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作者:雪中灰影      更新:2021-11-27 10:10      字數:3392
  新皇帝的第一年裏,為了巴結王莽,一折大臣向王太後提出,王莽的功績其實與霍光一樣,應該與霍光相等的封賞,這是他應該得到的。

  王莽知道這件事情後,直接上書表示,這是他與其他大臣一起商議的事情,他並沒有太大的功勞,所以堅決不顧太後多次詔令,一直推辭。

  大臣們自然不同意了,繼續上書。

  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才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

  此外,王莽與他的親信們一起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因為再加上其他的封賞,已經比三公的地位還要高了。

  王莽為了獲得更多民心,繼續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獲得群臣和百姓們的好感。

  接著他建議太後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了很多的土地還有財產來救濟民眾,百官,群臣見到後群起效仿。

  每次等天災,一些災禍,王莽帶頭隻吃素食,不食酒肉,不擺宴席,以身作則,讓所有人都看得到。

  第二年,西漢突然發生了大旱,並發還伴隨著蝗災,大旱還有蝗災的同時進行,讓全國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尤其是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失所,苦不堪言。

  在王莽帶頭下,首先獻出了住宅供百姓們居住,接著幾百名官民也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

  災區已經普遍減收租稅,災民甚至得到充分撫恤,足夠了百姓們的生活,至少讓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皇家把莊園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還提高災民們的居住環境。

  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大司徒司直陳崇借此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衛氏一族封到了其他地方,禁止他們回到京師,以防止出了其他事端。

  王莽長子怕皇帝以後知道這件事情後,或者說反應過來後對他們王家不滿,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告。

  無奈,長子與其師吳章商議後,居然玩陰謀詭計,想要以神道之說,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

  可是這件事情卻被王莽發現了,於是王莽在氣急之下便把他給殺死。

  然後借此機會誣陷罪名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不服他的等朝中政敵。

  因為這件事情他殺的人太多了,就有不好的傳聞傳了出來,所有人都十分震驚,王莽知道後就以大義滅親的由頭,把此事說了出來。

  於是王莽就獲得了更多的擁戴,讓更多的人尊敬了他。

  第三年,王莽立長女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後,由此成為了真正的皇親國戚;

  長子王宇因為一個案子,被王莽逼自殺,其中牽連了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王莽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第四年王莽加號宰衡,地位甚至在諸侯王公之上。

  王莽成為一係列對儒家的政策,並且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

  先是幾十萬的百姓還有王宮,大臣,群臣,一同請求為王莽加九錫。

  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

  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一些使者到各地考察,看看各地是否安靜,風評如何。

  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以表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

  其次他又通過重金引誘的匈奴等番幫部落或者一些小國,遣使來歸順朝賀,這樣,王莽就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

  漢平帝元始第五年,平帝生病了,王莽雖然祈禱皇帝無事,可是沒有用漢平帝還是死了。

  第6年,漢平帝病死後,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孺子嬰為皇太子,皇太子隻有兩歲,太皇太後據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

  公元6年,年號稱為居攝元年。

  次年,東郡太守翟義及槐裏人趙明、霍鴻起兵反莽,聲勢浩大,王莽遂派王邑平息,稱帝之心浮現。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他,有些人為了拍他馬屁,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而這些人都是身居高位,在朝堂中有很大的發言權,還有話語權。

  最後往往推脫一番後,按照萬麗就答應了,當上了皇帝,成為了天子,國號“新”。

  從大漢的權貴到成為了帝王其計八年,王莽也

  算是開篡奪之例。

  王莽在朝中因為實力太強大了,遭到了劉家皇室的猜忌,為此他們鋌而走險,起兵謀反,可是卻失敗了。

  次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並且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一些綠林們以為可以撿到便宜,於是紛紛響應,接著一同起兵反抗王莽。

  王莽因此發表了文章,向天下黎明百姓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所以說大家都請放心,應該相信我。

  同時王莽開始派大軍鎮壓,終於打敗了反抗他的綠林。

  待王莽打敗了反抗他的軍隊後,一些後續的問題也出現了。

  第八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太後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

  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曆史上通過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由於漢末以來,這比較腐敗,官員們隻想撈錢。

  地方上為了保住官職和完成上麵的指標更是過分燕過拔毛。

  再加上當地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有很多都吃不飽,穿不暖。

  他們都認為這是王莽幹的,所以局勢越來越不穩定了。

  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雖然很努力了,甚至說是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是這件事情根本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認為禮儀是最重要的。

  正所謂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當今天下之所以無道,是因為人沒有禮儀。

  他認為天下要恢複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他理想中的那種社會。

  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以周國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

  為此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

  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把田地都改成王田,簡單的意思就是不可以隨便買賣土地,可是這也導致了一些官員大臣們的不滿。

  下人們都已經有人權了,不可以隨便買賣人口,還有王田均不得買賣。

  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員製度與官名,把鹽產業還有土地,河流都歸國家所有。

  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做得好,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因為他推行是一回事,下麵的人怎麽幹又是一回事。

  他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有些想法就連他的那些心腹也不讚同,而陰奉陽違。

  人們因為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自己的利益就受到了損害。

  再加上各項政策朝令夕改,百姓們和官吏不知道該怎麽幹,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采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

  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幾個郡合起來湊全“四海”。

  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或者說他要開發這個郡,於是王莽強製讓百姓過去,於是增加了幾十條法令,以便增加很多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

  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

  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等很多國家全部打壓,不但降了他們的爵位,甚至想要給他們改國號,因此導致了這些國家的不滿。

  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

  因為沒有做到麵麵俱全,所以10萬大軍被困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王莽掌權之初,雖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王莽進京時曾召請孔子的後人,孔子作為儒家的掌門人,自然在儒家有絕對的發言權,可是孔子的後人並不是很樂意往往的決定,因此拒絕了王莽的提議和邀請。

  一些大臣為了反抗他,甚至直接辭官想要告老回鄉。

  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他收回了很多劉家的權利,導致了劉家人的不滿,因此劉家人待人照了反,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居攝二年九月,東郡太守打出 為國討逆賊,以帶甲之士十餘萬,擁擠劉信為皇帝。

  接著三輔之地,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大家想要一起推翻王莽。

  王莽聽到匯報後後,連忙派精銳的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長安城附近的氣氛都變得有一些緊張了,直到好幾個月後這場叛亂才被剿滅。

  三年九月,有大臣等幾個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為帝,事發後被反殺。

  王莽新朝建立後,反抗他的活動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或者說從來都沒有少過。

  在第四年,又有很多劉家的皇親起兵造反,想要反抗他,但是他們的兵力實在是太少了

  。很快便被王莽派人打敗,雖然打敗了他們,不過也導致了王莽和這些劉家的皇族們的矛盾越來越深。

  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因為劉家的活動,還有野心家的蠱惑,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