過身來回禮,“我雲遊至此,謬讚了,我實為天下蒼生,可惜大業未成,深感慚愧。”

  我有點憤憤不平地說:“後世有些不知所謂者,說先生為一己之恩,窮兵黷武,是愚忠。以一人之力,妄圖逆轉曆史潮流,是不識天數。”

  諸葛亮搖著羽扇微笑著說:“後人多不知我,的確,我是想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了天下子民。如果大漢果真不可扶,於天下百姓再無益處,我諸葛亮也絕不是為了個人聲名,去盡愚忠而棄天下於不顧之人。

  我大漢立國四百多年,雖然到桓靈二帝,朝政腐敗,災難頻頻,引得天下大亂,但是大漢留下了一套成熟的治國體係和綱常倫理,隻需用人得當,君賢臣明,還是能夠重回盛世。

  相反,曹魏雖然地廣民多,但是他們以權臣竊居立國,得位不正,曹丕又以九品中正法保證士族利益收攏其心,雖一時得逞篡位稱帝,但時間一久必定皇權旁落,士族崛起。曹魏其身不正,綱常失道,無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之義,怎能要求臣下盡忠,父子兄弟相和?日後怕是會爭先仿效,或悖主弑君,或手足相殘,如此天下必定再次大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

  而東吳以武立國,素無恩信,隻得頻頻賞賜拉攏功勳宿將,致使江南士族強盛,武將世襲兵卒私有,如此一來自保有餘,戰則無功,北伐一再失利。況且孫氏立國三代,都無安邦利民之心,隻想稱霸中原。孫權更是首鼠小人,素無道義,有此人在,天下更是不得安寧。

  正是因為我看透了魏吳的狼子野心於天下無益,我才力主討伐。恢複大漢基業,才是真正的利國利民之道。隻是世人看不透利害,不知我心罷了。”

  我聽完佩服地五體投地,拜道:“原來先生有如此大義用心。先生仙逝之後,司馬氏篡位,雖然短暫統一中原,後南北長期割據對峙,天下民不聊生,可知先生的預見高明。”

  諸葛亮搖了搖頭歎息道:“終究是我沒有成功,才貽誤蒼生。”

  我起身繼續說:“後世之人還說先生不知兵,治軍為長,奇謀為短,應變將略,非先生所長。魏延的子午穀之計竟然擱置不用,導致北伐無功。”

  諸葛亮聽完哈哈一笑,“不是我不懂兵略,是我肩負大漢重任,不敢輕易冒險。我也知兵法雲兵者詭道,須正奇相合。隻是兵法還說過,善於用兵的人,首先需要先立於不敗之地,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常勝者總是在戰前經曆了周密的分析、比較,認為占據了更多有利的條件,戰則必勝,之後才交戰。而常敗者總是思慮不周,認為有機可趁就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

  我屢次穩紮穩打,徐圖以隴右為根基再進中原,就是這個緣故。魏是大國,良將眾多,與高手過招,稍有不慎,滿盤皆輸。昔日我不納魏延子午穀之計,便是我通盤考慮後,覺得我軍可乘之機不足,貿然攻下關中長安而又難以堅守,實在是不智。

  為將者,在乎的是城池奪取、戰鬥的勝負,而為帥者,更需長遠考慮。我軍如此,雖然難以速勝,卻也不至於速敗,隻需徐徐進取,等候時機。但可惜天不假時,如果再給我十年之期,我定能恢複中原!”

  我聽完再作了一揖,“先生之心有識者皆知。先主主政時期先主劉備的精兵猛將死傷殆盡,甚至連早期南中的叛亂都無力鎮壓。

  可是不出數年,先生就將蜀軍訓練為天下精銳,打的兵馬錢糧數倍於蜀的司馬懿畏蜀如虎,堅守不戰。雖然司馬懿有養寇自重的嫌疑,但是如果打的過,司馬懿絕不會一直堅守,自是認為沒有必勝的把握。

  後世王朝追封先生為武興王,入武廟與韓信、孫武等兵聖並列,武功之盛不可不服。隻是無知之人隻曉成王敗寇,不解其中深意。”

  諸葛亮作揖回拜說:“我畢生願望隻想匡扶天下,但求無愧於心。今日雲遊至此,不想遇一知音,已經足矣。我沒有鬼神之能,也不是完人,天日昭昭,我的用心,後人自有評說。”說罷化作雲煙消失不見。

  我緩緩地睜開了眼,原來是一場夢。

  回想夢境,我喟然歎息,先生,你病逝五丈原,代表著你北伐意誌的終結,也是亂世得到救贖的最後機會。

  你的願望我會換一種方式幫你達成。

  我會讓世人看到一個有誌於匡救天下的時代偉人。

  於是,我提筆有了下麵的故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誌。如果此人不亡,終其誌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